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蝶 李曉雪

摘 要:鄉村醫生是基層公共衛生事業的網底,發展好鄉村醫生隊伍,解決基層醫療衛生問題至關重要。然而,鄉村醫生卻受社會關注程度較低,處于半農半醫的尷尬地位。鄉村醫生待遇水平低,養老問題遲遲得不到有效解決,制約著基層衛生事業的發展。因此,本文從分析國內研究現狀入手,進行量化分析,進而梳理研究視角,最后進行文獻評述,以期望為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的研究提供有利的幫助。
關鍵詞: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公共衛生
基金項目:曲阜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新時代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研究——以魯南地區為例”(項目編號:2019A048)的研究成果。
一直以來,我國公共衛生事業面臨巨大挑戰,尤其是在各種條件落后的農村地區,面臨著更大的防控壓力。公共衛生事業的建設發展,醫生是主力軍,醫生的數量和質量發揮著重要影響。然而,近年來,鄉村醫生由于待遇低、條件差等原因,尤其是養老問題得不到妥善的解決,使鄉村醫生隊伍出現“斷層”問題。因此,解決好鄉村醫生的養老問題,使得他們的養老保障從“無”到“有”,從“低”到“高”是維系鄉村醫生隊伍穩定,保障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健全基層公共衛生體系的必要之舉。于此,本文對“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開展文獻研析,從國內研究現狀、研究視角和文獻評述三個方面開展。
1 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國內研究現狀
在中國知網中,用“高級檢索”進行“篇名”搜索,搜索詞為“鄉村醫生”或“鄉醫”且“養老”。搜索結果共計62篇,發表年份范圍為1991年至2019年。其中核心期刊數為11篇,CSSCI數為1篇,碩士論文數為6篇,博士論文數為0篇。針對“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的研究歷史短,且研究成果較匱乏。于數量上,在1991-2008年,文獻發表年平均數僅為1.3篇;2009-2014年為研究高峰期,但最多9篇; 2015-2019年,文獻研究數據下降,年平均數為1.8篇。于質量上,文獻發表所在期刊的質量不高,影響力較低,核心期刊數僅為11篇,占比為17.7%(此處保留小數點后一位),CSSCI數為1。整體來看,“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關注度較低,研究成果匱乏,有待進一步研究。
2 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研究視角
2.1 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中央政策梳理
2009年國家主導建立新農保制度后,就解決鄉醫養老問題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2011年國務院刊發的《指導意見》①要求在社會現有的養老制度下,積極引導符合條件的鄉村醫生參加新農保,并由各級政府采取補助的靈活形式對鄉村醫生的進行養老補助。國務院在2015年刊發關于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②中,進一步明確了對年齡滿足60周歲的老年鄉村醫生進行補助,并進一步指出要各級政府要積極引導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鄉村醫生參加職工養老保險。具體的實施形式以及工作規劃仍堅持地方自主探索為主。
上述政策的制定為各級政府探索如何解決鄉村醫生的養老保障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引導,并且部分問題得到了原則性的明確,但是相關政策規定依舊模糊,各地的自主探索靈活性度過大,中央缺乏相關工作原則和具體化框架、要求的指導。由于政策的模糊性部分鄉村醫生養老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鄉村醫生養老問題的解決不能單靠不同地區的自主開發,應堅持頂層設計、統籌解決。同時為保證不同地區鄉村醫生的養老待遇的公平性,國家應出臺具體的鄉村醫生養老待遇必須達到的最低保障水平,以確保在現有的社會經濟水平下鄉村醫生的養老問題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2.2 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現狀類研究
歸納目前關于鄉村醫生養老保障現狀類的文獻得到,學者對于鄉村醫生養老保障現狀問題持有相似觀點,普遍認為現行的養老保障體制無法為鄉村醫生提供可靠的保障,主要存在養老補助水平比較低、養老保障水平地區差異大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得鄉村醫生有嚴重的“后顧之憂”,進而難以留住人才,降低了鄉醫隊伍建設的穩定性。
李浩淼等選取了實施不同類型養老保險的典型地區,分析了該地區鄉村醫生的養老保障政策,認為目前影響鄉村醫生的主要問題為地方經濟和鄉村醫生的模糊身份。由于地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地區間鄉村醫生的政策也不一致,進而這一群體的養老保障水平差距較大。而關于鄉醫身份問題則是多年來老生常談的尷尬問題,身份定位不準確,使得鄉村醫生的歸屬搖擺不定,其保險類型也無法有利明確③。
趙東輝、汪早立等認為在我國已經建立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下多數鄉村醫生參加了(簡稱新農保),但是這一保障水平低于現行養老保險金的平均標準,無法滿足現有經濟水平下老年鄉村醫生基本生活要求,因此在目前的體制下鄉村醫生的養老保障問題得不到充分解決④。并且目前鄉村醫生業務收入較低,無法負擔保險金,依靠收入解決養老問題較困難。
2.3 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路徑類研究
從現有關于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路徑類的文獻歸納得知,目前學者對于養老保障問題的解決,傾向于加大政府的支持保障作用,集中表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加大中央財政的投入。加大資金的投入是提高鄉醫養老質量的關鍵,由于收支狀況的不理想,鄉村醫生自身以及所在的村衛生室和鎮衛生院都沒有這樣的資金能力,因此需要發揮中央財政的作用。增加中央財政在鄉醫養老問題上的資金投入及籌措,確保鄉村醫生養老資金的充足和養老水平的提高。除加大資金數量上投入外,還要確保質量,明確鄉村醫生專屬資金數量的多少、分配流向等等,而后者正是現在所欠缺的。例如,周靜,李躍平認為當前財政資金對鄉醫養老保障方面,在投入數量上,并沒有明確規定,數據存在模糊性⑤。
其二,明確鄉村醫生身份問題。鄉村醫生身份問題一直以來都引人關注,尤其是人們在很多時候用鄉村醫生和鄉村教師相比較。相比鄉村教師有正式編制、高工資的待遇,鄉村醫生的待遇總讓人唏噓。鄉村醫生處于“半農半醫”的狀態,雖說他們由鎮醫院統一管理,但待遇水平與在鎮醫院工作的醫生相差甚遠。例如,鎮醫院醫生有著正式的編制并全部加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而鄉村醫生是歸入一個單獨的鄉村醫生編制體系,且很多鄉醫因收入水平影響選擇不加入或選擇低檔次的保險。鄧元慧,張新慶等認為明確鄉村醫生身份歸屬問題,在鄉醫養老保險上為其減輕負擔,使鄉醫“老有所養”是政府應有之義⑥。
其三,分類制定養老保障金標準。目前,學者對于鄉村醫生養老金補貼標準方面,認為應當分類制定標準。分類制定養老金標準,按在崗年齡、所持執照的等級等制定不同的補貼標準。一方面,可以促進公平公正,使那些業務能力高的,能夠得到更高的待遇,使鄉村醫生提升滿足感,促使他繼續在崗位上開展工作,提升鄉醫隊伍穩定性;另一方面,在分類優待政策下,可以促進鄉醫不斷受激勵,提升自己的水平,保證農民群體受到鄉村醫生高質量的服務。如趙東輝,汪早立等人認為養老金的分類制定標準要以工作情況等多重因素為依據,由整體統一標準發放轉移到不同等級子群體進行養老金補貼,注意鄉醫普遍群體中的特殊性,以滿足該群體不同的養老需求⑦。于此,財政資金可以得到高質量的運用,鄉醫的養老待遇問題可以得到及時的解決。
3 文獻述評
3.1 文獻研究關注職業對比,更加體現公平公正性
在對鄉村醫生養老問題的研究上,歷經近三十年,但對于此問題的公平公正性,尤其是在不同職業間,是近十年來學者們所熱于關注的。與鄉村醫生同期應時而生的是民辦教師,在國家將后者納入企事業單位編制之后,二者的比較愈演愈烈。例如,高健、朱宏等人將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納入事業單位編制,甚至農村獸醫也享受事業單位在編人員待遇的例子與鄉村醫生的低水平的養老待遇進行比較。除職業外部的比較外,近幾年學者更關注在醫生職業內部的公平性,對于鄉村醫生和城鎮醫院的醫生要公平對待。姚璐、姚靜靜等人認為應讓鄉村與鄉鎮衛生院醫生一樣,享受同等待遇,在事業編制中應有鄉村醫生的一席之地⑧。關注鄉村醫生養老待遇公平性問題,既符合我國發展需要,又體現著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要求。
3.2 文獻關注養老金財政補貼和鄉醫參保能力的共同提高
在現存的研究文獻中,學者都在呼吁政府出臺加大財政在鄉醫養老方面投入等措施,以保證鄉村醫生養老水平的提升。近年來,文獻中對提高鄉醫養老水平的呼聲,已經由讓政府發揮單方面作用轉變為鄉醫政府雙方共同作用。在建議政府加大財政投入,確保鄉醫養老金充足的同時,也要求鄉村醫生提高參保能力。例如,丁聰認為,鄉醫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其參保能力,同時也密切關系著鄉醫的自養能力,要讓鄉醫擁有足夠的資金,既能滿足高質量的參保需求,又有足夠的自養能力⑨。可以通過工作考核獎勵等手段,促使鄉醫工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使鄉醫提高工作質量,以保證為人民提供高質量的公共衛生服務,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加鄉醫收入,增加參保能力。
3.3 文獻研究角度單一,深度不足,理論研究尚未成熟
從本文的整理結果來看,通過對國內鄉村醫生養老保障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當前鄉村醫生研究文獻研究角度比較單一,多數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現狀和建議的研究,其缺乏原因以及心理學等方面進行多角度的探討。并且大多數研究為基于事件調查實證性研究,理論研究尚未成熟,并且多數研究僅僅從宏觀角度進行概述,并未提出實質性的模型構建以及具體化的發展建議。
3.4 部分文章對于鄉村醫生概念劃分模糊,缺乏具體化研究
從現有的文獻可以歸納出,部分文章對于鄉村醫生的概念界定存在不足,而相關性的概念界定性文章缺乏。部分文章研究未明確是依據廣義鄉村醫生,即“村衛生室工作人員”的研究,還是狹義上僅僅指在上述人員中取得職業資格經注冊的衛生技術人員的研究。使得其提出的建議較為模糊和概述,并且關于針對復雜的鄉村醫生隊伍中,在崗與離崗醫生等不同群體的應該依據怎樣的劃分標準和對其具體實施什么類型的養老保障措施未有明確具體的研究。
4 結語
鄉村醫生是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的網底,鄉村醫生的建設情況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提升鄉村醫生的養老保障水平,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是保證鄉村醫生隊伍穩定的必要舉措。然而,通過目前社會對該群體的關注程度和對其養老保障問題的研究程度來看,鄉村醫生依舊處于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因此,要加強對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的關注和研究,以促進鄉村醫生隊伍的穩定和我國基層衛生事業的建設發展。
注釋
①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2011年第31號。
②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2015年第13號。
③李浩淼,高紅霞等:《職業化視域下在崗鄉村醫生養老保障解決思路探析》,《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8年,第35期。
④趙東輝,汪早立等:《鄉村醫生養老保障現狀與對策分析》,《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4年,第34期。
⑤周靜,李躍平:《基于需求視角的鄉村醫生養老保障研究》,《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20年4月,第40卷第4期。
⑥鄧元慧,張新慶:《我國村醫隊伍發展的現狀與問題》,《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7年,第34期。
⑦趙東輝,汪早立等:《鄉村醫生養老保障現狀與對策分析》,《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4年,第34期。
⑧姚璐,姚靜靜等:《山東省鄉村醫生養老保障現狀及滿意度調查》,《醫學與社會》,2019年第32卷第8期。
⑨丁聰:《山東省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研究》,山東大學,2017年。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Z].2011(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Z].2015(13).
[3]李浩淼,高紅霞等.職業化視域下在崗鄉村醫生養老保障解決思路探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8,35(01):50-53.
[4][7]趙東輝,汪早立等.鄉村醫生養老保障現狀與對策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4,34(06):633-636.
[5]周靜,李躍平.基于需求視角的鄉村醫生養老保障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20,40(04):265-268.
[6]鄧元慧,張新慶等.我國村醫隊伍發展的現狀與問題[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7,34(02):120-122+144.
[8]姚璐,姚靜靜等.山東省鄉村醫生養老保障現狀及滿意度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9,32(08):104-107.
[9]丁聰.山東省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7.
[10]單苗苗.我國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探究[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6(10):34-36.
[11]王亞楠,王文杰等.鄂州市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及其滿意度現狀調查[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7,37(12):1433-1435.
[12]羅云.文山市鄉村醫生養老保障研究[D].云南大學,2016.
[13]柯青林,徐凌忠.鄉村醫生養老保障模式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28(12):937-938.
[14]張立強,宋大平等.部分省份鄉村醫生養老保障現狀調查[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7(10):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