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懸崖上》初刊于1956年《文學月刊》9月號,因以婚外戀為題材,與當時主流意識相悖,引起較大爭議?!拔母铩焙?,文學界重新分析、評價,挖掘其價值??梢?,該文本具有被關注的意義。作者巧妙借男主人公的“有限視野”營造誤會,又借旁觀者評價,構造故事內外敘事的圓融。
關鍵詞:在懸崖上;敘事聲音
中圖分類號:1207. 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018-01
一、引言
《在懸崖上》以婚外戀為題材,敘寫“我”與妻子的感情經歷、遇見加麗亞后的出軌過程,和回歸家庭的最終結果。文本數次寫到旁觀者的評價,刻畫妻子的溫柔和俄羅斯姑娘的奔放。兩相對比,恰恰為“我”出軌提供合理性。正是與妻子感情的順暢、平淡,推動“我”在遇到新人后,產生不同的體驗和感覺,從而越陷越深,難以自拔。故事內外敘事聲音在文本中交替出現。故事內敘事揭示主人公的觀點、態度,推動情節發展。其主觀色彩顯而易見,又與一人稱視野配合,形成情節步步深入的獨特結構。故事外敘事是對人物的直接形容,揭示加麗亞與妻子的性格,與故事內敘事照應,達成圓融。
二、《在懸崖上>的敘事聲音
(一)故事內外敘事
故事內敘事者,是參與故事的主人公,在情節發展過程里起一定作用,并表達主觀情感、態度。文本中的“我”屢次對妻子和加麗亞做出評價,表示對方的做法是何用意,如:“從這以后,她對我更親切了。不僅在思想上督促我進步,生活細節她也處處操心?!筇嫖夜苜~,從此我不僅每月過的都很富裕,而且能按月積蓄一點錢?!睉賽蹠r,妻子是青年們的領導人,“我”對她相當尊重,也在生活中被她改變,思想和行為上都取得進步。對方的督促使“我”向組織靠攏,甚至在設計房間時,一改往日浮夸,變得樸素。各方面的發展推動兩人走得更近。對加麗亞的描述則相反:加麗亞換了一身漂亮的衣服。音樂一響,我倆就旋風似的轉過了整個大廳,人們那贊賞的目光緊迫著我倆閃來閃去?!奔欲悂啛崆楸挤牛撬拔摇钡脑蛑弧那拔膩砜矗拔摇迸c妻子的相識相當平淡,即使走向婚姻,也未必經歷熱戀,與加麗亞的交往恰好補足空缺?!拔摇睆奈从坞x在兩人之間,后者出現后,便逐漸向她靠攏,走向出軌的邊緣,后是婚姻的破裂。她帶來的新鮮的體驗,成全了“我”經歷的不同。
故事外敘事是對一人稱敘事內容的補充,為主觀看法提供表面的合理性。它在文本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對加麗亞的描繪:“設計院來了一個才從藝術學院畢業的、作雕塑師的姑娘,叫加麗亞。她父親是位音樂教授,母親是個德國人,她北京話和柏林話都說的挺流利。”這是加麗亞的出場。那時,我”與她并不相識。文本未直接交代,這是敘事者所打聽的內容,這一了解超出“我”的認知,屬于故事外敘事。此處的人物描繪恰與下文中的敘事一致,正是故事內外敘事圓融的表現。而文本第二次出現的故事外敘述,是妻子與“我”吵架時的憤怒,她的眼神表示憂郁和懷疑,但這并非作為“我”作為旁觀者可得知的信息,也超出了主觀判斷的意味。
(二)敘事聲音的兩次切換
文本開頭,寢室的人說起戀愛經歷。一人講述,其余人認真聆聽。環境是平靜的,輪到主人公時,就更加沉寂,與他和妻子平淡的戀愛過程形成映襯。正暗示“我”難以啟齒,心中羞愧。那時,妻子是青年的帶頭人,我,初來乍到,難免抱有敬仰之心??此七@份情感不夠平等,但妻子的表態讓其穩定,顯出和諧。雙方經過了理性考慮,身份上的不平等被掩蓋。
文本結尾處,大家聽完故事,追問“我”與妻子的近況。敘事者沒做正面回應,只邀請聽眾至家里做客,親眼看看。三口之家的熱鬧不難想象,留白的效果正在于此。兩次敘事聲音的切換對氛圍的構造起不可或缺的助力。
三、結語
作為寫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短篇作品,《在懸崖上》不同于主流小說,其題材是另辟蹊徑的嘗試。俄羅斯姑娘加麗亞大膽、熱情,工作調來此處后,遇上缺少熱戀的“我”,與之發生接觸,并產生敘事者眼中的誤會。正是不同于當時主流思想的人物形象,使得小說創新,在當時掀起波瀾,獲得關注。
交往時,加麗亞不曾明顯表露心意,始終帶有引誘對方付出,和享受對方付出的意味?!拔摇币蚝闷嬖较菰缴?,好在最后懸崖勒馬,勇敢挽回。文本以敘事者的主觀看法引導讀者,使得情節的發展順暢、符合邏輯。故事內外敘事的圓融,是主人公的敘事與未知信息的整合,在文本中,利于故事情節的推進。先一步以故事外敘事勾勒人物形象,奠定情節基礎,引導讀者接受敘事者情感、態度,則是高妙的敘事手段。
參考文獻:
[1]熱拉爾·熱奈特.熱奈特論文集[M].史忠義(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2]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M].王文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3]譚君強.敘事學導論(第三版)[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4]趙磊.情感:一種歷史的記憶——<在懸崖上>解讀[J].語文學刊(高教版),2005 (05).
[5]楊麗芳.解析鄧友梅小說<在懸崖上>[J].學周刊,2018 (12).
作者簡介:戴賜霖,現就讀于重慶師范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