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奎
【摘要】近年,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除了主課程外,小學美術教學也迎來了全新的改革,教學重點以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為主,并且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框架,突顯學生的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其中,培養和提升小學生對圖像的感受能力便是所要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 小學生 感受能力 對策
一、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圖像感受能力的必要性簡析
美術學習就是將自己的對事物的感受以繪畫的形式進行展現,學生在感受圖像時能獲得情感鑒賞能力的提升,但小學生在進行圖像賞析時因其個人審美尚未達到一定的高度、知識積累不夠充足所能夠感受欣賞的水平便會有局限性,為此,在小學生美術教學中主要是提升學生們的欣賞及感受能力。換言之,想讓學生們將自己的情感、認知進行展示,那么首先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將自己感受到的漂亮的事物、讓自己興奮、開心的事物這份感覺進行明確,再讓學生去發現讓自己感到美好的事物,如此學生才能對圖像擁有一定的賞析能力同時也開闊了思維想象能力。
豐富多彩、優秀的美術作品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們的審美,當學生們對此類作品進行賞析時便會逐漸產生共鳴獲取知識,教師此時再進行引導性的賞析便會讓學生們進一步獲得對圖像感知的提升。在美術課上,學生進行創作的先決條件是能夠感受到圖像及事物的美。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現花叢,首先,花具有五彩繽紛、艷麗的特性極易吸引孩子們去觀賞;其次,利用多媒體設備可以實現局部放大縮小的功能,更便于孩子做進一步觀察便于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深層次的美。此時,學生們進行的勾勒將會更加清晰,色彩的掌握也會更加準確。為此,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所采用的圖像鑒賞內容應該是色彩豐富的、符合學生生理特點的作品在借助一些輔助教具,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圖像鑒賞在課堂上的實際意義。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圖像感受能力的對策
1.利用圖像創造教學環境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的生理、心理、情感特點進行掌握,選取符合學生特點的圖像進行展示達到共鳴的效果。為此,采取情境教學的方法更容易將參差不齊的學生特性帶入同一頻道進行教學,在情境的選擇上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同時選取有趣生動的內容,如此才能更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帶動課堂氣氛的提升。例如,四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春節到》,春節應該是孩子們最為喜歡的一個傳統大節日,美術老師開課的時候,可以通過猜圖激趣的導語,把學生引入圖像情境:“春節將至,今天有兩位神將降臨我們的課堂,他們怒目圓睜,表情嚴厲,雙手持兵器,全身武裝;總是喜歡成雙成對,過年的時候,人們喜歡將他們貼于兩扇大門之上。同學們猜出他們是什么神了嗎?”學生便可順著老師的話語進行勾勒門神圖像,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2.利用圖像開展問答教學
對小學生的美術課堂教學,教師要了解他們的審美層次,不能用太高的標準去進行灌輸式的教學,應對教學內容、理念進行創新以獲得學生積極性的提高、課堂氣氛的提升;在授課時可以選擇互動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如教學選擇一組花的圖像引導學生去觀察,設置問題讓學生回答,學生想要回答出問題必然會細心觀察。同時,教師也實現了引導學生觀察的目的,學生能夠跟隨教師的提問逐漸深入了解圖像自主產生思考。
3.開展手工課鍛煉學生感受能力
小學生生理特點是愛動的,為此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充分抓住這一特點開展類似手工制作的課堂活動來增加學生的圖像感受能力。在進行手工制作時,教師應選擇有趣味貼近生活的手工制作內容,即吸引學生同時也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及創作思維。例如,《標簽與品牌》這一課,教師通過CAI課件讓學生認知了解標簽、品牌以及包裝,還可以組織學生到超市實地觀摩,讓學生從中調研收集資料,而后動手進行“我喜歡的品牌”廣告設計課,通過動手培養學生的圖像感受力,同時學會將個人情感融入手工制作中,以作品為媒介表達自我情感。
4.分組討論實現知識的積累
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教師只在其中扮演旁聽者可以適當的給予話題引到,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觀點并給予肯定激發學生的信心,讓他們能夠暢所欲言。當面對難以分辨、產生極大分歧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適當地給予提示并引導他們去動手實踐解決問題,如此能夠將問題回歸給學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后獲得深刻的知識積累,同時分組討論課能夠極大的帶動課堂氣氛及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5.認識作品
在美術教學時,教師帶領學生去認識作品、感受作品時,要選擇正確的方法,可以為學生講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吸引學生去琢磨。例如,《巨匠童心》這個欣賞課中,大師齊白石畫的蝦極為傳神,可以借著鑒賞齊白石的畫作,教師細細介紹齊白石作畫事跡,讓學生學習齊白石一生對藝術不懈追求的精神,激發學生對中國畫的興趣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小學美術教學中提升小學生的圖像感受能力的對策
1.教會學生對圖像進行分析
大多數美術作品都源于生活。為此,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去觀察、去感知生活的點滴,教會學生如何觀察發掘生活中創作素材,再對這些創作素材與現實生活去比對發掘其中相似與不同,學生在接受這樣的鍛煉后能夠更好的對身邊的圖像素材進行比對,教師與學生共同對作品的表現形式、特點、色彩運用等進行賞析;幫助學生去理解畫作的主題教會學生如何去分析、以理性的思維去鑒賞作品、去感受圖像。
2.教會學生如何去感受作品的內在魅力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作品鑒賞時所采取的方法和標準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輕松、有明確的方法去感受圖像所蘊含的藝術氣息,但要更加深入地去感受藝術作品則必須要學生們具有一定的美術審美,鑒賞圖像的整個過程就是審美活動的過程,審美活動依靠的是人類感官、思維、情感共同的作用所形成的。每一幅圖像作品都是創作者通過生活感受獲得的靈感精心創作出來,它凝聚著作者當時的心態、情感等心理活動。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去掌握審美能力的調動才能更好的去感受作品所帶來的心靈觸動,獲得作者的創作思維并將其學會運用。
3.教會學生借助環境感受圖像意境
美術教學課時,教師應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美術感受環境讓學生能有更多的藝術體會,如帶學生到操場、校園、花園、博物館、圖書館等,多接觸事物便會有不同的靈感積累,教師可以在其中進行引導,幫助學生釋放自我感知去深入體會美、體會藝術。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藝術創作者,教師應帶領學生對這些刀斧神功細細探索,獲取不一樣的靈感。小學生本就好動喜歡玩耍,教師在進行此項活動時必然會得到學生的極度響應,課堂氣氛也會隨之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大腦思維也會變得更加活躍,感受能力同樣也會因此而提高,教師再引入圖像背景故事時,學生便會更加容易理解實現教學成效性的倍增。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的培養與提升小學生的圖像感受能力需要美術教師投入大量的心思和心力,致力于提高小學生對圖像的感受能力以及分析意識,為學好美術奠定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玉紅.小學美術教學中個性培養初探[J].校園英語,2014,(11):14.
[2]岳常慶.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創造能力培養芻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03):17.
[3]徐旭香.探析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圖像感受能力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2014,(0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