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納斯特拉作為Z0世紀初阿根廷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之一,他的音樂創作上的節奏風格和旋律特點都別具一格,其中大量運用取材于阿根廷民間音樂元素。
關鍵詞:吉納斯特拉;阿根廷;舞蹈節奏;中古調式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084-01
阿爾伯特·吉納斯特拉的音樂有著一種與生俱來、與眾不同的風格。他的音樂語匯中有極高的辨識度和特征性,從他學生時期開始到他音樂生涯最后時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吉納斯特拉接觸到了許多不同的音樂元素創作了許多音樂題材。雖然今天有許多學者并不認同于吉納斯特拉的音樂可以有機地根據不同的音樂特征被劃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但是他們認同一個觀點,那就是他們認為吉納斯特拉的音樂發展的規律和特征揭示了他整個音樂創作時期的延續性——關于這一點音樂家本人也是認同的。所以想要了解吉納斯特拉的音樂風格的發展,首先要著手于吉納斯特拉作品中三個不同的部分。
一、特吉納斯特拉的音樂時期劃分
從這個角度出發,吉納斯特拉將自己的第一個時期稱作“客觀民族主義”時期(1937-1947年),這個時期吉納斯特拉的作品主要取材于阿根廷的自然風光以及本土牧民一高楚牧人的文化,這些元素在他看來都象征著阿根廷本民族的文化。在這個最初的發展階段,作曲家將這些阿根廷民間文化元素直接投射在主調音樂里。經過第一個階段之后是作曲家最具有創造力的第二個時期—“主觀民族主義時期”(1947-1957),這個時期作曲家繼續取材于阿根廷本土音樂元素,但不再單純地使用主調以及復調的創作手法,而是將調性與和聲與阿根廷民間文化元素有機地結合,常常用固定的調性,和聲或節奏旋律來特指某一種阿根廷民間文化。作曲家把第三個時期被劃分為“表現主義時期”(1958-1983),這個時期他大部分展示了先鋒派的音樂美學和小部分的民族主義角色。吉納斯特拉本人在1960年提出的這三個階段的時間劃分,直至往后的15年中都沒有改變。但是在吉納斯特拉去世前不久的一次和鋼琴家Lillian Tan的采訪中表示,他覺得自己的音樂創作時期劃分應該為兩個階段并不是三個。他認為自己的第一個時期為主調及復調音樂的階段,第二個時期則為無調性音樂的階段。如今的學者對吉納斯特拉的這種縮減時期劃分法引發了頗多言論,僅僅根據調性來簡單將作品劃分成兩個不同的時期,認為他忽略了音樂美學的廣度和深度。
但是無論以何種形式劃分吉納斯特拉的音樂時期,作曲家的音樂風格和特征都有從一而終的連續性以及作曲家個人風格的高度辨識。下面筆者將從音樂節奏與旋律方面來探索作曲家的風格。
二、吉納斯特拉的節奏輪廓
吉納斯特拉對節奏的革新是他在音樂創作中最突出的特征。作曲家所采用的典型節奏特點是,將兩種對比的節奏線條交織進行:第一種節奏是在低聲部固定進行的節奏型,往往模仿某種活躍且持續的舞蹈韻律;第二種節奏則是自由變化的,模仿說話的語言,靈感來源于當地的傳統歌曲的歌詞。吉納斯特拉將這兩種對比強烈的節奏交織在一起,巧妙地將這兩種二次元的對立節奏進行有機的平衡。
吉納斯特拉頻繁地使用馬蘭波舞蹈的節奏元素作為第一種低聲部的伴奏節奏。馬蘭波舞蹈是一種競技型的阿根廷舞蹈,這種舞蹈常常用于兩個高楚牧人之間運用“薩帕塔”的舞步來比拼持久度。作曲家就依據“薩帕托”舞步的畫面,用連續的快速的6/8拍八分音符來表示“薩帕托”舞步。
另外,作曲家常常在樂句末尾使用重復的打擊樂似的重復節奏來加強音樂情緒。吉納斯特拉對馬蘭波舞種的偏愛在他許多耳熟能詳的作品中都能窺見其身影,例如
除此之外,在1960年之后作曲家面向國際化所創作的音樂作品中常常都能看到他采用強烈以及持續的音樂節奏,例如1961年所作的第一鋼琴協奏曲。作曲家將這種特點的節奏定義為阿根廷音樂獨有的風格,將這種激烈且持續的節奏比喻為充滿陽剛之氣的男性舞蹈。
吉納斯特拉用上文提到的第二種節奏線條來表示充滿表現力的角色。這種節奏取材于阿根廷民間歌曲的題材,milonga,vidala,和triste。這些音樂角色常常開始于較慢的速度,到了樂曲的中部樂段時,速度加快,而最后速度趨于寬廣。作曲家喜歡在節奏上做自由的變化以及使用華彩樂段來加強音樂中阿根廷元素的特征。所以在吉納斯特拉的作品中常常能夠發現大量且細膩的速度變化標記,如poco accel.,accel.,rall.,molto,a tempo,poco rall等等。作曲家常常使用這些變化細微的速度標示結合力度變化來表現音樂的戲劇張力。
1960年后吉納斯特拉的音樂創作在節奏速度的運用又開拓了新的里程碑。他將自己的音樂不再局限于固定的音樂結構,例如在歌劇《波瑪索,op34》中他就探索了許多不確定的節奏。作曲家在這部作品中運用了三種對比性強的不同節奏類型:第一種標準節奏;第二種偶然節奏;第三種如詩般的自由節奏。在這三種節奏風格中只有第一種是固定的,可以用節拍器來度量的,第二種則需要數拍子計算的,第三種則需要和歌唱家進行“競技”“辯論”一樣的方式來確定速度。在作品《唉斯圖迪奧斯交響樂,op35》中,吉納斯特拉就根據這種節奏的不確定規則創作了這套純管弦樂的作品。
三、吉納斯特拉音樂的旋律特點
旋律的魅力激發著作曲家創作和聲更加豐富的作品。最初,吉納斯特拉從阿根廷民間音樂與世俗音樂中獲得創作素材。他的早期旋律主題取材于五聲音階以及安第斯和阿根廷西北部音樂,他甚至在他的《十二首美國前奏曲,作品12》中的兩首標題中明確寫到利用了這兩種元素——《五聲大調的第一個調式》,《五聲小調的第一個調式》。
還有一種值得一提的調式是一種流行于阿根廷西北部地區的一種三全音音階,吉納斯特拉極少用到這種調式,但是在他的交響樂《Ollantay,op17》的開頭就是基于這個調式以及古代印加傳說。吉納斯特拉頻繁喜用中古調式,在許多作品中我們都能窺見端倪。例如《Pampeana no.1》的開頭運用了弗里幾亞調式,《Cantos del Tucuman,op4》的第一首運用了伊奧尼亞調式,《第一弦樂四重奏,Op20》第四樂章運用了混合利底亞調式。當然在作曲家的其他作品中也結合運用了平行大小調,這種將中古調式和西洋大小調相結合的調式起源于阿根廷本國的傳統音樂會。
另外,吉納斯特拉喜歡運用兩個近關系大小調音階的模式作為兩個不同的聲部同時行進。這個特點在比Vilada,Zambia,Triste中常常能看到。
四、結語
吉納斯特拉在音樂上的創新不但使世界更加了解了阿根廷的民族文化,同時他也為20世紀新音樂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音樂取材深入人民的生活經歷,這一顯著特點在鋼琴歷史上極少人能于其比肩。
參考文獻:
[1] Roger Kamien 《WIusic An Appreciation》.
[2]lDeborah SchwartzKates.
作者簡介:林宜穎(1991-).女,福建福州人,碩士,助教,畢業于英國北方皇家音樂學院音樂表演系,研究方向: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