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交椅山磷石膏渣場滲漏,導致烏江34號泉眼污染,總磷嚴重超標,影響烏江流域居民飲用水安全。本文對烏江34號泉眼水環境和治理設施進行調查,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烏江;水環境;調查;對策
Abstract:Due to the leakage of phosphogypsum slag yard in Jiaoyishan,No. 34 spring of Wujiang River is polluted,and the total phosphorus is seriously over the standard,which affects the drinking water safety of residents in Wujiang River Basin.In this paper,the water environment and treatment facilities of Wujiang 34 spring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Wujiang River;Water environment;Investigation;Countermeasures
1 基本情況
烏江34號泉眼為水文地質標注巖溶泉眼,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烏江鎮烏江庫壩下游烏江電廠內。2009年,烏江流域34號泉眼外1km河段被染成“牛奶河”,經調查是因34號泉眼水質中總磷、氟化物指標超標引起,其中總磷含量是標準的2 000多倍,泉眼污水中磷酸鹽從酸性水體進入中性水體時,溶解度驟然變小,析出顆粒,水質顏色變白,形成“牛奶河”,析出的磷酸鹽隨河流不斷溶解,顏色逐漸消失。污染事件發生后引起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原則,督促污染責任主體進行治理。2012年建成了一套處理規模5 000t/h污水處理設施,污染情況得到控制,烏江水質得到改善,但是在豐水期時污水量過大,污染設施超負荷運行,有部分污水未處理,直排烏江,2015年出現整個污水處理工程被洪水淹沒,導致污水直排烏江,嚴重影響下游人群飲水安全。2017~2019年,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時指出了“開磷化肥公司交椅山渣場34號泉眼廢水溢流”問題。為徹底解決污染問題,不折不扣落實整改任務,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當地政府督促貴州開磷集團從源頭和烏江34泉眼兩方面進行了深度治理。
2 流域水環境質量現狀及污染源分析
2.1 流域水環境質量現狀
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貴州省水功能區劃有關問題的批復》(黔府函〔2015〕30)文件,烏江流域水質應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B3838-2002)中Ⅱ標準,通過烏江電站下游沙井水質監測斷面在線監測數據和2018-2019年生態環境監測部門的監測數據發現,2018~2019年間,該河流段水質基本達到Ⅱ類標準限值,但2018年7月和10月水質出現劣于Ⅴ類標準情況,總磷濃度分別為0.58 mg/L,0.64mg/L,主要原因為豐水期是泉眼水量大于5 000t/h,污水未處理直排入河;枯水期時烏江壩自然生態流量較小,廢水排放濃度指標現對較高,出現水環境質量出現劣于Ⅴ類標準情況。
2.2 烏江34號泉眼污染源頭
2009年,貴陽開磷化肥有限公司交椅山磷石膏渣場發生滲漏,高濃度的含磷、含氟酸性廢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從而污染烏江34號泉眼。交椅山磷石膏渣場始建于2004年12月,位于息烽小寨壩鎮,渣場總庫容4.690×107m3,2006年8月建成投用,主要堆場物為磷石膏,堆場主要由料漿輸送系統、回水輸送系統及堆場本體系統兩大部分組成,是一個典型的濕排濕堆磷石膏。因不能解決交椅山渣場滲漏問題,只能采取治理治污,為減少污水通過漏點直接污染地下水,2012年,排渣方式由濕排改為干排;2018年,對渣場表面全部重新覆膜;2019年對渣場漏點下游進行打孔抽水源頭治理。交椅山磷石膏堆場堆存磷石膏量約4.0×107t,企業年產生磷石膏約3.5×106t,如果不能實現“以渣定產”,磷石膏得不到充分綜合利用,磷石膏堆存量過大,庫區承載力過大,會造成渣場安全環境隱患。
3 污染治理情況
3.1 源頭治理情況
2010年,投入資金3 843萬元,將交椅山磷石膏堆存方式由濕法堆存改為干法堆存,2012年8月建成投用使用,有效減少廢水滲漏污染地下水。2018年9月,投入資金9 800萬元,完成交椅山渣場7.4×105m2的覆膜,實現磷石膏堆積體表面全覆蓋,避免自然降水沖刷磷礦渣形成地表徑流和地下水進入烏江造成二次污染。2019年12月,投入資金13 000萬元,完成烏江34號泉源頭治理工程交椅山磷石膏堆場源頭滲漏污水處理項目,建設抽水能力達600m3/h,預處理+超濾+RO反滲透膜處理工藝的600m3/h裝置及配套設施,提高了治理能力,同時緩解了烏江34號泉眼治理污水的壓力。
3.2 泉眼污水治理情況
2012年8月,投入資金9 900萬元,建設完成規模為5 000t/h污水處理設施及相應的抽污水管線。2019年12月,投入資金9 921萬元,完成烏江34號泉污水處理設施汛期保障運行擴能技改項目,建設三套總規模達10 000m3/h污染治理設施,徹底解決34號泉眼豐水期水量過大,污水不能完全處理及原有污水處理設施地勢過低易被洪水淹沒問題。
4 對策建議
(1)建立跨市協調制度。建立跨市環境保護工作的聯防聯控機制及聯合防控體系,制定詳實解決問題的長效管理機制,同防同治,各負其責,從根本上杜絕烏江34號泉眼總磷超標問題。
(2)加強環境管理。一是加強環境執法力度,兩市生態環境部門聯合督促責任主體加快污染治理,環保設施正常運行,數據聯網,實時監控,對不達標排放、偷排、漏排等違法違規行為依法從重處理。二是加強烏江34號泉眼入河排污口水質監測,源頭渣場監測井監測,發現異常及時處理。三是對污染治理采取第三方運行管理維護。四是對34號泉眼及源頭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總磷排放指標達到0.3mg/L。
(3)強化主體責任,持續治污。一是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原則,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適應環境保護監管新常態要求,提高治污意識,主動承擔環保社會責任。二是倒逼企業主動治污。環境信息公開,迫使企業感受社會壓力,增強治理污染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加大治理設施提標改造力度,持續治理污染,減少環境污染。
(4)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杜絕環境隱患。開展磷石膏科技攻關。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聯動,研發磷石膏利用新技術、新工藝,開展磷石膏等關鍵性技術攻關,研制磷石膏附加值高的產品及生產設備,大力開發利用磷石膏凈化技術、磷石膏礦井充填技術、磷石膏改良土壤技術、磷石膏路基注漿加固材料技術等。推進磷石膏綜合利用。按照嚴格控制增量、逐年消減存量的要求,著力推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鼓勵和支持企業建設磷石膏綜合利用的規模化、產業化項目,實施“以渣定產”政策,迫使企業產業升級、技術升級,解決磷石膏過剩,杜絕渣場安全環境隱患。對34號泉眼處理后沉淀物磷酸鈣、氟化鈣作為化肥原料或氟化氫、氟硅酸等原料進行利用。
(5)加大政策支持。烏江34號泉眼污染治理已投入上億資金,后續的管理維護運行更需要大量的資金,為持續治污,確保烏江流域水環境質量,需要從資金上給予支持。
5 結束語
通過烏江34號泉眼及污染源頭治理工程建設,生態環境部門和企業各司其職,最終徹底解決烏江34號泉眼污染問題,真正達到改善烏江流域水環境質量。
參考文獻
[1]陳迪,劉金吉.關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應修訂的相關問題探討[J].污染防治技術,2013,26(02):79-84.
[2]張晟,李崇明,王毓丹,等.烏江水污染調查[J].中國環境監測,2003(01):23-26.
[3]葉婷婷,丁堅平,褚學偉.烏江34號泉磷污染預測[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4(03):115-120.
[4]孫星,周定財.太湖跨域水污染府際協作治理新路徑[J].科學發展,2019(12):77-82.
收稿日期:2020-05-24
作者簡介:賀先超(1978-),男,漢族,本科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污染防治及污染源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