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有許多詞語和概念“不符合”語言規范的語言現象,通過“約定俗成”模式,這些詞語或概念在被普遍使用,同時也引起了我們對語言規范化的思考。本文通過對概念產生中“約定俗成”的分析,并梳理探討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這一概念存在的問題,我們今后要以嚴謹的態度對概念性的問題。
關鍵詞:民族;約定俗成;中國民族民間舞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079-01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約定”過程
“民族民間舞”這一概念的形成和兩個板塊的合體,在中國古代是沒有見到的。但這種舞蹈形態或類型都一直在延續的,“民族民間舞寫之一詞匯的概念和名稱的由來,通過新中國舞蹈歷史中梳理,把它暫且分為四個標志性階段:
最初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出生于西印度群島的華僑戴愛蓮女士,在英國學習了多年的芭蕾舞與現代舞,回到中國后進入廣西、康定、四川等地搜集各民族舞蹈,在1946年,在重慶推出了以中國少數民族舞蹈作品為主的《邊疆音樂舞蹈大會》,當時采用的名稱并不是“少數民族舞蹈”或“漢族民間舞蹈”,而用的是“邊疆舞”。雖然在此之前當時的“民族民間舞蹈”的概念還沒有成型,但是實體已經傳承了很長的時間,在戴愛蓮回國后,將這些搜集后,搬上了舞臺。同時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到了少數民族舞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文化事業蓬勃發展,舞蹈事業相繼受到發展。1952年建團的“原中央歌舞團”,在《中國舞蹈大辭典》中介紹該團宗旨為:創作有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民族民間歌舞藝術為方針”。在1954年北京舞蹈學院的成立前,文化部在前一年上半年組建了兩個教材籌備小組,其中一個是“中國民間舞教材”小組,但是當時出現的“中國民間舞”的稱謂指的中國漢族的民間舞蹈。八十年代初,由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文聯共同主辦運作的《中國民族民間十部文藝集成志書》,其中一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被冠名“民族民間舞蹈”,是被正式官方運用,根據當時參與此工程的康玉巖先生回憶:“是出于將除古典舞之外的所有舞蹈形式都納入進來之意”。這是這一概念的正式官方的定名。
新世紀后第一年,北京舞蹈學院的“原中國民間舞系”正式改名為“中國民族民間舞系”并且一直延續到現在,這對概念在學術上更加鞏固。再到后來“桃李杯”、“荷花獎”、“CCTV舞蹈大賽”等全國性的賽事中的名稱使用,將這一概念全國性的推廣,將這一概念的生存空間擴至全國。
通過這么長時間的“約定俗成嘆七,已經被廣泛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并且繼續穩固的順著慣性在業界運行。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的“俗成”后狀態
中國的“民族民間舞”這一概念已經在我們的觸及到的范圍內穩定的在使用了,當然這個名詞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它更是一個涵蓋著十分豐富的內涵,非常之浩繁,也是中國舞蹈大環境中特有的舞種。
“民族民間”本就不是一個平行的概念,而是上下位的概念,一個民族的舞蹈中有宮廷的、民間的、宗廟的等等形式的舞蹈,而這里的“民間舞蹈”只是其屬下的一個舞種形式,怎么可以代表各民族的總稱概念的“民族舞蹈”進行平行的定義。這顯然在本質和學理中是由邏輯缺失的。
現在整個舞蹈界已經對此概念運用使用的較為熟悉穩定的狀態,但是這個舞種的稱謂并沒有有效的“學術界說”,只是從名稱看,就已出現了不同的表述方式:有稱民族民間舞,有稱民間舞的。雖然大家對其代指的內容都是很明確,可是這樣的一個概念的使用,在學術界內部總是存在質疑之聲,由于其自身具有著約定俗成的性質,使得它在舞蹈界的認識和使用上產生著強大慣性,同時在這種慣性中所帶來的沖擊力,使得這一概念穩定性得到不斷地強化和延伸。
就這一個名詞和定義都存在邏輯問題的概念,卻在業界泰然處之,并且長時間的運行使用,我們本著“約定俗成”的態度來接受、使用它,他存在的尷尬和邏輯的不嚴謹,總是讓我們感覺到芒刺在背。當我們發現它存在的問題,卻無法找到一個可以替代的概念,最后對待它的態度只是集體鈍化。
三、結語
任何概念一定是在內部不斷地彼此作用中,找的其存在的方式。而“約定俗成”就是在內部作用中的自我調節機制,經過這個內部的“鍍金盒”后產生的概念,具有著強大的慣性和沖擊力。當然“民族民間舞”也是,經過漫長的內部自我的調節,已經穩固的運行在業界,但是真正的以嚴格的語言規范和學理上來看待它,還是存在邏輯的缺失和概念的嚴謹。面對這種尷尬的狀態,我們只能以鈍化的態度面對。所以我們在使用概念時,盡可能要嚴謹和規范,因為不只是有過去,還有現在和未來,而我們當下可能就是那個內部的“鍍金盒”。
參考文獻:
[1]石安石.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可論證性[J].語文研究,1989(04).
[2]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許銳.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認識演變與概念闡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01).
[4]馮雙白.新中國舞蹈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11).
作者簡介:李熙鵬(1995-),男,延邊大學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