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善 王冠
摘要:能源不僅是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同時對保證國家的穩定安全有著積極的意義。本文從分布式能源發電技術、新能源電力結構占比、新能源產業國際合作等三個方面分析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前景與趨勢,并就此提出了加強政府相關政策支持力度、積極開拓國內外新能源市場、加強企業新能原自主創新能力等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措施,希望能夠通過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來緩解環境污染與能源匱乏的問題。
關鍵詞:新能源;環保;電能
1引言
近年來,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使得國家開始注重能源領域的發展,并將能源戰略作為了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處處都需要能源的支持,我國自改革開放到現在可以說實現了騰飛,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各種能源的大力開采與使用,而這種粗放式發展模式的后遺癥正在逐漸顯現中,環境與能源問題日益嚴峻[1]。在此背景下,我國近年來也開始積極探索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模式,如核能、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開始應用到各行各業之中。基于此,本文就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進行了分析。
2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前景與趨勢
2.1分布式能源發電技術發展迅速
當前對企業和普通居民們最為重要可以說是電能,電能關乎民生與企業運行,而如水能、風能等眾多新能源最后也是轉化為電能。但是,我國部分西部貧困地區至今還存在著用電難的問題,這些地區距離常規電網比較遠,如果通過延伸電網來解決用電問題,其投入成本就比較大,因此當前新能源產業中的分布式能源發電技術得到了用武之地[2]。通過架設小型風電來為用電需求量小的偏遠地區提供電能,降低了用電成本,同時擴大了用電范圍,因此其成為新能源產業發展趨勢無需稱奇。
2.2新能源電力結構占比逐漸增加
在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社會用電量為72255億千瓦時,而工業用電量為49362億千瓦時,占比達到了68.3%,工業對電力的需求可見一斑。截至2019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01066萬千瓦,同比增長5.8%。其中水電(35640萬千瓦)、核電(4874萬千瓦)、風電(21005萬千瓦)、太陽能發電(20468萬千瓦)等清潔能源裝機總容量已達81987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40.8%,同比增長1個百分點。新能源在電力發展中的結構占比正在逐漸增加,這不僅減少了發電對能源帶來的損耗,還降低了能源使用對環境帶來的污染,正好符合當前的可持續發展觀。
2.3新能源產業國際合作日益密切
環境污染與能源的匱乏是世界性的問題,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自然也需要國際合作,新能源產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而當前關于該產業的國際合作也日益密切[3]。近年來,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眾多關于新能源產業的合作,如2015年中核集團在投入128億美元所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核技術首次出口拉美;2018年中國對古巴的太陽能光伏援助項目;2019年中國與希臘合作的光熱發電項目等。這些合作使得新能源產業發展空間不斷擴大,產業效益不斷提升。
3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措施
3.1加強政府相關政策支持力度
新能源企業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研發,另一方面其研發成果對于節能減排等可持續發展觀的實踐有著積極的意義,這是政府部門應當給予支持的理由。政府部門的支持方式分為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政策這兩種,在稅收方面,國家應當對新能源企業采取適當的減免稅、投資退稅等間接稅收優惠政策;在財政補貼方面,可以設立新能源財政補貼專項資金,對于研發和使用新能源的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補貼。通過兩種政策齊頭并進,激發企業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信心。
3.2積極開拓國內外新能源市場
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需要市場的支持,只有將新能源產品投入市場并獲得可觀的回報,才能夠激發企業進一步研發新能源技術,因此應當積極開拓國內外新能源市場,為新能源產業發展不斷注入活力。在國內市場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抖音、B站、微博等自媒體網站實現快速的推廣,在國外市場則可以借助“一帶一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等國際經濟合作區域來進行開拓,使新能源產業在海外生根發芽。
3.3加強企業新能源自主創新能力
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除了政府的支持和市場的開拓外,還需要新能源企業能夠積極加強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首先,企業要積極尋求資金的投入,保證新能源技術研發不會為資金問題所困。其次,企業可以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設備與技術,一是借鑒國外先進技術來突破技術難關;二是采取與國內科研機構合作的方式來使新能源技術能真正應用于現實生活之中。第三,企業也要注重人才的作用,做好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工作。通過這些措施來促進新能源產業的進步與產業化發展進程。
4結論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環境問題與能源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范圍內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擱置能源逐漸緊缺的問題不談,如今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了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有效減少了能源使用對環境的污染,兼顧緩解了能源緊缺問題。新能源產業具有儲量大、再生性強和清潔環保等優秀特質,其發展前景可期。我國在新能源產業中的投入應當一如既往,這不僅是經濟健康發展的保障,也是中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又一契機。
參考文獻
[1]商同毅,胡新玲,靳迪,等.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和制度創新[J].文摘版:工程技術,2016(1):290.
[2]崔巖.欣旺達:加速新能源產業布局,迎接能源互聯新時代[J].電氣應用,2016,35(16):10-12.
[3]王超.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趨勢研究[J].環球市場, 2016(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