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南軍
摘要:文物遺址是歷史信息的承載者、是文明發展的見證者。保護文物遺址有利于人類研究文明的演進,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本文以虎門諸炮臺邊坡治理為例,從文物遺址現狀、邊坡治理面臨的問題、治理措施及方法進行剖析,提出類似文物遺址邊坡治理的一些可行建議,希望對類似文物遺址的保護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文物遺址;邊坡治理;措施及建議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061-01
一、威遠諸炮臺文物遺址的現狀
虎門諸炮臺地處珠江入海口,分布在珠江兩岸和江中的島嶼上。已經存在200多年,這些炮臺長期經受海風及雨水侵蝕,加之本身巖土結構并不穩定,經常發生塌方、滑坡等現象。因此護坡治理就成了保護文物遺址的一項重要任務。目前,蛇頭灣炮臺護衛墻體部分倒塌、傾斜、拉裂,炮池紅毛泥部分缺失,通道被堵;定洋炮臺清兵營房墻面酥化、部分塌毀;廣東水師提督衙署寨墻長年失修,幾近荒蕪。沙角部隊營區內的侖山炮臺部分坍塌,雜草叢生。隨著時間的推移,病害還在不斷的發展,文物的損壞還在加劇。因此,炮臺周邊環境治理已經刻不容緩,而邊坡治理是炮臺周邊環境治理的重中之重。
二、邊坡治理面臨的問題
1.文物遺址這一定位所帶來的問題。首先要對文物價值進行評估。一方面,虎門諸炮臺是我國現存最為完整的、防御縱深最大的大型近代海防要塞,是研究中國近代海防體系的重要遺址,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和兩次鴉片戰爭的不可或缺的歷史例證,對研究中國軍事技術發展史具有極其重大意義。另一方面,虎門諸炮臺,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特征,充分利用山勢,立體式布置炮臺,組成遠近高低的立體防御體系,并與自然環境完美融合在一起,作為防御體系完美的偽裝。對現代海防體系有較大的借鑒作用,在審美上擁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具有較大的審美價值。
2.特殊的地理位置帶來的困難。虎門諸炮臺地處珠江入海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覆蓋區域,同時,會時不時受臺風侵襲,容易遭受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讓文物遺址周邊的護坡工作難上加難,對文物遺址現狀的評估工作也是一個相對動態的過程。通過多年的摸索,在諸多文物考古專家、地質專家等的多次現場考察評估下,才逐漸摸清了虎門諸炮臺周邊文物的實際情況。
3.經費投入不能滿足文物遺址周邊整治的需求。目前,虎門諸炮臺遺址現狀不容樂觀,基礎設施落后,周邊環境破壞嚴重.免費開放運作成本增加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無論是文物維修、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環境整治和保證免費開放都需要相關配套經費。每年的財政投入只能維持遺址地的正常開放,但是用于遺址建設與發展的經費偏少。
三、治理措施及方法
按照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學規劃遺址保護,借助現代化科技手段,修繕文物遺址,保護文物環境,保留更多的歷史原貌和信息,使文化遺產價值永續存在,文化命脈有效延續。
1.完善保護規劃。按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的有關規定,遵循整體規劃、嚴格控制、重點展示的思路,從有利于文物本體保護、環境風貌保護出發,進一步理清保護思路。在文物遺址評估的基礎上,將保護范圍內的具體文物劃分為急需保護、重點保護、一般保護幾個等級,結合文物考古專家、地質專家等的建議,實地考察環境風貌和實地植被等,做出適應需求的文物周邊護坡規劃。合理界定文物保護的范圍、環境風貌協調區。
2.合理利用綠植保持水土,穩固文物周邊邊坡。結合威遠諸炮臺今年來的邊坡治理經驗,穩固文物周邊邊坡的方法大致分為以下幾種:(1)結構防護。結構防護主要用于坡度較大,且與文物結合不緊密的區域,用鋼筋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構件、石塊等材料,是邊坡形成穩固的骨架,讓邊坡形成建筑中結構梁式的支撐部件,增強邊坡的整體性,有效防止雨水對邊坡的沖刷,從而減小塌方等。在結構防護中穿插距離適中的內穴,植入符合環境風貌的植被,改善遺址周邊的視覺效果。(2)噴錨支護。對于易于風化的巖石類邊坡,因巖性較差、強度較低,因此在治理的過程中必須增加邊坡的結構強度、抗變形剛度等。采用噴錨支護,利用混凝土層及鋼筋網的協同作用,來增強邊坡的整體性,達到減小側向變形的目的。(3)噴混植生。對于坡度較小、巖土共存、軟石等邊坡,利用噴混機器將土壤有機質、有機肥、草籽等混合物,均勻噴灑到邊坡上,能較快形成一層不配沖刷的穩定結構層,隨著植被的生長,利用植被保持水土,防止雨水沖刷,這樣既能改善生態環境,又能與周邊自然風貌協調。
在具體的邊坡治理中,往往是結合多種方式進行,各有偏重,需要結合使用。護坡治理應盡可能多的利用植被的力量,輔助以現代化手段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是邊坡治理符合原始風貌,與文物遺址協調一致。
3.規劃好游覽路線,防止游客對文物邊坡進行破壞。人為破快是文物遺址周邊邊坡治理應積極防治的一部分。應積極引導游客文明參觀,保護文物遺址周邊環境。同時應合理規劃參觀路線,利用植被隔離等保護文物遺址周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