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活態傳承與開發的角度對新化山歌的進行分析,以期以己之力、以身所學推動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新化山歌;活態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1 30-01
流傳于湖南省新化縣的傳統民歌——新化山歌,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新化山歌的音調依新化方言按字行腔,風格獨特、結構多變,音韻簡樸、句式長短有致,俚俗方言襯詞較多,說唱風味很濃,獨具特色。2006年新化山歌被列入首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新化山歌被成功申報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實地走訪與采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新化山歌主要的流傳模式為口傳心授。這種模式在傳承過程中容易產生偏差與遺失。歌曲、曲譜許多都留存在民間歌手的記憶中,大部分只能將歌詞寫出,為新化山歌的傳唱帶來巨大難題。因沒有專門收集整理新化山歌的工作人員,以至于新化山歌從解放前的8000多首驟減到現在的不到2000首。
一、新化山歌的流傳現狀
(一)山歌的減少
目前,除少部分被記錄、仍在傳唱的新化山歌有歌詞和旋律外,許多新化山歌都只有歌詞沒有歌譜。大多數的山歌曲調僅存在于民間歌手的記憶中,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民間歌手的離去,新化山歌的數量正在銳減,僅存300余首。在偏遠的農村,大量的山歌由于無法及時挖掘和記錄,基本處于自生自滅與瀕臨失傳的境地。
(二)種類和唱腔的失傳
新化山歌聲腔豐富、風格獨特、結構多變、節奏自由、方言襯詞較多、涉及內容廣泛且種類多。我們在走訪中發現,很多的山歌種類和唱腔己瀕臨失傳或已經失傳。如童子腔。
(三)伴奏形式和表演程式失傳
在新化山歌的傳承過程,不僅出現了大量的歌曲、曲調、唱腔、伴式的丟失,也出現了在演唱程序和表演套路上的失傳。
(四)曲目缺整理
新化山歌表演的地域性較強,本地山歌手與他地山歌手之間很少就山歌的演唱進行交流。在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也沒有人專門從事新化山歌的收集與整理工作,偶爾有文化部門進行短暫的或以音樂愛好者進行一些零星的收集和整理。
(五)開發利用少
新化山歌的少開發、無利用、是其傳承發展中最大的軟肋。新化地區雖旅游景點眾多,但大多都沒有與當地的新化山歌有交集。很少利用新化山歌進行創新,也很少把新化山歌作為旅游資源中的一部分進行開發。
二、對新化山歌的活態傳承
新化山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傳統,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也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歷史、民族個性、民族氣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表征。作為新一代大學生,如何利用現有的文化資源來傳承民族文化,成為我們在研究型學習過程中的思考。
(一)走進課堂
大學期間,我們開設了選修課《湖南地方民歌》。借助開放性課程,我們將新化縣的民間歌手請到了課堂中,為我們講述新化山歌的歷史,表演新化山歌。整個學習過程從新化語言開始再到山歌的歷史講解,再到山歌的表演與學唱,我們獲得了活生生的感受,也產生了豐富的體驗感。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使我們對新化山歌印象深刻,對民族文化也有了更多了解與喜愛。
(二)登上舞臺
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我們邀請了民間歌手的教唱,也去當地進行采風,走訪當地的山川河流,對民歌所唱的內容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回到學校后,再通過專業教師的輔導,我們也成為新化山歌的代言人。通過學校的文藝晚會表演新化山歌,讓更多學生對新化山歌產生認識,讓民族音樂在大學校園留下深刻印象,帶動了新華山歌的傳播范圍。
(三)進行創作
除了表演,我們還分專業進行專業拓展。作曲專業的學生分析新華山歌的主要旋律與節奏特征,有同學將獨唱改為帶襯詞的合唱,也有同學將單聲部的新華山歌創編為復調,或加入配器,使新化山歌重新煥發光彩。這些創作活動增強了我們的創新能力,也更懂得如何從民族音樂中汲取營養。
新化山歌是對新化地區發展的見證,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變遷。我們可以從新化山歌中體會到當地的風俗習慣,當地的生活風貌,人們的情感表達。在研究型學習過程中,我們領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汲取了新鮮的靈感,也對民族文化產生了不一樣的情感。
★基金項目:ZOIS年度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山歌韻、梅山情”一湖南新化山歌的活態傳承與傳播實踐》。
指導教師:劉昱
參考文獻:
[1]唐博,新化山歌在民族聲樂教學與改革中的應用[D].長沙:湖南人文科技學院,2016.
[2]}L慶夫,姜宣書,辜紅衛.問題·方素·田野
新化山歌田野研究[J].音樂創作,2013.
作者簡介:劉慧茹,湖南信息學院藝術學院2017級音樂表演本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