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明廣
摘要:筆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到基層文化站工作時,正趕上滁州市文化局開展全市民間故事搜集工作,在進行幾次培訓后,筆者在本鄉境內搜集50多篇故事初稿,被《滁州市民間故事集》選用十多篇。1993年。滁縣地區設立省轄滁州市,原縣級滁州市分為瑯琊和南譙兩區,筆者在南譙區腰鋪文化站工作,并一直注重民間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
關鍵詞:民間故事;歷史文化;縮影
中圖分類號:1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233-01
2002年,滁州市文化局根據安徽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布置,開展《安徽民間故事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筆者承擔了南譙區民間故事搜集整理工作,由陜西三秦出版社出版了《安徽民間故事集成·滁州卷·南譙分冊》。2012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開展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要出一套《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我和汪宗文先生承擔了《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安徽滁州·南譙卷》的搜集整理工作,由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
筆者在搜集整理民間故事工作中,2006年筆者被南譙區政府抽調參加首部《南譙區志》的編纂工作,這其中涉列到滁州市和南譙區許多文史資料,一些文史資料在一些民間故事中也有反映,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民間故事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的縮影。許多風物故事、生活故事是一個地方民風民俗的反映,許多地名故事、人物故事就是一個地方特定時代的歷史文化的縮影。由于時代的變遷,隨著我國由農耕社會向工業化、城鎮化社會的發展,為了記錄時代的變遷,尋找鄉村歷史與文化的影子,搜集整理民間故事是基層文化工作者一項義不容辭的職責。
就滁州市與南譙區來說,本地區流傳的許多民間故事,反映出五代十國中后周與南唐、宋朝、明朝、太平天國時期一些社會動亂與戰爭的影子。
滁州得名于隋朝,公元589年改南譙州為滁州,隋唐盛世期間,滁州作為下州小縣,社會較為安寧,流傳的故事多是關于瑯琊山和瑯琊山中寶應寺的佛教興盛故事。歷史發展到動亂的五代十國時期,由于滁州地處淮河之南,常常成為南北戰爭的爭戰之地。五代的后周開始強盛時,后周皇帝柴榮要統一中國,向南唐開戰,作為南唐國北方之境的淮河南岸的滁州,必將成為后周統一中國的必爭之地。滁州成為兩國爭戰之地,一千年來,在滁州居民中流傳著許多有關柴榮、趙匡胤與南唐大將皇甫暉的故事,有后周大將趙匡胤與南唐大將皇甫暉大戰清流關,趙匡胤伏兵全椒神山寺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柴榮即位第三年,后周顯德三年(公元956),柴榮為統一中國,指揮二十萬大軍攻打南唐江淮之各州縣。到顯德五年(公元958),南唐被迫把江淮十四州六十個縣割讓給后周求和。
柴榮是位五代十國時期的中興之主,他在歷史上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在滁州市和南譙區的老百姓中至今還流傳著有關柴榮的許多故事。在南譙區清流關下的大柳鎮有“曲亭的傳說”、“啞亭的傳說”、三星集的來歷”、“清流關車撤印子傳說”都與歷史上柴榮指揮后周軍隊與南唐在這一帶征戰,留下活動的影子。柴榮在滁州的老百姓中還流傳著兩個有趣的故事,從側面反映了柴世宗皇帝是位敢于打翻舊制,改革弊政,勵精圖治的一位中興之主。這兩個故事一個是滁州城的“鐵棺材吊城門樓”,一個是腰鋪鎮的“拗爺塘的傳說”。故事的梗概是,在滁州城南門口老城門樓上,吊著一口鐵棺材。說柴榮是個拗子,他一生都不聽老子的話,老子說打狗他攆雞,老子說向東他向西,和自己老子對著干。他的老子知道兒子是個拗子,為了使自己死后能夠入土為安,故意正話反說。他臨死前,把柴榮叫到面前說:“我死后,你要給我制個鐵棺材,放到滁州城門樓上”。待他老子死后,柴榮心想,我一生不聽老子的話,老子的最后一個心愿,我還是幫他實現吧,不然,我將得個不孝之子的罵名。柴榮最后聽了老子的話,造個鐵棺材把他老子葬在滁州城門樓上。這個故事在滁州流傳了上千年。直到1958年,滁州為拓寬城內主干道,需要拆除滁州南門城樓,在施工時,許多滁城居民白天聚集來圍觀,他們要看看這城門樓上是否有傳說的鐵棺材。為了群眾安全,組織者最后調來了部隊,一夜之間把門樓拆除。據后來文史資料記載,城門樓上沒有鐵棺材,只有一把十幾斤重的大瓦刀砌在門樓磚墻里,可見這個故事在滁州市的生命力。第二個故事也是說柴榮是個拗子,柴榮一生不聽老子的話,老子臨死前叫他在自家田地的下方挖一口塘,柴榮偏要在他家田地的上方挖一口大塘,實現他老子正話反說的心愿。這口塘名叫拗爺塘,腰鋪鎮至今還有拗爺塘村民組。
柴榮即位后,敢于改革弊政,把后周皇帝郭威沒有完成的改革事業引向人深入。在政治上,嚴懲貪官污吏,鼓勵朝臣建言獻策,并出題《為君難為臣不易》讓群臣撰文作答。在他的倡導下,群臣紛紛建言獻策,柴榮采納良策,力求做到生活節儉,刑戮不濫,獄訟無怨,使后周的政治統治得以穩固。
在經濟上,由于五代時期,長年戰爭,難民逃亡,大量土地荒蕪。對此,柴榮首先大力招民墾荒,將無主田交給流民耕種并下詔減輕租稅,下令讓軍隊中老弱者回家種田,撤并鄉村,重新編戶,編戶過程中,把許多過去不納稅的特權階層降為編戶以增加國家稅收來源。
在軍事上,首先整頓禁軍,汰弱留強,于是士兵精強,征發四方,所向皆捷。其次,廣增節鎮,頻繁調動以抑制地方藩鎮勢力,加強中央政權的穩固。
在文化上,柴榮對歷法、刑律、音樂、科舉等方面都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他叫精通歷數的王樸修訂歷法,制定《顯德欽天歷》。命群臣編訂《大周刑統》新法律。以竇儼考證雅樂,使失傳多年的唐代音樂恢復流傳。柴榮還恢復科舉考試,廣泛選拔人才。柴榮帝王生涯不長,在日理萬機中尚能注重文化事業的建設,在五代帝王中是極為罕見的。
在宗教方面,柴榮是我國歷史上史家所稱“三武一宗滅佛”的四位帝王之一。五代時期,僧尼日益增加寺院漸多已經不適應社會的承受能力,一些罪犯流民逃入寺廟,不僅社會生產勞力減少,還嚴重影響基層政權的穩定。于是,柴榮下令整頓佛教,清理僧尼隊伍,砍掉全國十分之九的寺廟,原則上每州縣只保留一所寺廟,數十萬僧尼被勒令還俗,凈化了佛教僧尼隊伍。
在滁州民間有關柴王是個拗子的故事,說柴王做事和他老子對著干,不順著他老子的話去做,另搞一套,是個不聽話的人,其實是柴王即位后,打翻舊制,改革弊政,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建立新體制,不按原來的路子走,我們不難理解,老百姓是用樸素的語言和故事的方式,說這是兒子不聽老子的話,也說明柴榮當時的改革力度大,已經深入到百姓的心中。
柴榮的改革為北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他是中國封建帝王中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后來在親征北伐契丹時,爆發疾病去世。人們對他突然去世感到惋惜,因此,百姓們對此一代英主的未競事業,只有到陰陽五行及神秘的宿命論中去找答案。在滁州市的老百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周世宗姓柴,柴王領兵攻打滁州不吉利,柴入滁(廚房)會被燒掉,所以柴王撤出滁州,歷史上柴榮領兵打到滁州天長縣的紅草湖時,南唐主派人請和,愿去帝號,每年納貢。柴榮愿意修好,立即罷戰,大軍自紅草湖而退,百姓見后周大軍北撤,免去戰火災難,把柴榮駐蹕的紅草湖稱為萬歲湖。柴榮撤出滁州后去北伐契丹,收復燕云十六州,要奪回后晉割讓給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幽州為燕,燕者諧音(煙火)之謂也,此是柴入火不吉利之兆。老百姓從內心希望柴榮這樣的英主能夠健康長壽,完成統一中國大業,但柴榮英年早逝,百姓們只好在神秘的宿命論中去找答案。古書中對一些大人物在某地突然而逝,而此地地名是什么降龍崗、落鳳坡、伏龍灣、判虎臺之類,會與某人姓名、字號相克,也就是這個道理,從中體會出人們對這些人物懷念惋惜之情。因此,我們深入發掘滁州民間流傳的柴王故事,就能發現柴榮作為中興帝王的一些歷史影子。
在滁州還流傳著許多有關宋金戰爭故事,大明王朝發源地朱元璋的故事,太平天國的故事等,從這些故事中都能反映出歷史上這里曾經發生的波瀾壯闊的戰爭與社會動亂的影子。
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勞動人民的情感和歷史文化綜合的精神載體,是地域風俗民情的結晶。它發源于民間,傳播于民眾,是百姓積累、相傳的精神財富和寄托。由于過去都是賴以口頭相傳,因傳播年代久遠和社會變遷,許多生動而古老又能反映歷史風貌的故事,已經或正在失傳、散落,這是讓人深感遺憾和痛心的,為了保護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廣泛地開展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間的故事,是基層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多年來,筆者參與搜集整理民間故事并出版兩本民間故事集,本人的成果受到社會的認可,先后成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成員,當選安徽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筆者決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加強民間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在社會的大發展中,為保留歷史風貌傳承民間文化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