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中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綜合實力已經躋身世界大國之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辦好教育,利國利民。改革開放40年,中國教育事業突飛猛進發展,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國民素質和人力資源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重大舉措
(一)普及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定義:根據憲法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的義務教育年限為九年,這一規定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是適當的。2006年又從西部地區開始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2007年,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均享受到了“兩免一補”政策。
(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在突出問題。如城鄉、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區域內校際之間資源配置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等。出臺相關政策,通過合理配置資源,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
教育質量的均衡,為了讓教育質量均衡發展,政府相關部門深化改革,通過幫扶逐漸縮小差距,城里的老師鼓勵到農村去,鼓勵農村教師爭取進城,加大老師交流力度,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全面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從應試教育的重壓下解放出來,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硬件設施的均衡,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后,城鄉、區域間發展不均衡。促進均衡發展,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和教師配置等方面向農村傾斜,盡快形成城鄉同標準、一體化發展的格局。政府加大對區鄉學校的建設力度,一座座教學樓拔地而起,一所所美麗的校園應運而生,百姓口中常說:“在這里最美麗的風景就是學校。”教學用具也都一一配齊,完全不比城里差,甚至還要更好。政府還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完善對口支援制度,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組織發達地區1000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對口幫扶欠發達地區薄弱學校,收到良好效果。
軟件資源的均衡,合理配置資源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措施。從硬件、軟件等各方面促進區域內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取消設置重點校和重點班,統一學校公用經費和生均教育經費標準,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招聘一批優秀教師,把最新的教育理念帶到教學一線,加強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搭建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臺。
(三)營養餐、寄宿生補助計劃
為了改善學生伙食營養,2011年10月26日,國務院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政策約惠及680個縣市的2600萬在校學生。
此項政策給偏遠山區的寄宿學生帶來了福音,營養補貼不僅能讓學生吃得更加營養,也能減輕家庭負擔。學生可以不用花錢就能就餐,既能吃飽也能吃好。
住校生生活補貼也是一項惠及學生的好政策。每年1250元補助可以減輕一個貧困家庭不少負擔,精準貧困學生可以享受免校服費,保險費,教輔資料費,住校費等。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學生學習,讓學生可以一心一意學習。
(四)畢業生就業機遇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產業結構開始出現較大規模的調整,一些新興的高科技產業逐漸發展起來,第三產業迅速發展。這為畢業生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
自主創業,開辟就業渠道。畢業生創業是一項創新型的事業,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鑒,一切都有待于自己去摸索。當前社會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大好機遇,大膽地嘗試,成為新的創業者。
(五)應試教育變為素質教育
由灌輸式教育向啟發式教育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適應信息化與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培養的學生更難以滿足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的現代企業的需要,導致學生畢業后就業困難,最終影響學校的發展。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學校要走出發展困境,就必須創新教學觀念,調整培養目標,深化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
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出于對課程應用性的考慮,與掌握某種技能相比,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更為重要。因為,走出校門的學生必然會遇到更新的知識、技術及設備,甚至不到幾年,在學校掌握的設備技術可能就會被淘汰,相關技能也就失去了應用價值。而且,龐雜的課程內容全部利用課堂來解決,也幾乎是不現實的。這些都要求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有計劃的自學。
(六)教師地位、待遇得到提高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立足新時代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將教育和教師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對于建設教育強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師的工資待遇的到了有效改善,逐步提高。文件明確規定當地教師工資待遇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工資。聽老一輩教師講以前的工資一月才幾十塊,而如今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都能拿到接近三千元的工資。2014年我參加工作,當時到手工資二千七百元左右,如今每月也能得到四千多,雖說不多,但也改善了生活條件。始終相信,隨著國家對教育進行深化改革,出臺相關的政策,一定會使教育事業再上一個新臺階。
40年間,東風吹來滿眼春,“春天的故事”鼓舞人們不斷追尋和創造美好生活。回顧40年來改革取得了波瀾壯闊的成就。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再鑄改革的輝煌成就,要把握歷史規律,順應世界大勢,回應時代要求,使銳意創新的改革精神成為時代潮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繼續高舉改革旗幟,站在更高起點謀劃和推進改革,堅定改革定力,增強改革勇氣,總結運用好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改革新經驗,再接再厲。久久為功,堅定不移將改革進行到底。
我們要感謝改革開放,銳意進取,迎來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