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一切真理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們重新發現,至少由他們重建。”學生的學習過程必須是主動獲取的過程,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依賴模仿和記憶,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還應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引導他們親歷數學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提高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置恰當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數學學習不能脫離生活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設置恰當的生活情境,讓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從本質上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小數乘整數》這一課原本呈現的是各種價格的風箏,要求學生計算購買一定數量的同類型風箏需要花費多少錢。由于各種類型的風箏不易區分,我便設置了這樣的生活情境:書攤上有不同類型的書本——漫畫書、文藝書、故事書,它們的單價分別為7.2元、6.4元、3.5元,人們按需購買喜歡的書籍,并出示情境圖,要求學生收集其中的數學信息,通過思考提出數學問題。
買書的情境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將這樣的情境與數學題聯系起來,他們的參與度更高,學習積極性也更高。果然,他們積極開動腦筋,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數學問題:5本漫畫書多少錢?2本文藝書多少錢?10元錢買3本故事書夠嗎……
我把這些問題板書在黑板上,然后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10元錢買3本故事書夠嗎”讓學生想辦法解答。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求出什么,該怎樣做,正好是那節課要新授的內容。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有的說采用小數加法,有的說把書本的單價轉化成元角分,有的說先將整數和小數分別相加,再求和……
我從學生給出的方法中生成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并進行優化,尊重學生最初的知識結構。之后,要求學生解答開始提出的另外幾個問題,做到有始有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學到了新知識,又進行了數學練習。
當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被激發,提出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后,教師并不把現成的答案告訴他們,而是讓他們提出幾種解決方案,對這些方案進行肯定或否定,給出算理和算法。在這種情況下,數學知識不是學生消極掌握的,而是主動去獲取的,即靠積極的思考和練習去獲得的。
構建合理的解題模型,引導學生自主解題
一些學生獨立分析能力不強,在解決以純文字呈現的數學題時會遇到很大困難,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構建合理的解題模型來解決問題,在“做”中學,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解題能力。
例如,小學三年級的練習題中有這樣一道題:小蘭在做一道三位數減兩位數的減法題時,把減數十位上的4看成了8,把減數個位上的6看成了1,得到的差是328,正確的結果應該是多少?
對于這類題,有些學生容易做錯,因此我在教學時構建簡單的解題模型,指導學生形成一定的解題思路,效果很好:第一步,根據題意列出減法算式()-()=();第二步,對號入座,將錯就錯,將題中錯誤的數據填入括號,()-81=328,據此求出正確的被減數;第三步,利用正確的被減數和減數,求出正確的結果。如此訓l練,學生再碰到這種題,操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還有這樣一道題:一個三位數加上8后成為一個四位數,這個三位數最小是(),最大是()。
學生計算這類題也容易出錯,于是,我指導他們在草稿紙上寫一個豎式模型,再根據豎式進行分析:三位數加一位數,和要為四位數,那么所得的和千位上是“1”,第一個加數的十位和百位上是“9”,兩個加數的個位相加要滿十,從而形成解答這類題目的思路。
重視知識之間的聯系,指導學生串知識點
“整理和復習”是教材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板塊,其目的在于帶領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整理回顧、查漏補缺,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教師在教學這一內容時,要對其定位、作用有深刻的認識,重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既要引導學生把教材由“厚”讀“薄”——提煉知識點,并把知識點串成線、連成面,構建立體的知識網絡,又要引導學生把“薄”的數學思想、方法讀“厚”——形成概括性的知識和方法,用它解決實際問題。
在教小學二年級加減乘除應用題的“整理和復習”時,我出示了4道題,并配上簡單的圖示,讓學生討論,然后在練習紙上完成。
1.12個桃分給2只猴子,一只猴子分到4個,另一只猴子分到幾個?
2.12個桃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幾個?
3.現在有12個桃,每只猴子分4個,可以分給幾只猴子?
4.有6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2個桃,一共有多少個桃?
大多數學生回答這些題得心應手,但少數學生覺得有難度,我輔導他們參照圖示或自主畫圖來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從而找到合理的方法來解題。
之后,我借助直觀的圖示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梳理和總結:乘法和加法有相似之處,都是一個“合”的過程,只是乘法有其特殊性,是求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除法和減法都是一個“分”的過程,只是除法有它的獨特之處:將總數平均分,用除法計算,加與減、乘與除都有逆向關聯性。如此,把一個個知識點串成了線,再由許多線組成了面,再由面完成了立體的知識架構,學生對加減乘除有了更深的了解,以此指導完成相應的習題。
理想的數學課堂教學是開放的數學活動,是有效的師生互動過程,是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知識的再創造,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取知識進而構建知識體系,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