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鴻飛
摘要:本文主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分析以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具體情況為依據,首先分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要性,其次從強化文化立法,優化文化政策、更新政府職能,調整行政模式、延伸投資途徑,完善投入制度、落實推動改革,整合產品供給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效思路,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思路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239-02
一、引言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政府服務結構的有機組成成分,也是維護公民文化權利、確保文化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與適應公共文化需求的服務機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長時間進行的系統工程,政府是公共文化建設的主體,責無旁貸切實維護好群眾文化權利,調動社會各界人員參與到此項工程,構建政府與民間多方合作的格局,適應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所以,怎樣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為新時代的主題。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要性
公共服務體系是支持國家總體文化產業建設的分支,和經營文化產業一起構成了當前文化建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不同,公共文化產業是為全社會服務后,如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等機構,與非營利性社會文化機構組織作為平臺,組成多元化的文化網絡體系。公共服務體系是為整個社會公眾而服務的,并具有公正性、公益性、多元化、方便性及全局性的特點。
(一)給公民提供文化權利
公共文化服務不單單關系著思想道德文化的建設,更關系著大眾的生活。工作中需要以人為本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伴隨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大眾對精神層面要求也越來越迫切,文化權利上升成為了公民生存權以及發展權的重要構成。文化權利作為公民基礎權利,涉及文化事物參與權利、文化成果發展權利與文化生活創造權利,公民文化權利作為社會主義的重點內容,還是文化服務訴求集中表現形式。創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以更好的保障公民權利,得到共享文化的機會①。因此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在于為大眾服務,依靠他們的所需、所想建立設施,讓公益實施為群眾掌握并享受。由民生角度做到文化成果一起共生。以民生為我們工作出發點,解決大眾真正關心的問題,突出公共文化服務可以方便大眾,服務大眾。
(二)適應群眾的文化需求
依據群眾最真實與最直接的文化需求生產,促使群眾看得懂與買的起,達成文化供給和文化需求平衡,充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功能。關鍵是適應群眾觀看電視與收聽廣播以及讀書看報的需求,注重社會上特殊群眾文化需求。以人為本是工作所要遵守的重要思想觀,其目的在于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每一件都要考慮群眾的需求,以此來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具體工作。需要充分調動群眾對這項工作的熱愛以及關心,讓他們愿意主動參加到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優勢以及集體力量,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做到更全面。意識到群眾才是公共文化事業的主角,只有他們滿意了,這項工作才能更具實效。
(三)維持優質文化形態
公共文化服務來源于鄉村以及社區,持續化的注入資金與人才,傳遞民族藝術,推廣時代精品,培養高素質的文化人才,最大化調動群眾對文化活動的參與程度,激發群眾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感知,巧妙的對多種文化形態加以傳遞與維持,有助于國家文化持續宣傳與發展。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思路
(一)強化文化立法,優化文化政策
將群眾文化權利視作中心,修訂對應的法律機制,切合實際保障國家文化遺產,優化文化政策,提高文化政策扶持的積極性。將現行文化政策為前提,充分思考文化發展的政策,包括投資于融資和國有資產管理等,出臺文化稅收與價格政策以及社會捐助等,組建完整的宏觀調整工作體系,確保多種主體能夠有法可依與有章可循,為文化服務體系的良性運行奠定基礎。
(二)更新政府職能,調整行政模式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上,國家要積極的更新政府職能,樹立“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進行辦文化到管文化模式轉變以及小文化到大文化模式轉變,實現行政模式調整目標②。將文化規劃視作核心點,確定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整體目標與階段性目標,注入公共文化建設動力,涉及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機制、隊伍與功能結構等,加強文化服務協調指導效果。滿足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參與的需求,配合宣傳與教育和文化等部門與群團組織,安排基層文化機構與相關人員進行創新與生產,達到公共文化服務惠民目標,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動力支撐。同時,需要做好公共文化的基礎建設,以全面規劃為基礎,以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為前提,其文化活動需要和自然環境特點統一,修建具有公益性基礎設施,并建立一些文化單位,讓建成的基礎設備需要符合當地地域特點以及滿足群眾的基本需求,與時代同步,可穩定、長遠為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完善各鄉以及各鎮基礎文化的建設,讓當地的文化館、圖書館等完善文化的建設,并在各鄉鎮建設公益性的場所,如可開展娛樂的活動室以及可進行體育鍛煉的運動場所,讓群眾可以閱讀、看電影等。
(三)延伸投資途徑,完善投入制度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期間要適當的完善投入制度,轉變公共財政增長計劃圍繞城市主體地位,形成基礎建設為主導,轉移支付財政方案的目標,調整公共服務在區域中發展不平衡現象,重點保護弱勢群體,確保投入計劃足夠公平與有效。并且延伸投資途徑,多樣化的鼓勵與引導社會中新型力量加入到公共文化建設中,通過政策引導與表彰獎勵等,把多種社會資本要素流動到公共文化服務空間范圍內。
(四)落實推動改革,整合產品供給
加強國有事業機構的改革進程,尤其是勞動人事、社會保障與收入分配等,形成競爭與激勵一體化的機制改革模式,發揮約束制度與激勵制度的優勢,激發工作人員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積極性,調整好文化服務資源的結構,土坯行業與城鄉的局限性,將國有文化資源效率提高到最大化,進而給服務單位注入新型的活力。另外,優化文化服務信息獲取、研究、反饋與發布方案③,時效性判斷群眾對文化的需求,針對性提供信息類或者教育類的優質文化產品,免費對公共博物館進行開放,巧妙結合定點與流動服務,促使公益文化可以走進校園、農村與工地等趨于之中,貫徹公共文化服務綜合性的理念,在政府采購和財政補貼等操作下推動精神文化生活發展,由此落實推動改革對產品供給加以整合。特別是要加大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力度,政府可以購買各種文化資料,讓原有的公共文化資源變得更豐富飽滿,具有現代性,支持各文化團體下基層,讓文藝創作可以深入至群眾中,挖掘具有民族文化內涵以及地域特點文化產品,形成具有原創精神以及文化核心的文化品牌。大膽創新當前的文化形式,讓產品可以更加融入至群眾中,多創作與生活相近的作品,記得群眾的喜愛與支持。
(五)大力扶持農村文化,實現平衡發展
需要不斷加大農村重點的文化建設以及經濟發展,特別是一些偏遠的山區,他們的文化生活比較單調,保留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所以不需要直接把各種文化項目與產品送到他們的手里,而是要尋找農村文化的歷史根源,做具有特色的農村文化,讓他們的文化思想可以有效提升,引導廣大農民參與至政府組織的各個文體活動中,多聽他們的意見并解決具體需求。大力扶持地方戲劇發展,支撐當地各論傳統節日以及地方戲的表演,針對農民需求以及他們所喜愛的節目,豐富文化生活。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的開展十分重要,在服務體系建設上,要選擇科學的方式與措施,進而完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將文化精神布滿社會的各個角落,帶動城市的持續化建設。
注釋:
①孫浩,王玉鳳.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水平測度[J].統計與決策,2018 (01):70-73.
②吳理財,解勝利.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40年:理念演進、邏輯變遷、實踐成效與發展方向[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9 (05).
③潘魯生.中國鄉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論——以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19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