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昊
摘要:佛教自東漢初年由印度傳入中國,并在中國逐漸發展發起來,其中深刻的人生哲學思想幾千來一直影響著中國的文化思想和傳統觀念。在佛教發展的同時,更是以它強大的滲透力影響到各個文化領域,玉雕藝術更是深受影響。佛教中的禪宗思想和當代玉雕還有著非常的密切聯系,本文淺談佛禪思想中的“萬法皆空”對玉雕的表現形式的影響。
關鍵詞:萬法皆空;玉雕;佛禪思想
中圖分類號:J31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171-01
一、玉雕題材中對“空”的詮釋
“萬法皆空”這句話是佛禪思想中的經典的,同樣也是大家公認的。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并沒有單獨的、固定的、永恒的存在。這里所講的一切的事物,就是萬法。包括了能看得見的實物,同樣也包括了看不見的思想,更甚至包括了佛法本身。佛家所倡導的生活禪,是將佛禪的精神融入生活。同樣是修行,這樣的話就與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君子修德如琢玉的關系聯系在了一起。因此也對玉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樣這樣的影響對大家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不僅僅是對玉石的題材和表現形式上有所影響,同時也是對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玉石設計師的藝術與審美追求有著潛移默化地影響。由此,很多的與佛禪思想有關的作品不斷地被創作出來。以玉石雕刻的各類的佛教題材來說,比如彌勒佛、釋迦牟尼等等佛教人物,以及蓮、法輪等佛教的圣物,這些的佛教題材人物形象表達著不同的寓意,很多是與人為善,又或者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但是都離不開的是佛禪思想。玉雕大師董春玉的作品《j青生濁》,作品的佛陀面容安詳、意態溫婉。五官面容細節表現得清晰,慈悲的神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讓人們一看就會產生共鳴。簡單的一個佛陀的表情就會讓人們心生很多想法,從而體現佛禪思想的“空”,亦空亦有。這樣的佛禪思想對玉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件雕工精湛的玉雕作品,會把佛禪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玉雕作品在創作中不管是人物、動物還是山水,在表現的過程中,出神入化,如詩一般的“含不盡之意與言外”,一件形神皆備的玉雕作品,才會有強大的震懾力,才會有打動人心的玉雕藝術重視的人文關懷,玉石和玉雕人內在的心靈境界是密不可分的,在玉雕創作的過程中,運用原料的特點或者是精湛的技藝,這每一點都表現出人們對美好世界、生活禪宗哲學的本心論,東方民族在意人的內涵、重視內涵,看中玉雕作品之外的含義,如同霧里看花,體驗一種悠長的回味。中國的玉雕藝術正是通過這種婉轉地表達,從而產生優雅的美感,在作品的內部激起一種張力,創造一個回蕩的空間,引人思考。
二、玉雕表現中對“空”的運用
玉雕中的佛教題材通過不同的形式表現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其也漸漸的通過玉雕題材的表達,也漸漸的潛移默化的滲入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當中。佛教的題材同時也對玉雕設計者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現代玉雕設計中的大多數思想都是受佛教的洗滌,所以這使他們之后創作的作品有了更深的寓意。“朦朧”的空間處理手法。直接繁縟的美通過禪宗的影響,欣賞多了便失去了意味。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是一種簡約形式,玉雕中的簡約從禪宗文化來看,是空的理念的結果。不去追求那面面“具象”,從而使其局部虛化,在那有限的空間內表現無限的遐想。不對那些客觀的現象進行反應和簡單的摹寫。這種少、殘、空的藝術構圖特點,也直接影響著玉雕人心中的藝術思維。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更使其有虛實兩重性和空間包容性,營造一種空寂,無界的意境。從創作形式上總的來說,禪宗思想對于雕設計的運用具有根源性的影響。禪宗的自性論與藝術形式之間存在的共同性就是以人類的自我意識為最高目的,都強調主觀性。不管玉雕設計用怎樣的表現形式和處理手法,都是在尊重自我的思想上來進行的。從根本上來說,玉雕藝術的創作本身就是人類對自我意識的追求和認知。更進一步地說,佛禪精神表現的語言和玉雕所追求的“形神兼備”的道理一樣,正是用“形”去比喻象征,而“神”得讓聽者自己去領悟,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這個事情告訴我們不同的人會領會到不同的道理,從而欣賞玉雕作品也是這樣,這同樣也是佛禪精神的魅力所在,也是中華文化的巧妙之處。玉雕藝術在表現的形式上追求超越形似之外的神韻,與佛禪思想不謀而合。
三、結語
當代玉雕人在設計創作時,應把傳統文化的精髓運用到作品中,在佛教題材的玉雕作品創作時,將佛禪精神帶入其中,使其佛文化和玉文化更好的融合在一起,這樣的作品可以直擊人的心靈,喚醒人們沉睡的思想,作為一名的玉雕設計者與制作者,一定要真正地深入研究和吸收各門類藝術的精華,不斷充實和提高自身藝術修養,認真地創作出一些有時代特征、內涵、個性的優秀作品。玉雕設計當中不同程度的運用著佛教題材,顯然他已經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融為了一體,是中華文化的在不斷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獲得的最寶貴的財富。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運用佛教題材,是新一代玉雕人的重任,將佛教題材運用到自己的作品當中去,也算是一門學問。快節奏的生活腳步,玉雕創作者要給人們帶去一片可以讓他們歇息的凈土,佛教的放慢腳步,清靜思想,放松自己讓更多在世俗之中茫然的人們感受到了他們的用意,普度眾生,這才是佛教的真正的精神所在。
參考文獻:
[1]吳宏武.佛像藝術與佛教題材玉雕(上)[J].中國寶石,2007 (04).
[2]侯飛飛,淺談玉雕設計創新中的簡約主義之美[J].戲劇之家,2018 (14).
[3]楊雪,淺析玉石雕刻中的玉石佛緣與禪風入玉[J].文藝生活,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