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張翎作為北美華文文學作家的主要代表,又是一位女性作家,她的小說大多以海外的中國女性視角去觀摩社會生活?!锻隆肥菑堲衢L篇小說處女作,與其他新移民文學作品不同,《望月》不重在描寫中西文化的沖突和移民生活的艱難,反而是通過一段段的感情敘事,塑造出一個個鮮明的女性形象,突出強烈的女性主體意識。
關鍵詞:《望月》;群像塑造;女性主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013-01
一、女性人物群像的塑造
雖然這本書的名字叫《望月》,但作者卻不只寫孫望月一個人的故事。《望月》更像是一部如《紅樓夢》一樣的群像小說。在紅樓夢的大觀園里發生著形形色色的故事,在《望月》里則圍繞“荔枝閣”敘述了荔枝閣里的人(黃明安、孫卷簾、劉晰、羊羊、南星子)或者是和荔枝閣關系密切的人物(如孫望月、孫踏青、宋世昌、李方舟)的故事。
小說中出現的人物,不論著墨多少,都具有鮮明的人物性格特點。比如卷簾的干練,羊羊的熱情,玉珊的活潑,并不因是配角而符號化。
作者擅長從人物心理、行為來刻畫人物復雜的個性,不虛美,不掩惡,重在展現平凡而世俗的人情世態,使得每個人物真實立體、生活化氣息濃重。比如卷簾,對自己親妹妹也算計利益,幫她辦理出國事宜,暗里和律師分成,最初嫁給黃明安也是為了留在加拿大,可當平日看不慣的羊羊遇到難題的時候,“關鍵時候竟只有卷簾肯出面幫自己”。如此卷簾精明干練,不乏溫情的形象便躍于紙上。應該說作者不是為了刻意塑造人物某個性格特點而設置某段故事情節,倒像是順著故事情節走向自然地反映社會最生活本質的人物形象,人和人之間最常見的人情世故。
此外,《望月》中基本上每一個人物都有一個“過去”。這個“過去”并不是一次性和盤托出的?!锻隆吩跀⑹律贤怀龅奶攸c就是現實與回憶交織,現實生活是小說行文的主線,通過“現實”情節的推動將過去一個個零散的回憶點拼湊起來,形成某個人物完整的“過丟”。同時通過回憶、聯想等方式引出過去(如方舟在卷簾面前喝醉了酒,聯想到與踏青初見喝酒的場景并展開回憶)和眼前有機結合起來,交代清楚人物關系和故事脈絡,看似散亂,實則自然有章法。
二、孫望月的人物形象
因為孫望月是小說中串聯四方的主要人物,所以,作者對她的著墨最多,刻畫地最為精細,也最能體現作者的對移民女性命運的思考。
在望月身上,可以看到女性主體意識的增強。在望月同“牙口”的婚外戀中,實際上是望月主動的。這種主動的姿態又與男權社會的認知里女性是被動的接受大相徑庭。先是在“牙口”的課上,望月放肆地欣賞和幻想著“牙口”的肌肉線條,甚至拿他同自己丈夫作比較,流露出情不自禁的性沖動。后來則是直接大膽地引誘“牙口”了。女性在性關系中積極主動的態度,充分體現了現代女性主體意識的增強和性意識的解放。這也顛覆了傳統兩性關系中的角色定位,女性由傳統的性客體反客為主。
雖然這是不被傳統道德接受的婚內出軌,但作者既沒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批判她的不忠,以爭取最大多數讀者的認同感,也沒有為人物刻意開脫。反而是大方地承認了女性在兩性關系中的主動姿態。
在望月身上,可以看到女性從迷茫到堅定的蛻變。望月和丈夫顏開平之間談不上愛情。開平對她諸多照顧,更多是出于報答,報答望月對他的尊重。望月之所以跟了顏開平也只是因為服了他身上的那股子威風,顏開平對她來說,如父如兄,但卻不是愛人。
開平對望月很好,但這種“好”更多是金錢物質層面的,而精神上是極度匱乏的。他可以出資為她辦畫展,幫她打響名氣,但開平卻并不懂畫。小說里望月說:“原來畫的世界是這般孤獨,開平只能在門口踱來踱去,沾著個邊,卻始終是進不來的”。顏開平走不進畫的世界,也走不進望月的世界,他不懂望月,無法和望月產生精神上的共鳴。這一點,是望月移民加拿大后,“距離”讓她看清的?!案舻眠h了,才看清了,看清了就沒法重新胡涂回去”。
對于移民者來說,他們懷著美好的憧憬來到異國他鄉,是為了追求殲更好的生活”。而對于望月而言,在移民之后,經歷了牙口和宋世昌兩段感情之后,望月終于意識到了自己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她和畫家宋世昌之間有共同的志趣愛好,心靈共鳴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礎。在世昌身上,她看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狀態,不必依附于別人,靠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由此,孫望月完成了從一個依附于丈夫的闊太,到靠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現代獨立女性的轉變,流露出強烈的個性解放和自主意識。相比于其他移民女性還為自己的前途命運感到迷茫,被生活逼迫著將就的時候,孫望月就已經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標了,正因為如此,她才區別其他人,能夠自主自己的人生。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望月》展現了海外中國女性真實的生活狀態,表現出作者對海外女性命運的深刻關注,其中流露出張揚的女性主體意識是小說的一大特點。
參考文獻:
[1]劉云.愛的協奏曲——評張翎的《望月》[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03).
[2]王澄霞.張翎小說創作的亮點與誤區[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