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摘要】發展學生的學科素養是新時代賦予各科教師新的教學任務,對各科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也要順應教育改革趨勢,結合當前的教育環境針對語文教學進行改革,將育人核心價值觀念充分體現出來。新形勢下,語文教師可以采取問題情境教學方式,以問題情境為載體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造鑒賞能力等能力與品質,為學生健康長足發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學科素養 高中語文 問題情境教學
問題情境教學是一種立足于問題情境而展開教學活動的教學方式,是激活學生思維,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措施。新形勢下,高中語文教師應當立足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這是深化教育改革、貫徹立德育人教育目標的基礎與前提,符合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在本文中,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就如何通過問題情境教學發展學生語文學科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闡述幾點自己的思考。
一、高中語文學科素養內涵分析
學科素養是三維目標的綜合體,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必須要掌握的能力和品質。就高中語文這門學科而言,核心素養主要涉及四項內容,即文化理解、審美鑒賞、思維啟發和語言構建。這是語文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提升學生社會適應力必須要落實的教學目標。
簡單點說,文化理解是指理解和學習語文文化知識。作為漢語學習的重要科目,也可以說是基礎科目,語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一門語言類學科,而語言是文化傳播載體。所以,開展語文教育,實際上也就是在傳承漢語言文化;審美鑒賞是一種藝術能力,也是新時代賦予語言學科的教學任務之一。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有著審美特性的學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念,可以引導學生客觀地認識世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語文審美能力;思維啟發則是一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教學內容,開展這一內容,主要是通過轉化思維增強學生對周邊環境的認知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和語言這兩者的有效轉換;而語言構建,可以說是語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項功能。
二、基于學科素養的高中語文問題情境教學策略
(一)基于問題情境的創設,提高學生文化理解能力
文化特征是語文教育本質的特征,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文化活動的彰顯形式之一。所以,文化理解與文化傳承在語文教學中是一項非常關鍵的內容。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將語文的文化特征凸顯出來,并以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強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聯系。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雖然高中語文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內容并沒有很多,但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文化,不斷拓展學生語文知識視野,使學生了解并掌握更多的文化內涵。例如,在講解《孔雀東南飛》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預習課文,并通過網絡、查閱課外書等途徑了解《孔雀東南飛》的歷史背景,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課文內容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如“‘樂府是什么,‘樂府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孔雀東南飛》的原標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為何不直接說《古詩為劉蘭芝作》?”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感知我國的傳統文化,讓學生知道,樂府是一個掌管音樂的官署,它們主要采集文人的詩以及民間歌謠進行配樂以備宴會或者朝廷祭祀時之用,它們所采集和整理的詩歌,被后世稱之為“樂府詩”。也讓學生通過原標題認識到,在古代封建制度下,婦女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
(二)基于問題情境的創設,提高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感覺是學生感知和認識這個世界的基礎,也是學生逐漸形成審美經驗的開始。然而,學生的感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環境這一因素。在不同的環境中,學生會形成不同的審美。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關注并加強對學生材料感知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準確判斷事物,促進學生的情感交流。通過對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進行分析后不難看出,大多數語文課文中都包含一種主體審美思路,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在進行審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直接表達出自身的鑒賞意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審美傾向,在這個基礎上促進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講解《拿來主義》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圍繞課文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作答,這可以在拓寬學生閱讀深度的同時促進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提升。譬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1)這篇課文屬于雜文,結合文章內容說一說雜文有哪些特點?(2)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所以我們要用腦髓……自己來拿!”說一說這句話在這篇文章中的作用。(3)這篇課文的前面半部分寫的是“送去主義”“閉關主義”,而后面半部分寫的是“拿來主義”,這兩部分之間存在的關系。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帶領學生欣賞、品鑒這篇課文,以此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三)基于問題情境的創設,提高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是發展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重要舉措。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學生學習方式的優化為切入點進行拓展,包含的活動形式有閱讀理解、語文實踐、語文交流等。不管展開怎樣的語文思維活動,教師都應當以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最終目標。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語文文本基礎含義進行認真分析,了解并掌握作者所闡述的觀點以及想要表達的思想,這種啟迪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在筆者看來,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圍繞課文內容設置問題,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針對問題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學生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相互碰撞,得到大幅度拓寬,這可以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提升。
(四)基于問題情境的創設,提高提高學生語言建構能力
高中語文與初中、小學語文不同,后兩者是學習基礎語文知識的過程,而前者是語文實踐的過程。高中生在進行語文寫作和閱讀的時候,需要將更多的語言特征融入其中。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密切關注學生的主體性,針對學生當前的語文寫作能力和理解能力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構建語言文化。例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當摒棄過去的示范式教學法,即要求學生背誦范文模板的教學方式,而是將教學重心放在如何鍛煉學生語言表達上面,如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開展“頭腦風暴”活動,引導學生科學地解讀真實的客觀世界,針對不同的文體選擇與該文體相對應的語言。一般來說,學生的語言能力是語文思維的直接表現,而思維同樣也展現出其能力高低。在對學生語言建構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從多角度出發,如文章閱讀、語文演講、語文寫作等,以此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能力。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高中語文教學應當進行全新實踐與拓展,優化語文學科素養的培養過程,既要關注學生當下的學習情況,還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重視并加強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綜合思維能力以及語言建構能力,推動語文教育質量的大幅度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忠強,鐘紹春,王春暉,鐘永江,孫思.基于跨學科教育理念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構建策略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8,(03):44.
[2]趙中強.探討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及培育策略[J].學周刊,2018,(21):43.
[3]王昌波.民族精魂 植根教育——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2018,(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