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蘇作為兩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解凍”時期與中國思想解放初期,是兩個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歷史階段。在文化藝術領域,他們都走過了一段由極端意識形態控制向相對自由過渡的路程,加之戰亂的傷痕,使兩者都在藝術的電影表達上,傾向于戰爭題材,但由于民族文化、歷史、經歷等不同,兩者在審美風格上又有著明顯的異與同。
關鍵詞:戰爭電影;審美對比;詩意;沉郁:壯烈
中圖分類號:F551.9;D7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055-02
前蘇聯和中國是世界歷史上兩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取得二十世紀人類追求平等、社會進步的最大成果。因為社會主義國家本身具有的特質,兩者在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藝術創作等方面也存在很多相似和相同之處??s小到文學藝術領域層面,特別是在前蘇聯的“解凍”時期與中國思想解放初期,兩者由于分別經歷了斯大林執政期和文化大革命的極端意識形態的控制,開始進入相對寬松、趨于自由的環境,反映戰爭、描寫戰爭的文學藝術成為了創作的主要“陣地”。作為人類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電影,在“解凍”時期的題材和內容上,前蘇聯摒棄斯大林時期的那種歌功頌德、政治色彩濃重、嚴肅刻板的風格,進而轉向拍攝反應普通人生活,揭示社會現實的影片。特別是反映衛國戰爭的影片《第四十一》、《士兵之歌》、《伊萬的童年》、《一個人的遭遇》、《雁南飛》等,在世界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而中國在思想解放初期開始進入了一個觀念更新與文藝探索的新時期,其中,反映抗日戰爭的影片,也從政治視角轉向藝術視角,注重人的反思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特別是《今夜星光燦爛》、《黃土地》、《晚鐘》、《一個和八個》等,獲得國內外的廣泛贊譽。
前蘇聯的電影與他的文學關系最為密切,所以前蘇聯電影的發展必然不能忽略其深厚的文學基礎所帶來的影響?!扒疤K聯電影從內容到形式上處處都閃現著俄羅斯文學的渾厚、深沉、遼闊的藝術底蘊和壯麗而憂郁的抒情現實主義特色,總能引起人們無比的向往和思考。”①這一時期,一些電影藝術家開始反思和重新審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創作方法給前蘇聯文學藝術造成的影響,反對電影作為個人崇拜和政治宣傳工具,主張不回避生活的消極面,以新的觀念與視角去挖掘人、社會、歷史、人性的關系,而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是革故鼎新的新時期,創作的極大豐富,樣式的多樣化,藝術變化的出人意料,都是中國電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在美學上,這一時期開始了電影與人的極大靠攏,生命意識的增強令人驚嘆?!雹?/p>
因此在審美層面前蘇聯‘解凍”時期的革命題材電影和中國思想解放初期的軍事題材影片產生了一個特別的相同之處:包含一種文學的詩意美。
《伊凡的童年》是一部典型的“詩意電影”,而這部影片的導演塔可夫斯基被贊譽為“詩人導演”。他用極為獨特的鏡頭語言為觀者帶來悠揚、迷離、虛幻、靜謐,娓娓道來的藝術感覺。陽光、河流、自然之美與現實的血腥、殘酷、昏暗形成鮮明對比。而《士兵之歌》的詩意感來自于它的情節和節奏。影片運用一種散文式的故事結構,像詩一樣的抒懷,在點點滴滴中將前蘇聯前線和后方生活的切面真實的展現在觀者眼前。當故事中,阿廖沙以為錯過心儀的舒拉,卻見到她跳下火車在天橋上等他時,兩人的一段對話是這樣說的:舒拉,你真聰明!我真傻,以為再也見不到你了。”“好渴啊?!薄澳氵€沒喝水嗎?”“我怕錯過你??!”寥寥幾句,言簡意賅,貌似平靜的對話中暗自奔騰著炙熱的感情,十分具有詩的意味。正如《20世紀俄羅斯文學》的作者符·維·阿格諾索夫所說:“20世紀的俄羅斯傳承了自身的文化傳統,而文學則形象地反應出俄羅斯復雜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這就是我們考察20世紀俄羅斯文學的基礎”。⑨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當前蘇聯文學在俄羅斯深厚的文化傳統中浸透成熟之后,電影這一藝術門類也隨之擁有了深厚的底蘊,開始用保留“傳統感性”的“新型理性,,去思考道德、戰爭和生命的關系。
同樣,在電影上,中國也與我們自己的文學相統一,思想解放時期的電影同“傷痕文學”一樣,在試圖擺脫“文革”的精神枷鎖,開始對大環境下的悲歡離合、淋淋現實進行表達,形成一種反歡快的調子,引發對人性的關懷,對人的尊嚴、生命、價值的深刻探討,這無疑相通于電影。
回歸中國思想解放初期的作品《黃土地》,它是當時尋根文學在電影中的表現,陳凱歌用鏡頭和畫面抒寫意境,將陜北濃重的文化散文化?!八慌懦鈹⑹拢楣澋姆至匡@著減輕;它也寫人物,但并不專注于‘性格成長的歷史。對于‘模仿來說,它更重在言志?!雹堋把姆疥嚒焙汀捌碛陜x式”的慷慨激昂、沉郁頓挫;“吆牛犁田”和“翠巧納鞋”的溫潤悠揚、深邃曠遠,充斥著詩的意境,從寫意到傳神。
在此之前的抗日題材電影,大部分以英雄人物為主,以人民群眾一致與侵略者作斗爭來表達守土保國的正義和決心,而電影《晚鐘》則一改傳統,將抗日戰爭人性化,散發出人道主義關懷,表達人的生存意識。在影片中,并沒有出現爆裂殘酷的大戰爭場面,卻處處不忘埋下戰爭的痕跡,晚鐘聲起,五名戰士包圍山洞,然后徐徐而就、娓娓道來,完成了一種詩化氛圍的渲染,用沉郁緩慢的節奏和幾近晦澀的畫面給藝術語言以靈性,顯現出哲學意味。再比如郭小川同名長詩改編的《一個和八個》,整部影片鏡頭滯緩而沉固,大塊的灰色和黑色,給人以沉郁頓挫的詩一樣的蒼涼氣勢,意圖將灰、黑表象下的現實與人物同明麗溫暖的人性作對比,展現戰爭中人物生命感的復雜性和張力。
但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提到,兩國在兩個類似的時期,他們在情感審美上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之處。
1.前蘇聯:深重的沉郁苦痛
俄羅斯文學傳統的文化色彩是惆悵沉郁的,對于電影來說,將深重的沉郁苦痛表現的淋漓盡致,是一種血脈和民族的傳承。在《一個人的遭遇》中,肖洛霍夫讓他的主人公索科洛夫經歷了衛國戰爭所有的苦難歷程,索科洛夫成為戰俘:道路兩旁是光禿禿的田野,歪斜的電線桿和殘斷錯亂的電線,遠處戰火后的灰燼還冒著余煙,眼界之內除了低頭蹣跚的戰俘和耀武揚威的敵軍再沒有任何生命的跡象;在戰俘營,偌大的采石場寸草不生,倍受折磨幾近死亡的俘虜與堅硬、巨大的石塊顯得格格不入,他們機械式地拼盡全力運送石頭,每走完一步都似乎是要走到生命的盡頭,即使是兩個沒有親人的人成為彼此的親人,導演也要在絲毫的溫情之余讓兩人走在荒無人煙的田野中,枯草、樹根、斷垣、人,一切在流于在現世和未來的無限循環之中……
《雁南飛》同樣是這樣。雖然影片在開頭部分描述鮑里斯和維羅尼卡的熱戀時運用歡快的語調表現愛情,但那不過是為了反襯后續鮑里斯參戰、愛人分別、維羅尼卡失身于鮑里斯表哥、維羅尼卡對愛人無望等待的悲劇感。影片本身就帶有一種無名的沉重,炮火讓維羅尼卡的家瞬時間被夷為平地;公寓大樓的環形樓梯與鮑里斯死亡之際層密的白樺林重合疊加;參軍送別時長達兩分鐘的長鏡頭:吻別、哭泣、擁抱、密語,每一個場面都精心策劃,緩緩的鏡頭讓人們終于意識到,這是戰爭,這是永別。
總體說來,前蘇聯電影受到原本東正教文化傳統影響,使得他們在影片中多數在表達苦難和犧牲的意義,注重在沉郁的氣氛中,通過小人物的慘痛經歷和犧牲以得到自我升華,完成“人的救贖”:《雁南飛》鮑里斯犧戰死;《伊萬的童年》伊萬的死亡檔案最終被人發現;《士兵之歌》阿廖沙再也沒有見到自己的母親;《一個人的遭遇》索科洛夫經歷了殘酷的戰爭……這些主人公們往往都要用重大的犧牲從而升華自己??梢哉f,尤其是前蘇聯“解凍”時期電影中的悲劇和犧牲都會包圍著深重的沉郁苦痛。
2、中國:明麗的壯烈挽歌
中國影片不同于前蘇聯的沉郁苦痛,而更多的是一種英雄的挽歌和上升為民族層面的悲壯。《一個和八個》中,影片沿用了原詩歌的基本框架和敘述,但影片把戰爭沖突和場面做了淡化的處理,整個影片把‘人”突出出來,從真正的“人”去直通人性領域追問其根源性。影片將人性抽象化、象征化,超越了“階級精神”和“民族情感”成為其基礎語調。影片中,王金作為重點刻畫的“特殊人”存在,他從形象到行為都具有一種英雄的特質,在相對較少的人物對白中,導演突出畫面敘事能力,極大顛覆了以往同類題材的高大全形象而塑造了個體最真實的性格,但卻反而突出了個體對民族大義不自覺的領悟和解救人民的歷史責任感,于是便有了民族主義的舍生取義的明麗的壯烈感。
歷數這些悲壯的英雄主人公:《歸心似箭》中的魏得勝超越金錢、生死、愛情的重重考驗,一個意志堅定、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就此誕生;《今夜星光燦爛》中,玉香經歷了身邊戰士的相繼死亡,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的高度,一名勇敢堅毅的女戰士順勢而生;《一個和八個》中王金感化八名罪犯,在戰中突出重圍;《黃土地》中翠巧向往光明、自由的生活,毅然逃婚,犧牲在追求文明的滔滔黃河之中……這些英雄們的成長和犧牲,哪一個不是雖身處死亡,卻是明麗的,寓意著希望的,走在追求信仰的路上的,這又與前蘇聯“解凍”時期的戰爭題材作品形成了鮮明對比。
縱觀前蘇聯與中國的歷史,縱然兩個國家有不少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兩者所傳承的文化積淀不同,其民族文化所呈現出來的藝術魅力也不盡相同。正如宋代盧梅坡筆下的“梅”和“雪”都具有早春的特質卻又各有千秋一樣,前蘇聯的“解凍”時期和我國思想解放初期,縱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突出藝術審美各有側重,但卻又不忘在詩意中透出對“人”的覺醒和關注。從這一點來說,這兩個時期高水準的電影創作時刻提醒著我們:好的電影藝術,從審美出發就不能忘記,應該要創造真正關于“人”的,具有美學價值的多元化影片。
注釋:
①③朱印海.蘇聯電影的文學詩意及對中國電影的影響[J].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05).
②周星.中國電影藝術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19.
④彭加瑾,把握與超越——看影片<黃土地>、<一個和八個> [J].電影藝術,1985 (06).
作者簡介:常樂(1958-),上海人,早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系北京盛世人和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法定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