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音樂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是新時期應當堅守的重要音樂類型。隨著藝術教育的多元化和民族化發展加快,我國民族音樂教育改革還應當持續深化,提高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總體質量與水準。《中國民族音樂及作品鑒賞》一書是由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鄧光華主編的專業性中國民族音樂及作品鑒賞教材。該書在內容上既包括系統化的中國民族音樂及作品的相關理論知識與歷史知識,又包括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民族音樂作品示例,還針對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教學目標、知識點鏈接、實踐與評價等進行了專業化的引導,是時下不可多得的一本專業教材。
從該書的整體框架來看,該書包括上下兩編共九個章節。在上編“漢族音樂”中,該書用四個章節的篇幅介紹了我國漢族音樂專業范疇中民歌、民族歌舞、曲藝音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等內容,較為全面地展現了我國漢族音樂的各個組成部分。其中,第一章圍繞漢族的民歌與歌舞闡釋了我國漢族民歌的題材類別、漢族歌舞的題材類別,并對漢族民歌與歌舞進行了代表性的作品鑒賞;第二章圍繞漢族曲藝音樂論述了漢族曲藝音樂的藝術特征、唱腔類別、結構形式、伴奏音樂以及不同曲種介紹;第三章圍繞漢族戲曲音樂介紹了戲曲音樂的構成、聲腔體系,以及不同的劇種介紹;第四章圍繞漢族民族器樂,討論了漢族器樂的標題、結構形式、主要類別以及不同樂種。在下編“少數民族音樂”中,該書凸顯了不同少數民族的不同音樂類型與風格,包括東北部少數民族音樂、西北部少數民族音樂、西南部少數民族音樂、中南部少數民族音樂,以及東南部少數民族音樂等。在地域性的少數民族音樂介紹中,該書又列舉了極具代表性的少數民族音樂,包括蒙古族音樂、維吾爾族音樂、藏族音樂、壯族音樂、高山族音樂等。
針對新時期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改革路徑與策略來談,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根據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與歷史文化的不同而產生了多樣化的民族音樂,要想更好地保護、傳承和創新中國民族音樂,中國的民族音樂教育應當做好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以學生為本位,讓學生在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總體特色和風格的基礎上,具體地通過代表性的民族音樂類型來進一步學習、傳承和傳播我國的民族音樂,重視民族音樂教育,讓民族音樂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更好地融入到現代化的音樂發展當中。具體而言,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改革應當做好以下幾點:其一,我國民族音樂教育應當與時俱進地更新民族音樂教育的教育目標與任務,了解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提高對民族音樂保護、傳承、教育的重視,并在學生的民族音樂教學中突出民族藝術文化特色,弘揚民族傳統藝術精神,樹立我國的藝術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二,我國民族音樂教育應當做好學校課程的優化設置、專業教材的創新研發和教學技術手段的引進,從多個方面保障民族音樂課堂教育的順利展開,提高民族音樂課堂教育的科學性、專業性和有效性;其三,我國民族音樂教育應當在師資力量、數字化教學資源、器樂資源儲備等方面有所進步與發展,創設更良好的民族音樂教學環境,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民族音樂的訓練學習與實踐探索當中。
針對中國民族音樂的作品鑒賞來談,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樂作品數量不少,每個作品都熔聚著音樂創作者對現實的認識、理解、感受和映射,它多樣化地反映了我國各個民族的人文風光、歷史情懷、社會現實、民族心理、生活體驗等。要想更好地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學生就需要在對歷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更全面地、更富有感情地、更深刻地去享受民族音樂作品帶來的藝術體驗。具體來說,我國民族音樂的作品鑒賞可以從以下維度出發:一方面,我國民族音樂可以從越秀文化維度進行作品鑒賞,了解民族音樂作品的歷史文化背景、藝術背景、創作動機、審美情感等,從整體上分析民族音樂的特色、風格和審美意蘊;另一方面,我國民族音樂可以從音樂的基本要素維度進行作品鑒賞,根據音樂理論的要素分析,分析民族音樂作品中的音色、旋律、節奏、調式調性、力度、咬字等,從細節上進一步完善民族音樂作品的形象,讓學生能夠對民族音樂作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除此以外,學生還以在民族音樂作品的試聽體驗中進一步結合自身已有的認知基礎、生活體驗和情感表達,更多樣化地認識與闡釋民族音樂作品,培養學生個性化的民族音樂審美。
以上就是筆者在研讀《中國民族音樂及作品鑒賞》一書之后,對中國民族音樂教育改革及作品鑒賞所作的思考。在現代音樂的多元化、民族化和國際化發展進程中,重視民族音樂的保護、傳承、教育和傳播是新時期藝術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對此,高校應當全方位推動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的改革創新,優化民族音樂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讓學生能夠在專業的民族音樂教育指導下,更好地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樹立民族藝術文化審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羅亞琴,銅仁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