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傳福
高中語文是語文學科中人文素養、文化素質培養的重要組成,是基礎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關鍵銜接階段,語文的學科性質與人文素質存在著天生的契合,尤其是語文課程還承載弘揚民族精神、立德樹人的重任。具備鮮明的課程意識、擁有獨到的課程理念,對課程有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已經成為了新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在這次新課程改革中,教育領域延伸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而教師是課堂的實施者,是課程改革的直接實踐者,必須具備課程意識才能更好地緊跟教育形式,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滿足新課程改革的需求。因此,語文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必須具備較強的課程意識,可以準確把握課程實施方向,不斷提升自身的課程能力,而不是把“課程”在教學中不自覺地引向預設的“教學目標”,這樣才有可能對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的目的和意義做出準確的詮釋。
一、高中語文教師課程意識的現狀
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對課程意識的認知是“教學理念”或者“教學觀點”,“教教材”的做法依然存在于各種現實的教學活動,但已然喪失其新時代立足的憑據。傳統教育模式中的高中語文教師對現實課堂教學鮮有將課程意識融入者,或者限于教師自身學識與教學認知,毫無能力生成課程。
從國內外相關的教育教學改革調查報告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就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和認識而言,大多數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和認識仍然停留在表面層次上,“傾向于把‘課程看成是學科或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對課程目標的理解單一,課程觀仍很模糊”。而新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師想要對新課程持積極客觀的態度,首先就要對語文課程意義和課程實質有明晰的認知,其次要普遍認同在生成語文課程觀念和開發課程資源時的課程意識。眾所皆知,課程知識是課程意識形成的主要原材料,教師如果對課程知識理解不充足、學科知識儲備量少,就很難形成課程意識,或者形成的課程意識淺薄。傳統的教學理論、教學體系和教學評價體系中,教學觀和教學意識的體現比較少,尤其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語文教學,長期處于“教育+學科”混雜的教學模式。這種經年累月形成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科知識線性化,同時讓知識評價體系漸漸趨向于單一化。新課程改革后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課程在學科知識建構上形成了多層復合模式,要求教師掌握的教育心理知識、語文理論素養、學科課程知識都已經產生質的變化,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清晰認識到這一點,才可以更好地適應教學新形勢。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須讓課程目標先行,對自身的課程活動持肯定態度,在教學實踐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課堂反饋及時調整自身教學方式,必要時還必須采取全新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高效學習。但在新課程改革之前,很多高中語文教師都是依照考試大綱來處理教學內容,而忽略了與課堂練習更為緊密的課程目標。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學大綱逐步被新課程標準替代,但由于高校選擇人才的客觀需要,考試大綱仍然得以保留。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考試大綱和內容依然對高中語文的教學有著較強的統攝作用,高中語文教師的課程意識在短時間依然沒有得到徹底的改善。
二、高中語文教師課程意識的提升策略
(一)構建學科知識結構,強化學科課程意識
在教學實踐中,課程知識是課程意識的出發點,也是課程意識得以強化的基礎。如果課程知識缺乏,自然就難以形成本學科課程實踐所需要的課程意識。一定程度上,高中語文教師課程意識的缺乏,主要是因為缺乏課程知識。長期圍繞考試大綱構建的學科知識結構無法幫助教師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意識,而且由于知識固化的原因,大多數以傳統教學理念為主要指導的教師的課程結構和知識理論相對零散且陳舊,很難形成符合教育新形勢的課程意識。例如傳統教學模式上,對教育情境和教育心理學知識的講授就相對較少,這往往會讓高中語文教師片面追求教學效率,而忽略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對課程知識的構建。
以情景教學法的課堂實踐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自身教學需要而自主創設文本場景,而且這些文本場景往往又會帶上個人鮮明的情緒色彩。如果教師沒有在教學情境中強化課程意識導向,增強文本的審美體驗,那么課堂氣氛與教學目標往往就難以實現。以《赤壁賦》為例,教師在備課時如果預先從網絡下載相應的教學音視頻內容,在文本閱讀的時候結合作者生平與寫作時情感波折,“從景入手,由景及情,由情及人,由人及理,人、景、情、理熔于一爐,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清風明月洗鉛華》語),每處情感波折之處都配合對應的音視頻資料,學生就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感知文本的美。但是如果只是在實際教學中單純講授文本,解析知識點,將語文教學的學科知識與語文教師自身的知識素養混淆,不重視語文課程理論知識,只求完成課程標準的教學任務,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現代教育發展和課程改革對高中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新要求,教師要深刻認知語文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現代語文教學弘揚的是“語文素養”而不是單純的語言技能,語言技能包括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積累、學習方式、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他更注重語言的準確、鮮明、實用,更側重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熏陶、創新思維培養,在語文教育的觀念上,要將“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教育觀念轉換成“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教育觀念。新課程改革更注重教育內容的相互聯系,要求現代教育中的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復合型知識結構體系(如豐富的教育心理學、課程理論、教學論等綜合性的教育知識),這樣才能讓教師更好掌握教育教學活動與學生學習方式、教育哲學、現代教育措施等多元化知識。
(二)賦予教師課程權利,強化應有課程意識
教育學范疇的課程是“一種動態生成的存在”,分析教學本質可知,教師是教學實踐的引導主體,學生是教學實踐的接受主體,只有對教學實踐情景有充分的理解才可能做出正確的課程決策。教師的課程意識必須由對應的制度來強化保障,才有可能較好地實施教學實踐,即我們應“賦予教師課程權利”。從課程本質的角度分析,語文學科“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師在講授文本內容的時候,必須具備符合教學內容和教育情境的知識體系和實踐能力,其課程實踐過程中的各項決策和教學實施行為都有其合理性,如果弱化或者剝奪語文教師的課程意識權利,語文教師個人的人文素養、學科浸潤就只能參與到課程發展和實踐的淺層,而沒有實質內容。
賦予教師課程權利,其實是以強化課程意識為目的來激發教育教學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借此來生成高質量語文人文課堂。教師對課程的研究、開發、實施、管理與教學評價,都是教師專業素養的表現,沒有課程實施的研究開發權利,教師在課堂上就無法根據課程要求選擇符合教學實踐的講授方式;沒有課堂管理權,教師就無法在教育法律與章程中給學生做正確的指引;沒有課堂的評價權利,教師就無法準確表達自己對課程實施過程的見解。從教師課堂主體理論的角度看,只有賦權于課程實施主體——教師,才可能保障教師全面且正確理解教學課程并將教學理念付諸教學活動。
此外,教師課程權利的賦予還有賴于教育相關部門出臺對應教學制度和政策,例如涵蓋了國家課程要求的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再如貼近學生實際情況的教材、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課程理論等,有了正確導向指引的教師,才能強化應有的課程意識。
(三)構建多元評價機制,生成動態課堂評價
教學評價是教學實踐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課堂教學活動做合理的教學評價不僅能“為教師調整和改進教學提供充足的反饋信息”,也有利于學生的課程反思。當前教育形式下課程意識得以強化,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在此背景下就可以得到充分體現。符合教學實際的教學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構架學習體系,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在評價學生的時候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
以《雅舍》的教學實踐為例,我在講解時就試圖構建多元化的課堂評價機制,讓課堂評價可以自然生成,動態生成。在認可魯迅先生“民族的脊梁”“民族魂”的傳統觀念里,梁實秋給人們的印象是“走狗文人”(見魯迅先生的《走狗文人梁實秋》和《“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按照教參給予的解析,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對國家災難少了憂國憂民的表達的文章較難得到實際的認可,我們對梁實秋的評價自然就很難得到相對公允客觀的答案。因此,在教學內容之余,我給學生介紹了梁實秋先生的《秋室雜文》《雅舍小品》并節選了其中的一些文段。在閱讀研討后,學生的課堂評價就比較多元,“幽默風趣”“樂天知命”“闊達”是學生給予的新評價,“對侵略者的憎恨是深沉的”“本質上也是愛國”等課堂評價也讓我們明白,評價任何一個人都要結合特定的歷史條件,特別是他當時的生存環境,而不應該以簡單的“二元論”來斷定一個人的好與壞。課堂評價中的多元化課堂評價機制自然也得以構建。
(四)基于教育課程意識,優化教師評價體系
傳統意義上的有效教學受考試教育的影響,比較側重教師的課堂知識講解數量和學生的知識汲取數量,對課堂效率的評價比較片面,教師的教學意識強,但是課程意識薄弱,教學評價體系自然不完善。在新課程意識下,有效教學應該是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倡導的是學會合作,亟待提升是教師的評價素養,有效教學應該更關注學生“學”的質量。如此,基于課程意識的教學評價才是綜合的、動態的、可發展的評價體系。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要具備終生學習意識,跟上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同時,在關注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技能和語言學習技能時,教師還應該具備全局課程意識,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采用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以及相對應的情感態度,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
語文學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學科本質決定了語文教育不僅是學科教育,而且還是語言和人文教育,關涉到學生語言知識技能和表達能力的提升,加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目標,單純以高考重點率、本科率、上線率等硬性指標來考核教師的教學水平,或者將工作與績效硬性掛鉤,必然會挫傷語文教師對育人工作的熱情,漠視課程意識,甚至可能扭曲語文教學對課程教學目標的觀點,嚴重影響學校的發展進步。
因此,針對高中語文教師的評價要結合學生實際來進行,從職業操行、教學設計方案、學生學習主體評價與教學反思四個方面來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在構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打破單一的、量化式的教師評價,以課程意識為基礎為教師成長提供多元的評價依據,提升語文教師人文素養、提高語文教師的自我價值。
在教學實踐中強化高中語文教師的課程意識,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關鍵舉措。不過,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對課程意識的認知還不夠,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從核心素養的視角,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調動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這樣才有利于課程改革,推動現代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和變化。
(作者單位:廣東汕頭市潮南區曉升中學)
本欄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