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摘要:博物館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資源,決定了其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與對青少年教育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何最大程度地挖掘博物館資源的有效性以用于青少年教育,是博物館公共教育開展的重要研究前提。鑒于博物館對青少年學習歷史文化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充分發揮博物館對青少年教育的作用展開探究。
關鍵詞:博物館;青少年;教育作用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270-02
一、前言
博物館作為囊括眾多歷史文化瑰寶的學習資源寶庫,是幾千年來人類不斷進步的文明史留下的足跡。從書畫、絲繡到青銅器、陶瓷、玉器、雕塑……這些文明的瑰寶在歲月的洗禮下更加熠熠生輝。僅靠書面的學習,還無法清晰地感知它們的迷人魅力,還需“身臨其境”“親眼目睹”,方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悠久歷史的迷人光輝。因此,要想真正做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就必須重視博物館對青少年教育的正面影響與作用,同時結合博物館教學的優勢對其具體發揮功效的可行方式進行思考。
二、博物館對青少年教育的作用
(一)激發青少年學習歷史文化的興趣
博物館所儲藏的文化珍品是數千年來人類歷史長河中孕育出的歷史文化結晶,既是時代發展進步的證明,也是文化遺產的永恒流傳。這些藏品能為青少年學習歷史、感受歷史提供強大的助力。博物館收藏陳列的藝術作品包括了保存較好的書畫真跡及雕塑藝術作品。這些在博物館里分門別類地陳列起來的藝術作品,在展示的同時也將其背后的故事展現給參觀者。當青少年進入博物館參觀欣賞這些藝術作品時,能通過自己的體驗方式感受其背后的歷史韻味,而由此帶來的好奇心與探究欲將激發學生主動去進行其背后蘊含的歷史故事的探索性學習。因此,通過實物參觀這種直觀的方式,幫助青少年主動參與到歷史文化的學習中來,無疑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育方式。
(二)提供個性化開放式學習環境
博物館藏物豐富,從其所包含的資源內容來看涉及相當廣泛,囊括大量豐富的藝術品和文物,是一個大型的優質教育資源公開學習現場。館內所陳列出的藝術珍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附有較為精準的文字簡介,并且在博物館進行展示的過程時會涉及展示排列的問題,因此整個陳設的調性排列都具有一定的規律,符合青少年學習的需求習慣。同時博物館內開放性自助式的學習模式對青少年學生的學習要求也更加寬泛,給予了他們更多的選擇,讓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根據自己的喜好偏向選擇感興趣的藏品資源進行觀賞學習,實現博物館個性化教學的優質成效。
三、如何充分發揮博物館對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一)深入挖掘藏品之美,提高青少年審美能力與創新意識
博物館所收藏的大量優質藝術珍品,均是來自于不同時期的杰出藝術瑰寶,能在千年歷史篩選中留存下來的作品,必定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時代的前瞻性。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中堅力量,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除了要讀懂歷史文化故事,還需要讀懂藝術珍品的獨創性,具有創新意識,才能真正意義上推動新時代藝術文化的進步。
博物館可通過開展展覽的一系列配套活動,引導青少年學生對藏品的藝術之美、思想之美進行挖掘。如:在微信公眾號推出“藏在浮雕里的因果”“穿越時光的手作之美”茶甌香鼎話極簡”等系列文章;在展覽中同步進行“帶你看藏品”等講解活動;進行“你眼中的藏品”等線下線上采訪;打磨博物館展覽的文字導引,系統地介紹“書法家個人簡介”“藏品作者生平”“創作者與他的時代”等,促進青少年感受古人在打造、創造該藝術珍品時所蘊含的獨創思想,進一步探究其所承載的人文藝術價值,從而提高其審美能力與創新意識,促進全面發展。
(二)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熏陶青少年愛國情操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故關注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建立文化自信,提高其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認識,感受祖國優秀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是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環節。
博物館作為數千年來國家優秀藝術珍品的展示中心,數量龐大的藝術珍品是中華文化在不同時期下所呈現出的民族文化的印證,是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石和佐證,蘊含著深刻的民族文化自信,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有著無法替代的優勢。鑒于青少年在個性特征、心理特點上與成年人有著本質的區別,博物館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時,應根據青少年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開展個性化新穎化的教育方式。如:充分利用中秋、端午、重陽等傳統節日,開展與節慶相關的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如“中秋扇畫”“端午非遺手工技藝展”“賞非遺猜燈謎”等,讓青少年充分感受中華節日文化;開展具有民族、區域特色的節慶活動,如“客家文化節”“香港博物館節”等,讓青少年學生領略祖國多樣文化;舉辦展覽配套活動,講述展覽背后的故事,讓青少年在觀展的同時感受古人的智慧與情懷,感知當時的社會、文化狀況,回顧歷史的足跡……將愛國教育融于社會實踐,能讓青少年學生觀物思史,從古人的智慧與情懷中汲取營養,從中華數千年的文明文化中樹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三)辦好課外“第二課堂”,滿足青少年日益增長的文化、藝術、科普等多樣需求
博物館作為承載文化、歷史、科技、藝術的重要文化載體,是社會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是青少年學生的校外大課堂。博物館應充分運用自身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讓這個大課堂成為青少年學生們汲取文化、藝術、科普等知識的靈感源泉。如:探索“館校共建”模式,與學校合作進lj別博物館進校園”“博物館進課堂”系列活動,由學校和博物館共同制定適合學生學習的“博物館興趣班”教學計劃,以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為教學目標,定期邀請博物館專業人員入校進行文物博物知識講授,定期組織青少年學生入館參觀學習;利用高新技術創新“館校合作”新模式,開發網上博物館(網站、APP、微信)學習資源,鼓勵學生通過在線學習,經過資料收集、分類、篩選、整合,形成新資料,滿足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開展“博物館小講堂”“博物館青少年論壇”“博物沙龍”“知識競賽”等公益教育活動,擴寬青少年視野和知識面,并給予他們展示的平臺;在寒暑假組織進行“小講解員培訓班”,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有趣、輕松的體驗式學習來調動青少年的學習熱情……
(四)寓教于樂與時俱進,調動青少年學習積極性
根據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博物館需要與時俱進,探索更加適合青少年學習探索的高科技、現代化的學習環境與活動場景,讓博物館文物“動起來”,從而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用高新技術實現文物360度全視角展示,彌補傳統珍貴文物不能被普通民眾拿起觀賞、仔細把玩的遺憾;在博物館中設置互動觸摸屏幕,為青少年及其他觀眾提供獨特的導覽體驗,如記錄參觀軌跡、精品文物展示、地圖導覽等,對自己感興趣的文物還能一鍵收藏、分享,展示更多樣化的展品知識和內容;打造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多感官一體的“3D展覽”,并輔以生動有趣的互動裝置,增強與青少年觀眾的互動交流;探索運用5G、AR、VR、AI技術,將館內寶貴的文化遺產資源以動漫、游戲、影視、文創等形式融入青少年生活……讓青少年在輕松愉悅的氛圍和現代化環境中感受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結語
博物館所收藏的歷史珍品是千年來人類歷史文化的結晶,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青少年教育方面有著獨一無二、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故意識到博物館進行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采取適宜的方法和手段是促進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這要求博物館不斷探索最佳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程度發揮出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優勢。
參考文獻:
[1]周彤莘.關于博物館對青少年教育職能的探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09).
[2]尹茜煜.博物館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資源優勢及作用發揮[J].大眾文藝,2018(05).
[3]馬曉娟.充分發揮博物館對青少年教育的作用[J].青海教育,2018(01).
[4]辛思斯,田哲.淺談如何更好地發揮博物館在青少年教育領域的重要作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