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山
摘 要:提交一種屬性劃分新方法。首先按照屬性是為類的整體所具有,還是為類的分子所具有,把類的屬性劃分為整體屬性與普遍屬性兩種。再按照屬性在分子上的分布情況把類的普遍屬性分為5種;并把類的整體屬性劃分為6個方面。此種屬性的劃分可應用于邏輯學的各個方面,從而有了若干新的發(fā)現。給出了該屬性劃分的兩個實際應用。
關鍵詞:屬性;類的普遍屬性;類的整體屬性;四概念錯誤;假言推理
屬性一詞起源于拉丁文的Adtribuere(蔣永福,吳可,岳長齡.2000)[1]。亞里士多德把屬性分為三大類,即“本質屬性”、“故有屬性”和“偶有屬性(林嘉等,1984)[2]。亞里士多德還把屬性分為10個具體的類,(方書春譯,1959)[3]。事物的性質及其與其他事物的關系統稱為事物的屬性”(《普通邏輯》編寫組.1993)[4]。
盡管對屬性的劃分有多種,但現有的劃分都是根據屬性的各自特點把屬性分成不同的類。這樣得到的類都是從同一個視角劃分的,結果大同小異,滿足不了各方面的需要。為了獲取不同的結果,本文從一個新的視角劃分類,即根據類中成員對屬性的占有情況來劃分類。分類結果使我們對對象有了不同的認識[5]。
1 類的普遍屬性
類的普遍屬性指的是類的分子所具有的屬性。類的普遍屬性共有5種:
1)全有且獨有屬性(AU屬性)。定義1:某范疇C中,類B的個體全都具有,而C中的任何非B類的個體都不具有的屬性叫做類B的全有且獨有屬性。
比如,所有的鳥都長羽毛,說明“長羽毛的動物”是鳥的“全有”屬性;并且,所有不是鳥的動物都不長出羽毛,說明“長羽毛的動物”是鳥的“獨有”屬性。因此,“長羽毛的動物”就是鳥的全有且獨有屬性(AU屬性)。
2)全有不獨有屬性(A?屬性)。定義2:某范疇C中,類B中的個體全都具有,但該范疇中非B類中有的個體也具有的屬性叫做類B的全有不獨有屬性。比如,所有的鳥都是兩條腿,并且不是鳥的動物也有的是兩條腿,如“人”、“猴子”等,所以,“兩條腿的動物”就是鳥的全有不獨有的屬性。
3)不全有獨有屬性(?U屬性)。定義3:某范疇C中,類B的個體不都具有,該范疇中非B類的個體都不具有的屬性叫做類B的不全有獨有屬性。比如,有的鳥能模仿人語,但是,不是鳥的動物都不能模仿人語。“能模仿人語的動物”就是鳥的不全有獨有屬性。
4)不全有不獨有屬性(??屬性)。定義4:某個范疇C中,類B的個體不都具有,但該范疇中非B類中有的個體也具有的屬性叫做類B的不全有不獨有屬性。比如,并不是所有鳥都會飛,如鴕鳥、家鵝等鳥就不會飛;并且不是鳥的一些動物也會飛,如蜻蜓、蝙蝠等。所以,“會飛的動物”就是鳥的不全有不獨有屬性。
5)全無屬性(E屬性)。定義5:某范疇C中,類B的個體全都不具有,但非B類的個體中有的具有的屬性,叫做該類的全無屬性。比如,在動物這個范疇中,任何鳥都不是“有齒動物。“有齒動物”就是鳥的全無屬性。全無屬性不包括C中個體都不具有的屬性。
2 類的整體屬性
類的整體屬性可分為以下6個方面:
1)類的起源,包括年代、地點、物種等。如:人起源于東非;人是由一種猿猴進化來的。汽車是懷特兄弟發(fā)明的。這些命題的謂項都是人的整體屬性。2)類的發(fā)展、演變、進化時長等。如:人的進化只有200多萬年的歷史。鱷魚已經在地球上生存兩億多年。3)空間上的分布情況。如:鳥兒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國人生活在許多國家。4)品種數量。比如:樹有一千多個品種;蝴蝶有500多種。5)類屬關系。如:人有男人和女人之別。樹有灌木和喬木之分。6)統計方面的屬性。如:現在,人的最長壽命可以達到130歲。狗的平均壽命大約是10年;“最長壽命”,“平均壽命”都是類的整體屬性,是個體不具有的屬性。
以上畫線的部分都是類的整體屬性。比如“有男人和女人之別”這個屬性是任何個人都不具有的屬性,只有“整個人類”才具有這個屬性。
以上就是所提交的類的屬性劃分。這些劃分的結果有多種應用,涉及邏輯學的方方面面,貫穿邏輯學的始終。
3 類的屬性劃分應用舉例:
3.1 假言命題前、后件的關系就是類與其普遍屬性質的關系
假言命題的前件如果是條件,后件是結論,那么就有:
1)如果前件是后件主項的AU屬性,則前件是后件的充要條件。比如:如果動物長羽毛,則動物一定是鳥,如果動物不長羽毛,動物一定不是鳥。這兩個“一定”說明,前件“動物長羽毛”,是后件“動物是鳥”的充要條件。
2)如果前件是后件主項的A?屬性,則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條件。比如,“會開飛機”是“人”的A?屬性,因此有:如果動物會開飛機,它一定是人;如果動物不會開飛機,它不一定不是人。可見“會開飛機”是“動物是人”的充分條件。
3)如果前件是后件主項的?U屬性,則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條件。比如,“年滿18歲”是選民的全有不獨有屬性,所以有:如果公民不滿18歲,他一定沒有選舉權;如果公民年滿18歲,他不一定有選舉權。說明“公民年滿18歲”是“他具有選舉權”的必要條件。
4)如果前件是后件主項的??屬性,則前件是后件的無關條件。比如,“會飛”是鳥的??屬性,于是有:動物會飛,它不一定是鳥,動物不會飛,不一定不是鳥。說明“會飛”是“動物是鳥”的無關屬性。
規(guī)律:全有屬性(A屬性)是必要條件,獨有屬性(U屬性)是充分條件,全有且獨有屬性(AU屬性)是充要條件,不全有不獨有屬性(??屬性)是無關條件。
3.2 整體概念作三段論大前提主項,會導致四概念錯誤
以任何類(即“普遍概念)做主項,以類的一個整體屬性做謂項,構成一個命題。以該命題為大前提,進行第一格三段論推理,都會犯四概念錯誤。
推理1:
森林覆蓋地球近1/3的陸地面積,
大興安嶺森林是森林,
所以,大興安嶺森林覆蓋地球近1/3陸地面積。(假)
由于該命題大前提的謂項“覆蓋地球近1/3的陸地面積”是主項森林的整體屬性,任何個體森林都不具有此屬性。所以“森林”不是普遍概念,而是“類的整體概念”,大前提不是全稱命題,而是單稱命題。這違反了“第一格的大前提必須是全稱的”的規(guī)則。大前提的主項“森林”是類的整體概念,而小前提的謂項“森林”是普遍概念,二者不是同一個概念,所有犯了四概念錯誤。
邏輯學著作宣稱“集合體是導致四概念錯誤的根源”,但由于不知道類有“整體屬性”與“普遍屬性”兩種屬性的事實,所以舉不出任何“集合體”導致四概念錯誤的正確實例。
推理2:
樹的數量多得數不清,
我家門前的那棵大槐樹是樹,
所以,我家門前的那棵大槐樹的數量多得數不清。(假)
推理2與推理1一樣,也是犯了四概念錯誤。推理2的中項“樹”被邏輯學著作普遍指認為非集合體,但照樣會犯四概念錯誤。這說明,四概念錯誤與集合體無關。邏輯學所說“集合概念是導致四概念錯誤的根源”不成立。
4 結束語
本文所提交的類的屬性分類還有許多用途,比如,類的劃分與屬性的繼承與變異,假言命題前后件的關系與其四種普遍屬性質的關系,類的本質屬性就是類的AU屬性,類的整體屬性與類的整體概念,類的整體與集合體的本質分析,屬性分類與概念間關系的內在聯系,類的普遍屬性與四種命題真值規(guī)律的內在關系,等等。
參考文獻
[1]蔣永福,吳可,東西方哲學大辭典[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721.
[2]林嘉等,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形式邏輯言論選編,[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0,《論辯篇》102a,15-28.
[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方書春譯,范疇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10-12
[4]普通邏輯》編寫組,普通邏輯(修訂本)(第4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1993:105
[5]賈國恒,集合概念寬視域研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1,2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