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鑼鼓樂是我國傳統音樂中尤為重要的音樂藝術形式,其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廣泛存在于我國的民間生活中。本文以我國蘇南地區的民間鑼鼓樂為例,通過對其節奏形態和數列結構的簡要分析,來探索中國鑼鼓樂的一般結構特征,為日后進一步研究全國各地鑼鼓樂間共性與個性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鑼鼓樂;十番鑼鼓;節奏形態;數列結構
中圖分類號:J632.52;B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147-01
一、前言
中國鑼鼓樂,這一民間傳統器樂演奏形式,從古至今,無論是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是一種音樂類別,它始終伴隨著我國各族人民的文化與精神生活不斷延續、傳承和發展,是一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形式。
二、鑼鼓樂概述
追根溯源,鑼鼓樂作為打擊樂的一種,有關它的記載早在原始社會中就已有之,先民在閑暇之時,升起篝火,以石為樂,以獸皮為節拍,尋歡作樂,這便是早期鑼鼓樂的雛形。它貫穿于中國歷史發展之始終,據《尚書·舜典》記載:“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表明早在遠古時期,打擊樂已被廣泛應用于樂舞中;惆禮·春官》記載:“金、石、土、革、絲、木、匏、竹”,說明早在周代已有了關于樂器的相關分類法,其中包含打擊樂種;周代《辭源》亦有相關記載:“掌教六鼓四金之音”的樂官,秦《漢書敘傳》:“出入弋獵,族旗鼓吹”的樂用,明《荔鏡0:“滿街鼓樂鬧喧天”的樂景;這充分說明了鑼鼓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十番鑼鼓”也是鑼鼓樂的典型代表,簡稱“十番”或“鑼鼓”,其創于京師,而盛行于江浙一帶。現主要流傳區域為江蘇南部,以無錫、蘇州為中心,在上海、南京、常熟等縣市亦十分盛行。其演奏者多位民間職業性鼓樂班樂手和寺院中的當家道士。一般用于民間婚喪喜慶等儀式以及春節、中秋、廟會和賽龍船等節日。民間吹打樂中鑼鼓樂的組合類型十分豐富,但其基本特點不外乎是某一節奏型的重復、變奏或多個節奏型的聯綴、變奏組合而成。本文主要是通過對十番鑼鼓中鑼鼓樂的節奏和句式數列組合特點的簡要分析,來探索民間鑼鼓樂的結構組合特點。
三、十番鑼鼓中鑼鼓樂的節奏形態
十番鑼鼓的節奏結構是由四種數列化的節奏型構成的。如圖所示:它展現了兩種節奏類型:一種是有規律的或有一定數式關系的節奏類型;另一種是無規律的或無法找到相互間數式關系的節奏類型。前者主要應用于十番鑼鼓樂曲的主體部分“大四段”中,其它一些曲牌,如《魚和八》《金橄欖》《螺絲結頂》中也有使用,此外,在另外一些數列化的段落中亦可看到其身影;后者則主要應用于《急急風》《求頭》和另外一些曲牌當中。我國學者袁靜芳根據不同的排列組合將十番鑼鼓的句式節奏分為八種類型:(1)順列句。它是由四種不同數列節奏型構成的樂句,且按照1357的順序排列,如圖2所示。(2)逆列句。它同樣是由四種不同數列節奏型構成的樂句,但其順序與順列句相反,是按照7531的順序排列,如圖3所示。(3)平列句。在此種句式類型中,一種節奏型在同一樂句中重復出現數次。如:3333(四次數列節奏型3)、5555(四次數列節奏型5)、7777(四次數列節奏型7)等,如圖4所示。(4)跳列句。此種句式類型中同樣包含四種不同數列節奏型的樂句,但其節奏型的組合比較隨意,可以是除順列句和逆列句之外的任何一種形式,如:1537或1753等,如圖5所示。(5)倒列句。在這種句式結構中,數列節奏型的順序是從1到7,然后再向相反的方向從5到I,以形成1357531的序列。其中節奏型7只出現一次,先遞增后遞減,如圖6所示。(6)復列句。這種句式可用任何一種由四種數列節奏型構成的樂句,但其后必須被它的一個倒影樂句跟隨,與逆列句不同的是,其中間的節奏型要重復一次,如:13577531,重復了7,如圖7所示。(7)虧列句。如果一個樂句中的四種節奏型被省略一種,只有三種節奏型存在,那么它就被稱為虧列句,如:135或357,如圖8所示。(8)游列句。此種句式是指無規律的任何數列節奏型的組合。
袁靜芳認為,順列句是十番鑼鼓樂的基本句式結構,以它為中心所衍生出來的各種句式,形成了十番鑼鼓樂在節奏形態上的豐富性和善變性。
作者簡介:張曉楠(1995-),女,甘肅張掖人,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專業2018級在讀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傳統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