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來 李騰騰 王青天 楊煥麗 肖飛



摘要:目前我國經濟正在飛速的發展中,科技、信息都在不斷前進,但是,在我國經濟、科技、信息都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環境中的污染也開始越加的嚴重了,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極大的威脅。本文對水質化學需氧量檢測的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環境;化學需氧量;檢測方法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is developing rapidl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re constantly advancing,bu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formation,Chin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also begun to become more serious, to our survival environment poses a great threa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of water quality.
Key words:Environment;Chemical oxygen demand;Detection method
加強環境各項參數的檢測,對保護環境有著很大的保護作用,化學需氧量是表征水本被污染程度的主要指標,所以切實做好化學需氧量檢測是較為重要的。
1 適用范圍
本方法適用于初期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工廠允許直排的較潔凈清澈的處理污水。不適用于含CL-、SO32-高鹽水、復雜污水和含無機物較多且有顏色干擾的其他廢水。
2 背景
COD量是表征水本被污染程度的主要指標,在當前主要的檢測方法有酸性高錳酸鹽氧化法、堿性高錳酸鹽氧化法和重鉻酸鹽氧化法等等。但是這些方法要求檢測條件較為嚴格,試驗時間長,同時需要大量的化學試劑,部分試劑還有劇毒,容易造成環境的二次污染。因此簡單、快速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檢測水的COD便成了解決這些問題的良好選擇。
3 基本原理
環境科學中以COD來代表水中有機物的量,不同的有機物對不同波長的光的吸收度是不一樣的,但大部分的有機物在紫外光譜區波長為254 nm處有很強的吸收度,因此,以波長254 nm來測量水體COD具有很大的準確性。實際我們平時所做的水樣中,其中可能含懸濁物及一些膠體,這些在測量的過程中會對測定COD的含量會使測量的結果偏大,所以我們對樣品進行沉降、過濾。對于清澈透明水樣可直接上機測試[2]。
4 試驗方法
4.1 COD標準溶液的配制
稱取在105 ℃的溫度下干燥優級純鄰苯二甲酸氫鉀1.7004 g溶解于水中,定容至1 000 mL,此標準溶液為COD為2 000 mg/L的標準儲備液。分別吸取(0、2.5、5.0、10、20、40、50) mL鄰苯二甲酸氫鉀標準儲備液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100 mL,搖勻,則得到的COD標準使用液分別為(0、50、100、200、400、800、1 000) mg/L。
4.2 測試結果
圖1所示為COD標準溶液在波長為254 vnm處的吸光度及標準曲線。
發現COD為800~1000 mg/L時,標線與橫坐標趨于平行即達到飽和狀態,故其測量范圍應為0~400 mg/L,重新標定的COD曲線和數據統計如表1所示。
根據HJ 828-2017重鉻酸鉀消解法測得兩個水樣的COD 數值分別為290 mg/L和240 mg/L[3]。將上述已知COD 290 mg/L和COD 240 mg/L的兩個水樣分別用分光光度法COD標準曲線讀取其數值分別為288mg/L和237mg/L,測得平行樣品COD數值與標準樣數值的偏差小于2%,驗證此方法結果與重鉻酸鉀消解法一致,結果如表2所示。
5 結論
本文對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水中COD值進行了實驗研究,在波長為254 nm處吸光度數值呈現規整的線性關系,因此在測水樣時,依據標準曲線,測得水樣中254 nm波長的吸光度進行計算求得水樣的COD值。根據對樣品不同濃度的測度得出,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得的水樣的COD值與重鉻酸鹽氧化法測得的COD值一致,證明紫外分光光度法測COD值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HJ/T 399-2009 水質 化學需氧量的測定,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S].
[2]GB 11914-1989 水質 化學需氧量的測定,重鉻酸鹽法[S].
[3]HJ 828-2017 水質 化學需氧量的測定,重鉻酸鹽法[S].
[4]ISO 15705-2002 水質 化學需氧指數的測量(ST-COD)小規模密封管法[S].
收稿日期:2020-03-29
作者簡介:陳會來(1976-),男,漢族,本科學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危險廢物綜合處置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