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菁 孟亞飛
摘要:2018年10月9日,公安消防部隊移交應急管理部交接儀式正式舉行,53年的消防現役成為歷史。作為一線執勤消防救援站,如何提升訓練水平,應對“全災種、大應急”的要求,更好履行職責使命,日益成為突出問題。
關鍵詞:消防救援;訓練
改革轉制后,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作為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和國家隊,承擔著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作為一線執勤消防救援站,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同時也感受到壓力倍增,如何提高履職盡責能力,加強專業化訓練便提上日程。兩年來,通過冬訓、夏訓、比武競賽、預案制作、跨區域拉動演練、通信保障直報直調等方式抓訓促訓,消防救援站整體戰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同時還有很大改進空間。
一、當前消防救援站訓練工作現狀
(一)訓練理念“過猶不及”。改革轉制后,特別是習總書記授旗訓詞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對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履行職責使命寄予厚望;“全災種、大應急”擺在重要位置,對戰訓工作提出較高要求。然而,“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一定程度上造成指戰員妄自菲薄、無所適從,統一的訓練指導造成基層消防救援站訓練自主權弱化,不能做到因時因地制宜。
(二)訓練人員“寥寥無幾”。2019年7月,通過對4個支隊13個中隊(消防救援站)的調研發現,多數消防救援站因安保執勤、公差勤務、消防員退出、新消防員未補入等因素,致使實際在位人員不足8人,多項夏訓科目操法無法正常開展,體能訓練氛圍不濃。
(三)訓練時間“抓襟見肘”。除去接警出動外,消防救援站用于訓練時間較少。總體上看,上級要求消防救援站每周政治教育兩個半天、“六熟悉”演練2天,每周剩余訓練時間僅剩2天;其次安保執勤、視頻會議等占用大量時間,如某消防救援站今年1月至3月參加執勤6起、指戰員參加各類視頻會議25次。
(四)訓練場地“難以企及”。主城區許多消防救援站訓練場地缺乏,有的營區內僅有籃球場大小,有的缺少訓練塔,造成訓練局限性,負重五公里跑、400米救人疏散物資操、兩車三槍操、初戰控火操、槍炮協同操等科目難以展開。
(五)訓練考核“爭分奪秒”。冬訓、夏訓考核涉及競技排名,導致訓練只求快速度、不求高質量,注重結果、不重過程,造成訓戰脫節。此外,訓練內容重疊度較高,如夏訓九個科目,除車輛事故救援外,其余八個科目均含水帶連接(垂直或水平鋪設),一定程度上造成訓練時間和精力的浪費。
二、提升消防救援站訓練水平建議
(一)完善領導體制,加強訓練指導。訓練業務工作頭緒多、任務重,需要各職能部門協調一致、科學高效統領,因此,應加強訓練指導機構的建設,賦予其領導權威,提高效率,嚴格落實訓練任務,給予消防救援站充分的訓練自主權,杜絕隨意占用本級或下級訓練時間、給參訓人員安排其他冗余工作,去除不必要、臨時事務對訓練的干擾,減少出現擠占訓練資源、擾亂訓練秩序的現象。同時要健全考核評比,考評的導向就是訓練的方向,考評應按照訓練科目的特點進行考核,如哪些是合格標準,哪些是速度標準等,必須予以區分,并將考核結果有效運用于獎懲機制。
(二)堅持實戰理念,緊貼作戰任務。為更好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消防救援站指戰員必須以轄區作戰任務為依托,堅持實戰需要什么樣的任務,就開展什么樣的訓練,不避重就輕、避難就易,做到橫向覆蓋各種參戰力量的訓練,縱向貫穿單兵到整體各個層次的訓練,按照滅火救援作戰進程,把每個戰斗階段、每個作戰環節、每項戰斗行動訓全、訓實。在日常的訓練中,參訓指戰員應在遵循訓練、生理規律的前提下,克服訓練惰性,增加訓練強度,堅持苦練傳統。
(三)優化訓練內容,全面提升素質。“全災種、大應急”的思路決定指戰員必須掌握嫻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素質。應涵蓋理論知識素質,即指戰員對災害對象理論知識的掌控能力,包含對災害原理、燃燒規律、滅火救援規律等的理解和掌握運用能力。情況熟悉能力,如建筑火災中的建筑功能、結構、內部布局、內外固定消防設施,周邊道路、水源、毗鄰建筑等情況的熟悉,這是有序開展滅火救援行動和提高滅火救援效率的重要前提。體能儲備,即指戰員必須具備應對作戰對象作戰行動所需的體質能力,是滅火救援行動的基礎。駕馭裝備能力,即指戰員能夠熟練操作、使用各類裝備器材開展偵察、滅火、通信、供水、破拆、排煙等行動的能力。戰術應用能力,即要求指戰員能夠根據災害對象靈活采用作戰策略和行動技能。心理素質,即指戰員面對災害現場各種情形的主觀反應。安全防護能力,即指戰員應具備認清火場潛在安全隱患,做好安全防護,免受傷害的能力。
(四)突出主體差異,改進訓練方法。因受訓主體崗位不同,轄區災害類型不同,擔負的作戰任務和職責不同,必然導致不同受訓主體間訓練內容的差異,因此,訓練內容不能一概而論,必須堅持分門別類、重點突出。從大的方面看,可將受訓主體區分為戰斗員、指揮員及合訓三個方面,再進行細分,戰斗員又可分為滅火員、通信員、駕駛員等類別,合訓可劃分為消防救援隊伍內部力量及與其他各種聯動力量訓練。要抓好基地化集中輪訓,發揮訓練基地設施齊全、場地開闊、人員集中的優勢,分批次組織開展多樣化的集中輪訓。
參考文獻:
[1]公安部消防局.中國消防手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李漢旗,陶其剛,王謀剛.加強和改進消防戰訓工作的思考[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2.
作者簡介:
李瑞菁(1989.9—),女,漢族,江蘇揚州人,本科學歷,蘭州市西固區消防救援大隊初級專業技術職務,研究方向:防火監督檢查、滅火救援。
孟亞飛(1986.1—),男,漢族,江蘇宿遷人,碩士研究生,蘭州市城關區廣場消防救援站站長兼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研究方向:滅火救援作戰及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