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之一的漢語言文字學,既將中華文明進行了傳承,同時也是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我們華夏民族乃至整個世界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財富。對漢語言文字進行研究,本質上就是在研究漢民族,通過回顧漢語言文字的起源、興盛以及發展,可以對漢民族的起源、興盛以及發展形成客觀認識,這對提升國民綜合素質與增強民族自信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漢語言文字學;回顧;反思
漢語言文字學從廣義上來看所涵蓋的內容是廣泛的,蘊含的文化內容也極其豐富。漢語言文字學的發展與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它不僅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進行了保鮮,而且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漢語言文字學的研究力度得到了加強,并取得了部分成果,積累了些許經驗。本文主要對漢語言文字學的研究進行了回顧與反思,以期在漢語言文字學的研究工作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一、漢語言文字學研究
經過改革開放后近三十年的研究,漢語言文字學在甲骨文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字典的編撰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對甲骨文的文字語言等也進行了分析。
(一)甲骨文資料搜集整理與字典編撰
1979—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甲骨文合集》,這本書到目前為止仍然是規模最為宏大的殷墟甲骨文資料收錄文獻。《甲骨文合集》由郭沫若主編,總編輯為胡厚宣,書中收錄的甲骨文接近42000片。加上1980年、1999年出版的《小屯南地甲骨》和《甲骨文合集補編》,已經出土的甲骨文資料幾乎全部被收錄整理,這對甲骨文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甲骨文文字語言研究
《甲骨文字釋林》在文字考釋方面做出了較大貢獻。書中所提及的文字考釋方法科學,因此結論的可信度較高。除了文字考釋,甲骨文的語法研究也有不小的進展,《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和《甲骨文虛詞詞典》中所涉及的語法內容較為詳盡,是兩部不可多得的甲骨文文字語言研究著作[1]。
(三)《說文》研究
研究傳統文字學必定離不開《說文》。在段注論文方面,郭在貽有著較高的威望;另外,在段注研究初期,人們在篆形問題上沒有引起重視,一直到蔣冀騁編寫了《說文段注改篆評議》,這一缺陷才得以被彌補。
(四)俗字研究
俗字研究是漢語言文字學研究中的特色。1991年,蔣冀騁的《俗字研究》在研究方面取得了概述性的成果;1995年,張涌泉的《漢語俗字研究》從俗字的定義、價值、特點以及演變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討。另外,在俗字的考釋研究方面也有不少著作,如《漢語俗字叢考》《敦煌俗字研究》《疑難字考釋與研究》等。
二、音韻學研究
音韻學在1978年之后得到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其發展的繁榮可以從研究方法的改進與研究成果的豐碩中可見一斑。例如,親屬語言中的比較方法被運用的越來越頻繁,尤其在上古音研究時,漢藏語的研究成果被充分利用了起來,不少學者對舊有的古音構擬提出了新的見解。像何九盈的《音韻叢稿》、潘悟云的《漢語歷史音韻》、鄭張尚芳的《上古音系》都為古音構擬提供了不少新的可供參考的思考方向。
方音史的研究工作也沒有被忽視,除了不斷對文獻中的材料進行深度挖掘之外,也從現代方言中尋找特色,并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以構擬方言本貌。例如原始的客家語和原始的閩南語等。
在音材料方面,琉球譯音和少數民族的對音得到了有效的開發及運用,梵漢對音以及漢藏對音仍舊被注重。俞敏的《后漢三國梵漢對音譜》在梵漢音譯詞的研究上有著重大成就,書中對后漢時期的語音狀況做出了詳盡的探討,分析方法全面系統[2]。
三、訓詁學研究
訓詁學的研究成果從方法探討、領域開辟、教材建設三個方面得以體現。
(一)方法探討
其實關于訓詁方法,我們并不缺乏材料,真正缺乏的是讓現代人能夠較為容易理解并接受的方法和思路。陸宗達和王寧二人所探討的訓詁方法值得被關注,特別是王寧的《訓詁學原理》。除了他們二人之外,宋永培在《當代中國訓詁學》一書中也對中國訓詁學從歷史、現狀等方面進行了評述與總結。
(二)領域開辟
研究漢魏六朝之后的方俗詞語,是對訓詁領域的開辟。郭在貽的《訓詁學》第九章值得被關注。除此之外,張永言的《語文學論集》和王力的《同源字典》為古漢語詞義的解讀與語源學研究都做出了貢獻。
(三)教材建設
教材對于訓詁學知識的傳授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和訓詁學相關的教材較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訓詁簡論》《訓詁學要略》《訓詁學》《訓詁學綱要》等,這些教材在普及訓詁學知識與培養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語法學研究
(一)古代漢語語法
古代漢語語法研究從最初的繼承逐步實現了對現代漢語語法體系的脫離,變得更加獨立和多元化。現代漢語學的方法及理論多被運用于古代漢語語法的研究上,在古漢語語法的研究層次和深度上也更近了一步。研究古代漢語語法的傾向和成果從兩個方面得以體現:一方面是將共時和歷時的研究進行了結合,專書、斷代研究和歷時研究變成了主流[3]。另一方面是虛詞研究除了訓詁學的歸類訓釋,還加上了對句式的分析。虛詞和句法在此階段得以被結合,虛詞在固定結構、單復句以及語段中的運用被重視起來。
(二)現代漢語語法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走過了著重個性和個性與共性并重的道路。在著重個性的階段,宏觀方面受到了更多的重視,而在個性與共性并重的階段,宏觀和微觀亦得到了結合。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我們對于現代漢語語法的研究是細致的、透徹的,不論是從研究成果的質量上看還是從實際運用結果上看,都折射出漢語語法學正處于繁盛時期。
五、漢語方言學研究
(一)方言描寫更加深化
通過研究之后,方言描寫的內容從以前的片面性向整體性過渡,變得更加深化和細致。這一特征具體體現為:方言點得到增加,不再局限于少數的方言點,方言點得到了擴展。此外,方言也不再受南方方言的限制,北方的方言也得到了發展。語音描寫除了語音本身之外,語音層面所涉及的內容或是語音層面的交叉內容也得到了關注。
(二)方言解釋更加理性
方言現象是方言描寫的對象,不摻雜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單純地對方言中的特殊現象做出解釋:從描寫現象到探求規律,由研究純語言到探尋方言發展規律。方言的解釋開始和社會發展相聯系。
六、詞匯學研究
(一)構詞法
早前的研究構詞法多是從語法學角度著手的,而現在研究構詞法多是從詞匯學的角度進行的。在這一研究方式上,劉叔新、武占坤、葛本儀等先生值得被關注。
(二)詞匯規范問題
改革開放后,大量的漢語新詞被創造出來。因此對漢語新詞的研究贏得了較多的關注,新詞研究也成為漢語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在新詞研究上,主要側重的還是詞匯規范與否的問題,這也是新詞研究的中心。在這個問題上,郭良夫、李行健等先生頗有建樹。
(三)詞義
在詞義的研究上,學者們將意義和形式進行了結合,并且對分析詞義從方法上進行了創新,像義素分析法就被運用到了漢語詞義的描寫和分析中。
七、漢語言文字學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沒有形成理論探索風氣
對漢語言文字學進行研究,引進借鑒是必要的,但不是完全的。我們需要在研究的過程中進行獨立思考、探索創新。就當前的研究結果來看,在漢語言文字學的研究上解決問題有余但對理論探索不足。就如在語音的構建及方言語音的層次研究上邁開探究第一步的都不是本國的學者。在虛化方面,仍舊存在欠缺。雖然我們也有虛化,但是沒有提出語法化的理論。缺少了語法化理論,語法成分以及相關范疇的內容也就相應出現欠缺。因此,我們既需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需要將理論思維與理論探討的習慣培養起來[4]。
(二)語言與文化研究結合不緊密
脫離了文化的語言是沒有靈魂的,孤立語言談文化也是荒誕的。在研究漢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應當對語言身后隱藏的文化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并且對語言的探討也不應該只從一個角度入手,而應該從多個角度進行剖析解讀。這一點需要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付諸實踐。
參考文獻:
[1]蔣冀騁.三十年來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4):119–124.
[2]王百濤.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概況綜述[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3):10–12.
[3]陳昌來.中國語言學史研究的現狀和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117–124.
[4]語言文字學著作導讀[J].現代語文,2019(10):130.
作者簡介:周嬋(1983—),女,漢族,貴州貴陽人,貴州警察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