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
摘要:湘西鼓舞作為一種民族民間的藝術形式,它的起源與苗族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生活息息相關。2006年,苗族鼓舞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苗族傳統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的重要載體。本文從分析湘西苗族鼓舞的藝術價值出發,探討以多種途徑傳承和發展湘西苗族鼓舞的生存空間。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湘西苗族鼓舞;傳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TP399-C1;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146-01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
苗族鼓舞歷史悠久,溯源可至先秦時代。湘西苗族地理位置偏靜,歷史文化落后,苗人多居住于荒山峽谷之中,鮮少外出,閑暇時,以鼓舞為樂,裨益身心健康,實乃生活中一大樂趣。苗鼓作為苗族部落的象征,每每遇到需決策生死存亡的大事時,必將舉行“吃牛合鼓”的典禮儀式,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個部落,百面鼓響,則象征萬眾一心。因苗族鼓樂常伴隨著舞蹈,在湘西苗族自治州鼓樂亦被稱為鼓舞,它的獨特個性體現在以敘事性的表演方式再現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和勞動場景。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社會功能
苗族鼓舞誕生于苗族人民的生活之中,鼓舞中的許多動作都來源于模擬社會生活中的生產與勞作場景,有的則以敘事性的方式表現了苗人對生活、愛情等事物的態度。就其社會功能來說,主要有:(1)輔助戰爭功能。根據歷史的記載,在遠古時期,苗族在與炎黃部落征戰時一方面以鼓振奮人心,激發士兵的氣勢,另一方面在苗族部落受挫時利用鼓聲喚萬眾一心,迅速恢復戰斗力。(2)傳遞信息功能。苗族地形復雜,山寨之間相隔甚遠,在交通信息不發達的時代,苗鼓音量大,傳播距離遠,無疑是崇山峻嶺中最便捷的信鴿使者。(3)娛樂功能。逢年過節,苗族人民都會以打鼓舞來歡慶節日。正月里打“年鼓”,立秋、豐收時節以“跳鼓”相目慶。(4)競賽技藝。在苗族擁有高超的鼓舞技藝還能獲得贊許和尊敬,青年小伙更是以鼓為媒,獲得心儀姑娘的青睞。自1950年湘西解放后,通過鼓舞大賽已經產生了6代“鼓王”,分別是龍英堂、石順民、龍菊蘭、龍菊獻、黃娟、楊欣。6代鼓王在苗鼓傳統打法的基礎上,通過刻苦學習,與其他鼓手切磋交流鼓技,使苗族鼓舞這一民間藝術大放異彩,變得極富有舞臺感染力,極大的增強了鼓舞的藝術價值和觀賞性。
三、湘西苗族鼓舞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一)非遺文化進校園,苗族鼓舞得傳承
習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議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讓每個孩子從小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非遺課程進校園無疑是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之一。苗族鼓舞是音樂和舞蹈的完美結合,打鼓舞能提高學生思想認識、活躍學生學習精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苗族鼓舞敘事性的獨特表演方式中還融入了一些抵抗侵略、民族起義、英勇抗戰的寫意性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責任感,樹立科學的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將湖南本土非遺文化藝術形式融入校園課程教學中,不僅能近距離感受苗族鼓舞的魅力,更能讓學生學到校外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對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人文情懷有著積極的教育作用。
(二)非遺文化進社區,苗族鼓舞得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國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與當地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形式。它源于民間,根治于當地的生活習俗,見證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智慧與文化發展的結晶。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苗族鼓舞,湘西苗族鼓舞這種非物質文化藝術形式也應該回歸大眾視野,進入人口相對比較集中的社區,讓更多的基層人民群眾感受到苗族鼓舞的魅力。以社區為紐帶將苗族鼓舞這種藝術形式引進來,提高社區居民對非遺文化的了解和保護意識,并通過專業老師教學引領,人民群眾親身體驗感受鼓舞蘊含的文化價值,同時,鼓舞藝術技法還可以拉伸筋骨、強身健體,提高社區居民群眾的健康生活水平,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鼓舞旅游展魅力,非遺文化得保護
民俗學家巫瑞書先生曾指出:“些文化層次較高、經驗豐富的旅游人士,往往不滿足于顯形的自然景觀欣賞,還孜孜不倦地探索尋找隱形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風情,尤其是對一些奇特的民族古風奇俗更是夢寐以求。“苗族鼓舞具有鮮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服飾絢麗奪目,鼓舞種類繁多,且包容性強,苗家人的民族性格和特色歷史文化很大程度上都被融入到了鼓舞之中,對國內外的旅游愛好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擁有豐富民俗資源的湘西以民族文化旅游為核心,占據著絕對的優勢。隨著湘西旅游業的發展,苗族鼓舞作為一種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越來越受到游客的關注和喜愛,它的發展與壯大對于促進湘西地區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亦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巫瑞書芙蓉國里的民俗和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2]向季慧.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從法律到實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