鐘瑞芳,張莉玲,黃梅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 乳腺科,廣東 廣州 510095)
乳腺癌是以乳腺腫塊、乳暈異常、乳頭溢液為典型體征的惡性腫瘤疾病,其對于女性身心健康危害極大[1]。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是近年來廣泛采用的治療乳腺癌的方法,但應當注意的是,由于其創傷較大,術后易對患者上肢功能造成損害,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施以有效地護理手段可以顯著提高患者預后質量[2]。本研究提出采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并于我院實際開展實驗,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現有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于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患者62 例,采用抽簽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31 例,年齡32-66 歲,平均(45.19±10.93)歲;觀察組31 例,年齡30-67 歲,平均(44.52±10.1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觀察組行常規外科護理,觀察組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其具體措施為:
(1)術前:護士長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手術方法、術后康復方法、心理干預方法等,并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術前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為其講解治療方法、并發癥、可能引發的不適等,引導患者從容面對手術。
(2)術中:護理人員做好患者軀體保暖工作,調節室溫在25℃,術中做好患者裸露區域保溫工作,輸液及沖洗液需預熱至30℃再使用。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并配合醫生快速完成手術。
(3)術后:手術結束后將患者送回病房,合理調節其補液量及補液速度,若患者存在疼痛,護理人員需指導其疼痛緩解方法,視情況給予鎮痛藥物。術后1 d 內撤除導尿管并給予流食,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逐漸過渡至普食。患者恢復過程中指導其進行功能鍛煉,早期以床上伸直上肢,五指握拳動作為主,患者恢復狀況良好可逐漸進行屈肘、伸臂動作,鍛煉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控制運動時間與運動量。
1.3 研究指標。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及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每項內容滿分100 分,分值越高證明患者負性情緒越嚴重。同時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包括住院時間、上肢功能恢復時間、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 17.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計量單位以“%”、“±s”表示,χ2、t檢驗,P<0.05 表示數據差異顯著。
2.1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分析。觀察組SDS 抑郁評分、SAS焦慮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評分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負性情緒對比(±s)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負性情緒對比(±s)
組別 例數 SDS 抑郁評分 SAS 焦慮評分觀察組 31 42.13±4.65 44.38±2.90對照組 31 49.05±3.88 51.24±2.47 t-6.362 10.027 P-0.001 0.001
2.2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分析。觀察組住院時間、上肢功能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對比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臨床上對其多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3-5]。但應當注意的是,該術式作為創傷性治療方法,易催生患者負性情緒,對于術后康復效果極為不利,因此需要在治療過程中配合護理手段以保證患者預后質量[6-8]。
本研究提出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其是在圍術期運用多種護理手段減少手術造成的床上,促進患者早日恢復。本研究中護理措施主要分為術前、術中、術后三個階段,術前以改善患者身心狀態為主,減輕術中應急反應;術中做好保溫工作,配合醫生快速完成手術,減少不良因素刺激;術后做好病情護理及疼痛護理,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康復鍛煉,從而促進肢體快速恢復[9-12]。本研究結果顯示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的患者比行常規外科護理的患者SDS 抑郁評分、SAS 焦慮評分更低,且住院時間、上肢功能恢復時間更短,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數據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可以有效改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其治療效果,縮短住院和上肢功能恢復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在臨床上是具有借鑒與推廣意義的護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