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
摘要:黑塞以斗爭者的犀利姿態于《在輪下》中控訴了罪惡教育制度對于人性的壓制,講述了天才少年漢斯短暫而悲劇的一生,也在文壇中樹立了一位鮮活而矛盾的主人公形象,頗具現實意義。本文從主人公漢斯的形象入手,探究其現實意義。
關鍵詞:黑塞小說;《在輪下》;主人公形象
中圖分類號:I516.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056-01
一、前言
黑塞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一位將文字作為畫筆,為世人勾勒社會黑暗圖景的畫家,他筆下的文章深刻而充滿靈性,高貴而滿蘊溫情。《在輪下》是他早期代表作之一,此時的黑塞猶如一位無畏的戰士,用激烈的情感沖撞和淡漠的筆觸批判者社會的黑暗和教育的迂腐,用天才少年漢斯的悲劇命運闡述個人的覺醒和社會的悲哀①。探究黑塞筆下主人公形象對于進一步探究黑塞的精神世界和其對于文學的影響有關鍵意義。
二、主人公漢斯的人物形象
1.天資聰穎。在作品中,漢斯無疑是聰明的,這是一種天賦,更是刻苦使然,他憑借著聰明的頭腦和不懈的努力成為了小鎮的驕傲,成為了老師和校長交口稱贊的天才,學習之于他更像是一場游戲,但是他依舊不安,一種快速的脈沖驅使著他繼續向前,奔赴更高的山峰。
2.順從而叛逆。漢斯的性格充滿了矛盾點,他是順從的,他遵從了父親、老師和校長的意愿,放棄了對自然和天性的追求,通過無止境的學習躋身神學院新生名單,成為教師或神父的預備人員;他是怯懦的,當好友海爾納如戰士般勇敢挑戰校長權威時他沒有勇氣站在好友身邊,他選擇了逃避;他是叛逆的,雖飽受摧殘,但是心中對于自然和斗爭的追求仍未覆滅,在經歷了海爾納事件后他為了友誼變得勇敢,性格的矛盾點極為突出②。
3.悲劇命運。沒有什么是比天才的隕落更加讓人痛心的,于《車輪下》中,漢斯的死亡是一場悲劇,更是一場必然。封建黑暗的教育制度讓他精神每況愈下,好友海爾納遵照醫生建議陪他散步卻遭受禁閉退學,他無奈,最終選擇了離開學校。但是當回到家中,當父親曾為之驕傲的兒子變成“精神病者”,漢斯得到的不是關心和呵護,而是父親因懼怕“聲譽受損,對他的疏離。他走進了自然,也遇見了初戀,他以為這是上天贈予他最美好的禮物,可是沒想到迎來的卻是死神的鐮刀,初戀艾瑪的無情離開成為敏感的漢斯最后一張催命符③。終于,小鎮的天空依舊湛藍,河水依舊清澈,歷史的車輪依舊轟隆向前,但是年輕的少年漢斯,卻永遠的消失在了車輪之下。
三、主人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1.促進文學繁榮。《在輪下》是作者對于少年漢斯人生的講述,也是對于自我的深刻剖析,可看作是作者創傷記憶的自我救贖。在作品中,作者勇敢面對少年時期的創傷,他既是敏感而膽怯的漢斯,同時又是勇敢而狂傲的海爾納,正因為此,作者逃脫了漢斯的死亡命運,迎來了新生。這種將自身經歷融入作品的人物刻畫往往更深刻、更動人、也更悲涼,探究作品中主人公形象對于后人刻畫人物有極強的啟示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學的繁榮④。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于外來優秀文化的借鑒和吸收,黑塞的文學修養得到世人認同,深層剖析其主人公形象,分析人物刻畫的筆法和精神投射的內涵對于繼承發展中國文化、營造良好文化氛圍、提升大眾文學素養都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2.推動青少年教育。《在輪下》創作于20世紀初的德國納粹政權時期,社會黑暗、制度腐朽,教育更多地成為了壓制少年人性的工具。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在不人道的教育制度下,犧牲的又何止漢斯一人,歷史和教育的車輪碾壓了多少不甘而又脆弱的靈魂⑤。雖作品存世已有百年,但是其中對于青少年教育的啟示卻依然鮮明,模板化的教育模式固然可以使孩子更加適應所謂的社會規則,但是同時,孩子的想象力被壓制、創造力被扼殺,這真的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嗎?不要讓漢斯的悲劇再次發生,以《在輪下》為警示,尊重孩子的天性,這是所有教育者甚至每個人都應警醒的。
四、結語
《在輪下》的自傳色彩頗為濃郁,是黑塞給文壇給世人留下的寶貴財富,作品以天才少年漢斯的隕落給眾人敲響警鐘,在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的同時也暴露了作者對于光明未來的渴求。《在輪下》經歷了百年風霜,卻依舊散發出獨屬于自己的璀璨光芒,引發世人更加深刻的思考。
參考文獻:
①吳華英.黑塞小說中的“青春期危機”——從“缺場的母親”談起[J].詔山學院學報,2020(01):73-80.
②孟國鋒.尋找精神導師與回歸自我之路——赫爾曼·黑塞的隱居母題探源[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62-65+71.
③孟國鋒.隱匿的隱居敘事:赫爾曼·黑塞《德米安》中的社會型隱者形象分析[J].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5):69-72.
④張陽.淺析赫爾曼·黑塞的小說《德米安——埃米爾·辛克萊的仿徨少年時》中的敘事特色[J].中國民族博覽,2017(01):201-202.
⑤朱丹瓊.思想文化交往中自我的真實性及意義的探尋——關于赫爾曼·黑塞《悉達多》哲學語境的解析[J].人文雜志,2016(1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