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漪 王宏昌
摘要:《喜福會》是美國載譽數項的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處女作,譚氏以其獨到的細膩筆觸,落筆在四對母女構成的八個人物之上,并以母輩到子輩的不同時間軸,三種主題來敘述東方女性近百年來在中外兩種環境中的轉變和繼承,講述她們在中美兩國大環境中產生的沖突與和解,展示了社會現實主義對于時代背景的思考。筆者從四對母女的代際關系來分析《喜福會》的三種主題及所隱漢含的精神層次和折射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喜福會》;女性身份;代際關系;三種主題
中圖分類號:I712.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052-01
一、作品禧福會》的背景、影響及梗概
《喜福會》作為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首部長篇類型的小說,于1989年完成。當時美國是世界二戰后的恢復時期,人們仍處在對逐漸尖銳化的社會矛盾的思考中。而《喜福會》恰恰是就中美兩國差異進行描述,所以作品甫一面世立即引起了社會各學界的激烈討論。整部作品講述了四對母女庸常生活中從沖突到和解的故事,以小單元格式來展現中美文化的差異,風格具有濃郁的新現實主義色彩,以三種主題生動形象地向讀者表現出在兩國之間美籍華裔的生存、改變,過渡到平穩,展現了中美兩國文化無聲地從差異走向融合的過程。
二、三種主題的呈現
(一)母輩的壓抑
譚恩美首先講述了母輩的故事,采用了第一視角的方式,讓母輩在近代的中國所承受的壓迫與悲苦先展現出來,給讀者以灰色的整體視覺,并在悲感中思考促成這種情況的實際淵源。概括而言,這與當時的中國社會國家背景是相關的。如許安梅的母親被吳青強暴的不利局勢,她不得不被迫做了妾,從原本的大太太變成了第四房小妾,最終為了安梅的未來而吞鴉片自殺。龔琳達是黃家的童養媳,但她嫁過去之后才發現丈夫還只是個孩子,而一心想要孫子的婆婆對琳達百般磋磨,最終琳達靠裝瘋賣傻巧妙地逃出黃家。顧鶯鶯是富家小姐出身,從小被教育成中國傳統的女性,但因薄情郎類型的丈夫另有新歡,選擇了將孩子溺死這樣的極端報復方式來結束自己的婚姻。吳素云是在中國抗戰爆發后被生活所逼而無奈而逃難到桂林,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輪番施惡使她身患重病,以為自己將要死去,吳素云在當時絕境下不想連累兩個雙胞胎女兒,便在樹下丟棄了她們。獨自離開后,她病倒在路邊,卻被傳教士所救,最終和病友吳呂寧一起出國漂洋過海來到了美國。她們四人作為第二代母親身份之所以有這樣的悲劇,是當時中國處在與外國的新舊交替轉型過程中,當時中國仍有根深蒂固的落后封建思想在摧殘著人性。相反相成,這些母輩在封建殘余中受到壓迫、摧殘,也在中國逐漸對外打開的門戶中尋得喘息,去往異國他鄉進行新的人生。
(二)子輩的沖突
母輩們因為自身的悲苦經歷,她們或多或少地不想讓女兒們接受傳統的中式教育,而在美式教育下成長的女兒們卻因各自的成長經歷不同于母輩而有了沖突。吳素云產下了女兒吳晶妹,但吳晶妹看不起母親所代表的舊時代的中國文化,連帶著因吳素云排解苦悶而在吳、許、龔、圣四家開展的《喜福會》也遭到了不理解。安梅到了美國有了女兒露絲,但露絲同樣排斥安梅代表的中國封建舊文化,卻因自身的黃皮膚而在所處的美國大環境中遭受歧視,她感到難以言狀的自卑,從而在婚后生活中沒有主見而被丈夫冷落、不尊重。琳達到了美國,有了女兒薇弗萊,但薇弗萊小時候因出色的象棋才能而受到無數夸獎,她認為這是屬于她自己的個人獨特價值,不應該是母親能夠拿出去炫耀的物品。因為美國的教育是注重個人價值的體現的,不是中國的一榮俱榮的血緣一統觀念,她們的母女關系非常冰冷,極度缺乏親情。顧鶯鶯和一位美國士兵結婚,有了女兒琳娜,琳娜因為母親始終不能流利地用英文表達而寡言少語,如她所述,“多年來我一直緊緊管住自己的嘴巴……但因為多年的寡言,連我的女兒對我也是視而不見。①”她下意識漠視母親的存在甚至認為鶯鶯代表了一種令她恐懼的糟粕文化。
(三)母輩與子輩的和解
母輩的隱忍伴隨著子輩的不理解的僵局狀態,在故事的前中期已表達出來。四對母女的矛盾是沉重的、壓抑的,誠如顧悅這樣的總結,母親常常發覺,盡管自己試圖給女兒們自己沒有得到的愛,但是自己的命運卻往往在女兒身上再一次重演。②”但是當吳晶妹選擇代表故去的母親吳素云加入《喜福會》后,她逐漸理解了母親的善良平和,最后選擇去中國尋找她的兩個姐姐,以寬慰吳素云的臨終遺憾,此次中國之行使美國女兒與中國母親二者之間的關系得到了和解,作為美國女兒的吳晶妹在一定程度上認同了她的中國文化身份。③露絲在母親的親情懷抱里獲得了自我的重新認識,聽從母親的建議,找回了具有獨立人格的自我主見,從而挽回了她的婚姻。薇弗萊再婚,琳達選擇去她常去的美容院做頭發,薇弗萊第一次發自內心地認識到母親從骨子里是愛她的,于是兩個人在美容院里達成了心靈上的和解。琳娜婚后因與苛刻的丈夫實行西方化的A A制,在精神暴力下長久地保持沉默,同鶯鶯一樣成為了一個受婚姻與家庭生活壓迫的承受者,最終因母親對她的開解而重新鼓起勇氣捍衛自己的婚姻權力。
作者通過這兩代母女八個人物的十六個小故事穿插在一起,表達母輩們在陌生文化中孕育了子輩,但她們依然或多或少地保留著舊中國質樸的特質,堅忍、不妥協、抗爭,并對子輩產生了無聲的潛在影響。子輩雖然在全新的美式教育下成長,她們接受的思想是美式的個人主義,與母輩產生了隔閡,她們沖撞母親們。但因社會、婚姻中切身遭受的挫折感,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和母輩達成了和解,飽含著真、善、美的思想。這既是一種血脈中的依托,也是母女心靈上消弭隔閡的溫柔映照,體現了一種從沖撞到交融的平和之美,這同樣和作品落成時中美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有關,對于當時的中、美兩國讀者來說,東方色彩和異國文化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同時此部作品既存在感性的元素,也有理性的思考,從而具有豐沛的感染力。
三、精神層次和現實意義
母輩們遭受的苦難,具有一種荒誕而可笑的現實感,作者采用了一種黑色幽默的手法,以喜劇的外衣展現出悲劇內容,手法多用對比、反復,讓讀者在觀看時,即便外在是愉快的表現形式,卻讓人會去思考、關注這其中的現實問題。喜福會》是一部涵含著濃重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作品.通子輩們獲得的來自于母輩的建議,是平和的、至善的、眷戀的。敘述從暗到明,從沖突到和解,給人以有生機、明亮的向上精神力量。而在現實中,我們能夠因這本作品而看到中美文化從沖突到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多元世界中平衡著文化的差異與相同點。
四、結語
《喜福會》這部小說所探討的母女關系,整體從沖突到和解,從妥協到抗爭,展現了母女間的美好感情,在心靈依托上找尋到作為人的本初,也暗喻了中美文化從沖突走向和解的必然性與可能性。小說以過去與現在的時間軸,穿插敘述,使得三種主題相輔相成,在緊密的聯系中,展開文化的碰撞,人性的幽暗與明朗,展示了始終不妥協的東方特質與獨立平等的美式思想的相互交融。
指導教師:王宏昌
注釋:
①譚思美.喜福會[M].程乃珊(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②顧悅.論《喜福會》中的創傷記憶與家庭模式[J].當代外國文學,2011(02).
③丁菁.共存與交融一論《喜福會》的多元文化性[D].濟南:山東大學,2010.
④孟醒.淺析《喜福會》中華裔美國文學的中國文化[J].青年文學家,2014(18).
作者簡介:許漪(2000-)女,嘉興學院南湖學院,大學本科;
指導老師:王宏昌(1979-),男,嘉興學院南湖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