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摘要:紫砂在如今的生活中已成為密不可分的茶道伴侶,紫砂優質的泥性,古樸端莊的造型,各類各樣的紫砂做成的器具,有一種小型雕塑藝術便是用紫砂泥制作而成,精工細琢制作,稱之為茶寵,茶寵其實是擺放在茶桌之上供欣賞把玩的小物件。
關鍵詞:雕塑;茶寵;紫砂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030-01
紫砂天然優質的泥性,適合做成的物件多種多樣,紫砂壺、紫砂杯,做成小小的雕塑有趣物件兒,茶寵擺放在茶桌、茶席之上,將整個畫面凸顯的活潑生動,茶寵放置在茶桌上,日常喝茶時澆上茶湯便可滋養,在日久時長之后,會愈發有光澤,溫潤如玉的質感,聞起來茶香四溢。制作茶寵時造型一般會從生活中的常見動植物、瓜果菜蔬或自然形象為靈感來選取。常見的植物造型有:竹蘭松梅、荷花梅花菊花等等植物,依據果蔬外形制作的茶寵器型有:西瓜、南瓜、葫蘆、石榴、葡萄、荸薺、梨子、佛手等等造型,還有依照人物造型來制作的茶寵:菩提、樹下老者、泛舟漁夫等等。其特點既是有趣生動,又質感卓然,紫砂優質的泥性不論何種造型器物都能在滋養之后有很大變化。動物形態的茶寵更為常見,造型有青蛙,小魚、松鼠、蟾蜍等等,制作而成的活靈活現。少數是仿器樂造型,例如:鐘、琵琶等等,世間萬物造型皆可依型制造,但不論何種造型何種泥料,都必須要有自己的靈魂韻味在其中,只有有韻味靈魂的東西才會有生動的感覺,才會讓人喜愛。小型雕塑茶寵寓意吉祥,所表達的意境也是各不相同,有禪意之感,有活潑有趣,有搞怪生動,有古樸童真或有吉祥寓意,它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所表達的情感韻味更為直觀,價格也更大眾化,價格親民被接受的程度越大,被收藏的也更為多樣多種。
依照自然界中的事物來制作而成的能夠讓物體造型雕塑不會有有“憑空而來,略有違和”的和“沒有主題,喧賓奪主”之感,既要有視覺上和諧精致的感覺,又要達到一定的審美高度,在一定的要求上做到平衡。如若雕塑造型要達到這種要求,就需要做到“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將生活中,自然界中一切事物與紫砂文化相結合,觀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從外表輪廓到細節精細度,而在制作成雕塑時,予以變化,去繁留簡,提煉精華,做到既不喧賓奪主、嘩眾取寵,又有自然,恰到好處的藝術夸張。
做工精巧的紫砂茶寵同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有些茶寵造型結構獨特,會在其中留出煙道、水道等,這種中空結構的紫砂茶寵就可以在點上倒流香或者澆上熱水后產生噴水,給人高山流水,煙霧繚繞的有趣之感。在現如今的小型雕塑中,茶桌上的茶寵比較常見的形態如金蟾、貔貅,有招財進寶之意又有辟邪之用,聚寶盆、小動物、人物等,寓意吉祥如意、精致可愛。紫砂茶寵雕塑有個共通的地方,便是留上嘴,不會留有下口,有一種吃東西只進不出之意,從古至今便有一種說法,“只進不出,財源滾滾來”,體現出傳統文化中對生財之道的理念與想法。常見的茶寵雕塑造型其中神獸茶寵,有朱雀、金蟾、貔貅、長壽龜等,因為這些神獸在古時便有傳說,擁有各自的神通,或辟邪、或鎮宅、或旺財、或賜福,人們在滋養把玩茶寵時便有一種對自己心靈的慰籍。
滋養茶寵出包漿,更加油潤光亮的方法與注意點:紫砂茶寵任何一種茶湯都可以滋養,普洱、紅茶滋養效果更好,出包漿速度更快,只要堅持茶湯滋養并擦拭效果會更好。滋養的過程中,要用茶湯,茶湯中富含的物質更多,對滋養紫砂有很好的效果,養出的手感溫潤順滑。紫砂茶寵雕塑和紫砂壺一樣,切忌用生活中的油漬去接觸紫砂類茶寵,優質的紫砂茶寵和紫砂壺一樣,擁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如若想快速看到紫砂茶寵發生變化,出現包漿,便可將茶寵泡在茶洗中,持續用茶湯滋養,幾日后再拿出。想慢慢觀察變化的只要放在日常的茶桌上澆茶湯即可。
紫砂雕塑的風格根據其本身所作大小而定,這種藝術風格融入了多方位的文化,傳統人文文化、新鮮事物的灌輸、在民族傳統手工中具有代表性,雕塑講究細致與審美,對美術功底要求較高,從生活中發現美好,發現趣味。在制作紫砂雕塑時,定好大致的形態后,從粗至細,一點一點的細致描繪勾勒出所作的神態、韻味等。
西方的雕塑與中國的有很大不同,西方雕塑發端于古希臘,人文主義色彩濃重,作品風格寫實,重視人物性格、情感的刻畫,具有很強的穿透力,東方的雕塑更為含蓄、平和。紫砂雕塑的美在于它的內涵,在于它所散發的情感與魅力吸引著人心。在紫砂上的創新是勢必可行的,一個固有的模式是可怕的,要居安思危,不斷創新,不斷超越才會有更好的作品。美國著名陶藝家羅伯特·蘭斯姆森說過:藝術家與觀賞者一樣,尋找獨特中的完整,自我的真實、傳統的真實。因此,我們要緊跟時代的腳步,引領著紫砂雕塑潮流,經歷過艱難,吃得了苦才能成長,才會激發自己的潛能,制作出更好,更優秀的作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對形式美的理解、情感的交流是的我們的紫砂雕塑擁有更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唐云,鄭重.紫砂壺鑒賞[M],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1992.
[2]姚遷.宜興紫砂陶藝[M].臺北:臺灣南天書局,據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3]楊永善,陶瓷造型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