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瑞
摘要:文章基于當前的社會環境,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外來文化的沖擊、專業指導的缺乏等三個方面入手,對我國原生態民俗體育的傳承困境進行了闡述,以期能夠為我國原生態民俗體育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參考。
關鍵詞:原生態民俗體育;現代傳承;傳承困境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145-01
原生態民俗體育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同時也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能否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中得以順利傳承,不但會影響到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安全性,同時還會影響到我國民族文化的振興和文化自信的樹立。鑒于此,本文就基于當前的社會環境,對我國原生態民俗體育的傳承困境進行了分析。
一、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
原生態民俗體育,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在民眾日常生產生活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沒有經過特殊雕琢的、具有濃郁鄉土特色的民俗體育活動。例如:土家族的巴山舞、巢湖的蝦子燈、麗江的東巴跳、巖溪的三公落水操等等,均屬于原生態民俗體育的范疇。根據原生態民俗體育的界定可以知道,原生態民俗體育與民眾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其依存于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并在長期發展進程中與周圍的生存環境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平衡關系。
然而,隨著近些年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民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時以往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也發生了很多改變,原生態民俗體育與民眾生產生活環境之間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平衡關系已經被打破,成為了原生態民俗體育傳承過程中的一大困境。例如:在以前,各種原生態民俗體育活動是民族地區群眾農閑時間最為主要的娛樂項目。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一方面,民族地區群眾的娛樂項目不斷增加,手機、電視,吸引了人們大部分的注意力,各種原生態民俗體育活動開始有意無意的被忽視、被遺忘;另一方面,很多民族地區年輕人外出務工,使得民族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已經沒有了“農閑”、“農忙”時節的明顯區分,即使是在傳統意義上的農閑時節,有時間參與原生態民俗體育活動的人也明顯減少,從而使得原生態民俗體育的參與者和受眾越來越少,給原生態民俗體育的傳承帶來了巨大挑戰。
二、外來文化的沖擊
原生態民俗體育形成和發展的生態環境,指的不僅僅是當時的自然地理環境,同時還包括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所以會形成不同的原生態民俗體育,與當地居民或者是本族居民的宗教信仰、文化認同之間存在重要的關系。如今,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很多原生態民俗體育發源地的民族文化生態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已經發生了改變。人們對原生態民俗體育賴以形成和發展的社會文化的認同度在不斷降低,特別是在年輕一代中,很多年輕人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對原生態民俗體育活動缺乏參與熱情,甚至抱著消極、漠視的態度,嚴重影響了原生態民俗體育文化的有效傳承。因此,外來文化的沖擊也是原生態民俗體育文化現代傳承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三、專業指導的缺乏
原生態民俗體育傳承過程中專業指導的缺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專門組織機構的缺乏。原生態民俗體育是發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依附于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存在的一種體育活動形式。也正是因此,無論是原生態民俗體育活動的組織者,還是原生態民俗體育活動的參與者,都以原生態民俗體育愛好者為主,以他們的自發組織、自發參與為主。然而,原生態民俗體育愛好者畢竟人數較少,群體規模有限,如果僅靠這部分愛好者自發組織、自發參與,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中很難形成推動原生態民俗體育順利傳承、發展的有效力量。必須要有專門組織機構的介入,通過專門組織機構的管理與引導,形成政府主導為主民眾自發參與為輔的傳承機制,才能夠確保原生態民俗傳統體育活動的有序發展和順利傳承。然而,綜觀當前我國原生態民俗體育的發展現狀卻可以發現,針對原生態民俗體育的專門組織機構非常少,甚至還有部分地區的政府體育部門根本就沒有將原生態民俗體育工作納入工作計劃之中,更沒有具體負責原生態民俗體育工作的組織和機構,從而對原生態民俗體育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造成了消極負面的影響。
二是專業指導人員的缺乏。原生態民俗體育的生存發展環境已經改變,在新的環境中,要提高原生態民俗體育的適應性,實現有序發展和順利傳承,必須要有專業的指導人員給予指導。然而,通過一系列的文獻研究和走訪調查發現,多數原生態民俗體育均形成、發展于民族地區,具有一定的自然場域性。在這些地區,各種原生態民俗體育活動多是由村民自發組織,或者是由村干部臨時組織的,并沒有專業指導人員對參與,從而使得所開展的原生態民俗體育活動缺乏周密的組織和管理,既影響了內容質量和活動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活動中各種意外事故、意外風險出現的可能性,成為了影響原生態民俗體育活動發展、傳承的重要因素。例如:社火表演中關羽和秦瓊同場出現的鬧劇、龍舟活動中的側翻事故,均與缺乏專業指導人員指導之間不無關系。
參考文獻:
[1]池秋平.原生態三秦社火與民俗體育[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 (02).
[2]劉軼:楊戩:曾吉.我國民俗體育現代化轉型的變遷與調適[J].湖北體育科技,201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