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提高礦山生態環境質量的目的,針對開采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做了簡單的論述,結合治理實踐,總結生態恢復技術措施,共享給相關人員參考。從礦山生態治理實踐來說,結合礦山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恢復措施,綜合運用植被恢復技術和土地整治技術等,可獲得不錯的成效,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礦山開采;生態環境效應;生態恢復
Abstract:Based on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ine,a brief discussion was made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caused by mining, combined with the governance practices,and summarized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ical measures, which were shared with relevant personnel for refere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ne ecological management practices,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mine,taking targeted restoration measures and comprehensively us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echnology and land remediation technology,can achieve good results and have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Mining;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Ecological restoration
近年來,各地區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采取了系列措施,獲得了不錯的成效。其中,礦山生態污染問題為重難點。礦山開采會引發系列生態環境效應,比如由于廢水引發的污染等,給生態造成極大破壞。因此,深度分析此課題,提出有效的防范和治理措施,具有現實意義。
1 礦山開采生態污染實例分析
以某在產石煤礦山為例,采取露天開采石煤的方式生產,經營多年長期偷排,污染問題突出。具體問題如下:(1)生產破碎車間設置的2個廢水收集池,沒有采取相應的防滲漏措施,使得周圍農田被重金屬污染。根據檢測兩處廢水收集池中黃土滲出液鎘濃度超標,具體為2.86mg與7.42mg。(2)破碎車間周圍的河流總鎘濃度超標,達到0.38mg/L。(3)廢水處理站長期不規范排放,周圍的池塘水總鎘嚴重超標,達到1.6mg/L。(4)已開采區產生了露天礦坑,沒有進行防滲漏處理,內部長期積存在酸性繡紅色礦坑用水,水質超標,周圍地下水以及環境被嚴重威脅。
2 礦山開采的生態環境效應
2.1 誘發地質災害
從礦山開采生產實際分析,因為地下采空,地面和邊坡開挖作業,給周圍的山體與斜坡整體穩定性造成影響,引發地面塌陷和開裂以及滑坡等問題。礦山生產排放的廢渣,若被隨意堆積在山坡或者溝谷,廢石和泥土混合放置,使得廢石的摩擦力不斷減少,加之透水性降低,受到暴雨的影響,很容易誘發泥石流。
2.2 水文地質與水質污染
由于開采作業引發的塌陷和裂縫以及礦井疏干排水,使得礦山開采區域的儲水結構出現改變,多表現為地下水位降低,井泉干涸,造成大面積的疏干漏斗。隨著地表徑流的變化,水源不斷減少,而且水利設施的功能逐漸喪失,給附近的農業生產造成極大影響。除此之外,開采作業產生的礦坑水以及廢水淋濾水等,沒有達到排放標準而被排放出來,給附近生存的水生生物與人畜,造成極大的威脅。
2.3 土壤退化和污染
礦山開采生產中,需要進行表土的清除處理,所以采礦后留下的多為新土或者礦渣,同時受到大型作業設備的重壓,使得土壤堅硬和板結,缺少有機質和養分。地面塌陷的出現,使得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同時產生土壤裂隙。隨著裂隙演變以及地表徑流等的影響,土壤內含有的營養元素不斷流失,造成養分短缺,促使土壤承載力降低。開采產生的廢渣,經過雨水沖刷作用和淋溶作用,使得有毒有害成分滲入到土壤內,最終造成土壤污染以及有機毒物污染等。當土壤中含有的污染物超出自身承載,會向外界環境輸出,擴大污染的影響范圍。
3 礦山開采的生態治理策略
以某礦山生態修復實踐為例,總結治理和防范措施,做如下論述。
3.1 技術思路
對于煤礦區,由于開采作業,現場表土剝離,原來的生態植被已經被破壞,產生大面積的裸地。除此之外,煤矸石的存放管理不到位,使得土地資源被浪費。地下開采形成了采空區,現場存在地質隱患。對于此礦山當前存在的問題,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聯合應用治理方案,同時聯合運用坑道治理措施和棄渣措施。針對植被難以恢復的石質坡面,可以運用噴播的方法和其他方法。
3.2 生態修復技術措施
從修復實踐來說,采取單一復綠模式,主要技術措施如下:(1)對于煤矸石坡面。完成地形整理之后,運用客土噴播的方法,實施綠化修復。(2)對于坡腳與坡下沖溝位置。選用生態袋,實施防護與穩定處理。完成生態袋的設置后,噴播植物種子,制作永久性綠色邊坡,構建綠色生態防護體系。(3)對于緩坡區域,運用植被毯覆蓋措施,促使植被得到恢復[1]。
3.3 修復效果
從修復工程的建設效果來說,實現了綠化面積的增加,同時森林覆蓋率顯著增加。通過修復,發揮生態功能,包括涵養水源和防風固土等,促使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經過生態修復,改善了荒山禿嶺的面貌,營造了良好的生存環境[2]。
3.4 治理策略
3.4.1 水源污染
對于水源污染,要注重防控。從企業方面來說,必須要嚴格按照現行的環保標準和要求,配套相應的設施,包括沉淀池和污水處理池以及排水溝等,實現對礦物廢液與各類污水的有效處理。若為露天開采,要加大對重金屬廢水的有效防控。借助廢水處理設施,高效率處理廢水,力求達到排放標準。從監管部門來說,要加大監督力度,定期或者不定期進行檢查,督促企業規范開采,做好生態環境保護。
3.4.2 固態廢物
一般來說,礦山開采作業的進行,涉及廢土、廢物排放。目前來說,多數企業沒有規范處理廢棄土石,既沒有合理利用,也沒有進行回收處理。此類材料可以作為礦山擋土墻的建設材料實現回收再利用,減少堆積造成的土壤問題或者植被破壞問題。通過高效利用資源,增加礦山開采的效益[3]。
3.4.3 生態修復與污染預防
從防控污染的角度來說,除了要做好生態治理外,更要實現對污染的有效預防,切實發揮防治的措施。實踐中,積極做好宣傳工作,以免產生突發性地質災害,實現持續化發展。對于企業來說,要結合礦區開采的實際情況,及時做好生態修復,切實發揮植被修復技術和污染防治技術等,控制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增加工程的生產效益。監督管理部門充分利用現有的技術,比如遙感遠程監測技術或者其他手段,全面落實監督管理工作,動態掌握礦山開采的實際情況,督促企業做好污染防治工作。
3.4.4 土壤污染
對于礦山開采造成的土壤污染問題,采取以下技術措施進行治理:(1)重金屬污染治理技術。實踐中綜合運用物理治理技術、化學與生物治理技術,比如微生物修復手段和動物修復手段等,高效率落實污染治理工作。(2)土壤培肥改良技術。借助技術手段,通過改良土壤團粒結構以及pH值等性質,使得土壤的營養水平得到提高。(3)運用表土轉換以及客土覆蓋等手段,進行土壤生態恢復,使得土壤狀態得到恢復,達到生態修復和治理的要求。切實發揮各類技術手段和措施的優勢,使得土壤污染問題得到有效處理,構建高水平的污染防范體系。
4 結束語
礦山開采作業,會引發系列生態環境反應,若沒有及時做好防范與治理工作,則會造成生態破壞和系列問題。文中結合實例,分析了礦山開采模式下的生態污染問題,總結了生態環境反應,提出了修復和治理的策略。
參考文獻
[1]文卓,皇甫玉輝,孫天竹,等.我國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礦產勘查,2019,10(12):3076-3078.
[2]李東波,史立群,王浩,等.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及環境保護措施[J].中國錳業,2019,37(06):132-134.
[3]雷少剛,張周愛,陳航,等.草原煤電基地景觀生態恢復技術策略[J].煤炭學報,2019,44(12):3662-3669.
收稿日期:2020-06-02
作者簡介:魏赟(1987-),女,漢族,本科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