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龍 李榮嫻
摘要:課程診斷與改進是當前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環節,本文對《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定位、課程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開展“自我診改”研究,經過兩個周期的課程診改,效果明顯。
關鍵詞:診斷要素;診斷點;課程標準
一、課程診斷與改進概況
全國診改委專家提出的“五縱五橫一平臺”理論,各職業院校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橫向層面開展常態化的“自我診改”。課程是教育教學的核心,是各專業培養專業人才的具體落實支點和主要載體,也是學生吸取知識、學習技能的主要來源。特別是在具職業性、標準性、規范性的職業教育領域,課程建設的規范性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要素。
目前各校對課程建設的理解各有側重,本文以《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為研究對象,運用SWOT法則分析課程目標標準、課程內容、教學實施等方面存在的優勢、劣勢,依托信息化課程平臺,以學年為周期,實時預警、自我診斷與改進。經過兩個周期的診斷,總結課程不足主要集中在目標、標準的制定、內容選取、資源建設、教法改革等方面。
二、打造目標鏈和標準鏈
1、課程目標鏈
根據《學院教育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學院“十三五”專業建設規劃》、《學院“十三五”課程建設規劃》以及《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建設目標。課程建設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團隊、教學評價和考核機制等方面開展。該課程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計算機技術專業、網絡專業、軌道通信信號專業、軟件專業等都在開始本門課程。不同專業根據各自的人才培養目標對該課程設定課程目標??傮w培養目標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備較強的計算思維與網絡思維、扎實的專業基礎與創新意識,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在計算機網絡領域從事設計、施工、管理和應用開發等工作領域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
2、課程標準鏈
課程標準鏈打造從國家到行業再到學院,其中國家和省級層面相關標準有: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教育部《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河北省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實施方案》。行業標準有《計算機網絡管理員》、《計算機網絡工程師》、《GB 8567-88計算機軟件產品開發文件編制指南》等職業標準。學院有《課程建設實施辦法》、《課程建設質量標準》等文件。《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對應崗位有網絡管理員、網絡工程師、網絡產品營銷員等,依據崗位標準結合專業特性制定適應的工作崗位需求課程標準。
三、課程診斷實施
(一)質控點的建立
《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診斷遵循“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16字方針,按照“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設計出5個診斷要素20多項診斷點。分別如下:
1、課程目標。課程定位是否合理,課程目標分為年度目標和最終目標,根據專業不同制定不同的課程目標;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
2、課程理念與課程標準
1)課程理念堅持四結合,即:堅持以人為本與立德樹人相結合、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相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相結合。2)課程目標對培養規格的支撐度。3)課程內容對課程目標的支撐度。4)課程評價對課程目標檢驗的有效度
3、教學團隊。從課程團隊的教師數量、職稱結構、雙師比例、專業技能情況等角度進行評價。
4、課程資源建設。是否選用體現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理念的特色專業教材;是否配備符合教學設計的實訓指導書;是否有自編教程、更新的PPT、微課、在線開放課程等資源。
5、教法和教學手段。主要從信息化手段分析教學過程、信息化手段支撐實驗和考評角度進行質量控制。
(二)組織實施
根據課程診斷項目、診斷要素和診斷點對課程進行為期兩年的實時診改,主要實施內容有:
1、制定《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建設方案,編寫課程建設年度計劃。根據2018級人才培養方案編制《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標準》,并調整進度、明確分工。
2、修訂教學內容及教學資源
依據課程大綱、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特點和新技術調整課程內容。增加共享資源的設置和管理、5G應用場景應用、遠程桌面、異構網絡端口及服務等內容。減少了同軸電纜、網橋、集線器等過時技術的介紹。教學資料新增加了50多張PPT,修改了近百張,還錄制了20節微課,網絡參考資源方面新增了30多個項目。豐富的課程資源,使課程教學更具有吸引力、使學生更容易理解。
3、教法與教學團隊
教學團隊在教法上采用項目教學、案例教學,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法,使用診改大數據平臺、職教云等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學。教學團隊的規模適度,教學團隊結構(包括年齡、學歷等)合理,教師雙師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能滿足專業教學需要。課程負責人能準確把握教學改革方向,指導課程建設和改革。
4、教學考核與評價
通過學生評價、教師互評、督導評價、企業評價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效果評價。教師每兩周至少留一次作業,并及時批改,針對共性問題進行點評。課程負責人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研討,提出相應解決方案。通過實施三教改革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滿意度。
四、《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診改成效
1、通過推動教學方法改革,提升了學生滿意度
采用項目制、情景式、小組模式教學,鍛煉在職業化情境中進行溝通與合作的能力。使得課堂“有用、有趣、有效”,激發了學生興趣和潛力,提高了學生滿意度。
2、深化教學內容改革
本課程按照質控點預警指標,參照職業資格標準進行課程定位、調整課程內容、開發PPT、錄制視頻、編寫教程,將知識、技能與職業崗位緊密聯系起來,更符合職業崗位要求。整個過程融“教、學、練”于一體,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得學生能夠利用網絡基礎技術解決實際工作中相關問題的目標,并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3、通過完善考核機制,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
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通過全程考核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真實反映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水平,提升了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任占營.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7 (3) :41-46.
[2]陳克軍.全面建設“跨界”課程 推進高職課程“診改”[J].機械職業教育,2019(05):15-18.
基金項目:2018年度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院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JG2018-07);2019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9030401065)。
作者簡介:張偉龍(1981-),男,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