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華



摘要:本文以皖北鄉村廣場舞普通女性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參與者人口變化特征、心理活動動機特征、健康水平變化特征、精神面貌變化特征等幾方面進行調查,力圖能夠綜合全面地了解廣場舞對推動農村女性風貌起到建設性的作用。同時為提升鄉村文化發展、挖掘經驗、發現不足,以進一步促進農村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最后為“鄉村戰略”的實施提供現實依據。
關鍵詞:皖北地區;農村廣場舞;女性禮儀;身心影響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057-02
一、前言
禮儀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因素,是對禮節、禮貌、儀態和儀式的統稱,兼有“耕作與培養哭之意。從人類文明進程來看,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是衡量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的外在表現。因而,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按照這一特征,本文以淮北市和宿州市農村廣場舞為視角,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統計等方法,調查廣場舞對農村女性禮儀風貌的影響,為促進農村廣場舞的進一步的開展提供依據。通過調查結果顯示:一是廣場舞對塑造農村女性禮儀的養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廣場舞深刻地改變了農村女性的精神面貌與風俗習慣。三是廣場舞已滲透于農村女性的日常生活,成為個體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論得出:廣場舞不僅是農村文化發展的載體,也能夠提升農村女性思想解放、身心和諧,已成為農村女性的精神家園。同時農村廣場舞的開展特別對國家振興“鄉村戰略”具有不可或缺的積極意義與戰略作用。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淮北市、宿州市,2個市的200名參與廣場舞的農村女性,研究問題包括“禮儀、風俗、精神面貌、身心發展”四個方面。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借助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庫、超星圖書館等查閱與廣場舞研究有關的書籍、論文,了解國內有關廣場舞的研究現狀,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數據。
2.問卷調查法。根據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自行設計了《皖北地區農村廣場舞女性開展現狀的調查問卷》,并于2019年10月——2020年6月期間親自到研究對象的每個鄉鎮現場發放及回收問卷,共發放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190份,有效回收率為95%。
問卷設計的題型有:單選、多選、意見與建議。問卷設計的內容有: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路遇主動謙讓,乘車主動讓座,在商店、戲院等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友好相處、尊重他人、平等相待,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言語辭令文質彬彬,禮貌待人,處事有節。給人服裝整潔的感覺,發型梳得端莊、保持牙齒清潔、注意保持良好的站姿和坐姿,握手問好、乘車文明禮貌,主動給老、弱、病、殘、孕及抱嬰者讓座。不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等雜物,寒暄有禮,用語謙恭等。
3.數理統計法。對回收問卷進行整理,運用Excel軟件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數理統計。
4.訪談法。運用訪談法直接與淮北市和宿州市農村廣場舞女性參與者進行交流,獲取相關信息。
5.觀察法。通過實地觀察,感官觀察淮北市和宿州市農村廣場舞女性現場的表現,獲取真實材料。
三、結果與分析
(一)總體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廣場舞不僅能有效提高農村女性健康的體能和心理健康水平,還可以給予其帶來主動參與、學習與調適的能力,實現自身認知自覺。對減少與降低不良風俗與習慣產生革命性的影響,農村廣場舞已是促進鄉村文明建設與發展的動力,是再造農村精神面貌的主體性動力,是活躍農村文化的主體象征,農村廣場舞為振興農村文化和建設美麗鄉村提供堅實的保障,也從一個側面再次論證了中國人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現代化歷史進程。
(二)參與者人口學變化特征
1.體育人口的比例
由表1可知,依據《全民健身標準》要求:每周體育活動頻度3次以上;每次身體活動30分鐘以上;每次身體活動強度中等程度以上,同時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才算體育人口。皖北地區農村女性在每天晚上18時-20時參加廣場舞很多,其中79.5%的每周≥5次,20.5%的每周參加3-4次,每周參加1-2次的沒有。由此可知,農村女性參加廣場舞的積極性非常高,遠遠超出了全民健身計劃的每周3次的活動標準。反映了廣場舞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是一種群體性的草根文化活動。調查表明參與群眾的時間和運動量易于控制,民眾參與自由方便,群眾接受程度更高更廣,能為廣大農村女性所接受。同時也能有效地增加農村地區的人際交往交流,增加鄉村活力,更好的促進鄉村戰略大發展。
(三)參與者心理活動動機特征
體育活動的動機是指促進一個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部原因,是個體的內在需要產生欲望和內驅力,引發的活動主要是來自自身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性的需要。見表3。
從表3中看到皖北地區農村女性參加廣場舞活動的動機情況,多集中在增進健康、休閑娛樂、預防疾病和健美減肥上,它們分別占100%、73.5%、68.5%、65%。這說明皖北農村女性參加廣場舞活動的主要動機是身心健康和休閑娛樂。適應能力的培養和健美減肥的動機占的比例也較大,這與女性審美自身的需要有密切關系。另外,增進交往、個性發展和釋放壓力的動機也都超過了20%,說明皖北地區農村女性參加廣場舞活動的動機有多元化、自主化的趨勢,也說明了她們已經認識到體育活動的價值和功能,對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有正確的認識,這也是構成她們參加體育活動的因素和動因。
(四)參與者健康水平變化特征
表4訪談所調查的樣本量顯示,所有對象都對參加廣場舞持有積極肯定的態度,情感與行為傾向的關聯程度比較穩定與一致,沒有一人對廣場舞持有否定態度。都渴望上級政府能“送舞下鄉”,能經常來教授她們一些新的廣場舞。同時結合心理學的研究得出,體育態度調節著人對體育項目或參與的行為選擇和行為反應,影響著體育學習與鍛煉的效果和效率。
(五)參與者的精神面貌變化特征
由表5訪談得出,按照體育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為滿足某種體育需要而進行的活動這一概念。皖北地區農村女性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需要三方面,對廣場舞都有著強烈參與體育鍛煉的意愿和明確的價值取向,更有著飽滿的熱情。同時她們在體育鍛煉行為目的清晰,在活動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環境和運動行為能力上具有自主參加的主動性。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研究結果得出,廣場舞的活動效應有一個隱性心理高峰體驗的影響過程,可給皖北地區農村女性帶來身心健康、增進感情、提高個人修養、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的行為,使其在舞蹈的氛圍中不知不覺豐富了思想,在審美需求和維護自我形象之間產生一種文明的張力同時強化了禮儀文明的形成與凝聚。因此,廣場舞不僅能改善農村女性不良風俗與不健康的習慣,也能推動鄰里人際和諧,規范社會秩序,引領良好社會風尚。同時農村廣場舞的發展也能促進“鄉村戰略”為國家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二)建議
一是皖北地區農村廣場舞女性參與者強烈地懇請地方主管部門能組織專業人員“送舞下鄉”,她們缺少專業教師,舞種比較單一,總是跳一種舞蹈時間長了就會產生厭倦。二是希望地方政府能給予經濟支持,完善硬件設施,提供一個更加舒適的健身環境。
★基金項目:體育院校參與新農村建設廣場舞運行的研究,課題編號:2019SK23,課題名稱:體育院校參與新農村建設廣場舞運行的研究,課題編號:2019SK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