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嵐
摘要:“簡約”這一名詞來源于西方,不同的是西方的簡約主義只局限于設計,而中國的簡約思想則深入到了文化、藝術、哲學思想的層面,對中國玉石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結合中華文化與中國傳統工藝玉石雕刻的發展從玉雕的造型、色彩、表現等方面闡述簡約思想在中國工藝美術中的運用。總結出應將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從富有現代感的設計中表達出來,做到簡約而不簡單,更好使將中國傳統文化得到再生。
關鍵詞:簡約;玉石雕刻;工藝美術
中圖分類號:TS9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150-01
一、中華文化與玉石雕刻
在民間,玉石作為辟邪、保平安的圣物,借用現代科學的理論說,玉石具有電磁輻射的作用,能夠保健;還能夠通過皮膚補充微量元素。另外,超科學的說法,玉石是有靈性的,能夠替人擋災難或者預示災難的來臨可以輔助個人的修為!
玉雕屬于中國的民間工藝,百姓擁有著深刻的崇玉、愛玉情懷,即玉是美、善、靈和神的化身,是氣節的象征。以采玉方式延伸出與民俗生活息息相關的歌謠、傳說及祭祀活動。在皇權貴族中,宮廷玉不僅是權利的象征、道德品德的體現,更是延坐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華美恢弘的工藝呈現出宮廷玉的中正、典雅、大氣。其中,玉禮器是中國玉文化的發源,對后世國家統治和文化生活影響深遠。
二、中華文化的簡約思想
20世紀初的西方現代主義,提出“less is more”的設計思想。在設計作品的形式和精神內容上,都主張“觀者即作者,局者即觀者”達到以少勝多、以簡勝繁的效果。這種觀念與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倡的“少則得,多則惑”思想非常吻合。
孔子在《樂記·樂論篇》中也有“大樂必易,大禮必簡”之說,說明簡易就是美。在深厚人文積淀的中國,簡約”涵蓋著哲學精神、文學作品、藝術美學等多方面。
水墨畫的藝術價值可以用簡約美來表達,擁有天人合一、以形寫神的意境追求,做到詩書畫的完美結合。齊白石老師說“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達到主體與客體高度的融合,給觀賞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書法中的橫豎撇捺都蘊含著獨到的簡約韻味。書法的簡約美則在于虛實結合、計白當黑、知白守黑。虛是意而非型,是追求的一種境界;實在于書法的章法、結構、墨色以及線條的表現。情生勢,勢生百形,達到神、氣、韻的精髓。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浩瀚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讓我們的東方文明綻放出了灼耀的光芒。時至今日,時代的化雖已翻天覆地,但是中華文化遺留下來的美學思想、歷史文化、設計表達對后代影響從未改變。
三、簡約思想在玉石雕刻中的表現
玉石雕刻的主題在于創意構思、玉料運用、意境營造。宗教是玉雕創作常用題材,以佛教、道教、儒學為主。民間有翻男戴觀音女戴佛”之說,人們都相信可以通過玉器辟邪、護身同時帶來平安、福氣、財運。宗教題材的作品使玉雕變得生活化。玉石自身就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瑰寶,玉石雕刻師運用繁瑣的工藝讓玉石回歸到最純粹的本色,展現更微妙、更融合、更自然的畫面。簡約玉雕創作風格的意境營造之美,就體現在與時代發展同步,與人們精神期待共鳴。
玉石雕刻渾然一體,是當代創作的更高境界。這種簡約的風格要求玉雕師精益求精,即便是方寸“小品”,也可以表達出“大”意境。被大英博物館永久收藏玉雕作品——楊曦《的秋語江南》,運用了豐富的玉雕技法和藝術表現形式,淺浮雕的銀杏葉飄逸靈動,仿佛正從樹端緩緩飄落;鏤雕的窗戶與銀杏葉構成了美妙的圖案;圓雕的小橋、烏篷船把江南水鄉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整個作品造形高聳大氣,雕工精細利落干凈,簡約的意境傾訴著溫柔情意的江南。“謂玉不加工,不成器皿”,除了運用精湛的工藝賦予玉雕作品美好寓意之外,更要賦予其人文價值和藝術魅力。
簡約的玉雕設計風格,造型設計合理、視覺性強、雕琢簡練,充分保留原料形狀,展現玉料皮色的天然美。以龐然的《德厚永昌牌》為例,玉料上,和田玉擁有純凈的美德,契合了簡約藝術風格。玉皮也作為德的邊界;造型上,陰雕楷體‘德厚永昌”釋文,淺浮雕篆書戶德厚”以及紋樣。簡約的造型像是古琴,象征中華文明的禮樂文化;紋飾上,有玉璧、龍、書箋、竹簡和文字等。代表著中國人的道德準則。作品無論從整體造型的構思還是局部紋樣的繪制,都蘊含著簡約的藝術理念,得到“雖然不易理解,可見其中厲害”的評價。
四、結語
中國玉文化的歷史綿延數千年,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望塵莫及,已然成為一門經得起推敲的藝術學科。中國玉雕要像珠寶鉆石一樣被世界廣泛認可,還需師古而不泥古,在藝術創作中融入更多的時代精神和中國特色。很多文明都是從不斷的碰撞和融合中,從無到有,從不足到完善出來的,特別是當今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中國工藝美術的世界應更絢麗多彩。
參考文獻:
[1]徐華鐺.中國傳統題材造像[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
[2]陳咸益.玉雕技法[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01.
[3]中國輕工珠寶首飾中心組織.工藝品雕刻工[M].北京:中國輕工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