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
摘要:鄉村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最基本單位,對于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基礎作用。近年來,國家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注重發揮鄉賢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因此,如何培育新鄉賢和有效發揮其作用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通過對新鄉賢的前期人才培育、中期作用發揮、后期制度保障三方面進行闡述分析,為我國鄉村治理有效目標的實現和鄉村社會和諧發展中發揮新鄉賢的作用注入新動能。
關鍵詞:新鄉賢;鄉村治理;治理有效;鄉村振興
一、研究背景
推進農村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也是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推動鄉村治理重心下移,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下放到基層[1]。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中的獨特作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之義。因此,如何培育新鄉賢,如何更有效發揮新鄉賢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成為亟需探討的現實問題。
二、新鄉賢是鄉村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
新鄉賢指具備一定的社會資源和社會影響力,擁有寬廣的視野眼界,掌握新興知識技術,為鄉村經濟、社會、政治、生態、文化發展納言獻策、出錢出力、熱心參與鄉村事務治理為鄉村居民認可并尊崇的個人或群體。
新鄉賢不同于傳統鄉賢,包括三類人員,即品德、才干為鄉人推崇的本土精英,離鄉求學、從政、經商而心系故土的外出“反哺桑梓”精英和在當地農村投資創業的外來精英等組成。簡單來說即在場的鄉賢、不在場鄉賢和外來的鄉賢。新鄉賢既是村民與村干部之間的傳輸帶又是村民之間的調節器,基于其“生于斯,長于斯”的天然條件,引領鄉村經濟發展,協調鄉村和諧秩序,引導鄉村文化道德。與外部人才相比有更熟悉本村的鄉土人情和倫理道德秩序的得天獨厚優勢。[2]
三、新鄉賢作用發揮的現實困境
(一)人才資源匱乏,內生動力不足
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的大量人口、資源和財富都流到了城市,造成農村人力資源短缺且鄉村人口的流動性不斷提高[3]。部分始終活躍在當地的本土新鄉賢由于年齡偏大,在學習能力、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和看待事物的眼界格局上存在滯后性;外出鄉賢由于在外經商、從政、從文的緣故無法直接參與到鄉村治理中去;外來鄉賢在面對復雜的村落文化和傳統鄉村禮俗時缺乏深入了解,在發揮效用的過程中步履維艱,難以維系高效能。
(二)作用渠道狹窄,缺乏可持續性
鄉賢發揮其有效作用的渠道單一化,缺乏多樣化路徑。比如在外鄉賢由于其在家鄉外奮斗的特殊性無法直接參與到鄉村的治理中去,參與治理的途徑較少、信息獲取不充分,很難能以管理者、建設者的身份參與鄉村建設,但是他們的資金資源和技術資源本可以有效發揮作用。從鄉賢的角度來看,有些出于政治身份的顧慮,建設家鄉、反哺家鄉的積極性受到打擊,有些鄉村的治理主體對于鄉賢群體持審慎態度,心存戒心。
(三)外部監管乏力,缺乏政策保障
1.監督機制缺位
部分鄉賢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由于自身因素影響,出現了侵害集體利益的行為。相關監管體制的缺陷導致部分鄉賢會憑借其公共事務話語權和決定權謀取自身利益,出現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等現象。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外部監督強度降低,使得某些鄉賢出現不正當、不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增加。
2. 缺乏系統的保障制度支撐
一是生活保障方面。目前我國大部分鄉村地區缺乏完善的鄉村人才保障機制,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科學性的政策體系。二是規章制度方面。大部分地方的鄉賢治理僅僅是憑借傳統經驗和指導性意見進行,沒有系統完整的科學規范,由于缺乏可復制性、收效甚微,對其他地區的鄉賢治理亦缺乏指導借鑒作用。
四、有效發揮新鄉賢作用的可行性路徑對策
(一)培育重賢敬賢環境,創新外引內聯機制
第一,加強鄉賢文化宣傳與建設,用先進事跡激勵鄉民返鄉回報當地,促進村民對鄉賢的認可度,形成良好的軟環境。全方位、多渠道推動鄉賢的培養如大力宣揚鄉賢人物和實際,激勵鄉民。第二,政府要給予在返鄉建設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士相應的榮譽或表彰,逢年過節看望慰問新鄉賢及其親屬,讓他們都有強烈的成就感、自豪感。努力營造人人敬鄉賢、人人學鄉賢,人人爭當鄉賢,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4]。
(二)搭建治理平臺,豐富服務方式
從搭建治理平臺,整合多渠道資源著手。第一,根據各鄉村實際,支持有條件的鄉村成立諸如鄉賢志愿工作站、鄉賢理事會、鄉賢調解工作室等組織,妥善解決村內糾紛矛盾,豐富新鄉賢活動載體。第二,完善鄉賢信息庫系統建設,收集鄉賢相關資金、人力、決策信息,加強與鄉賢的聯絡走訪,為充分發揮不同鄉賢的優勢奠定基礎。第三,建立鄉賢納入村委、政府、黨委組織結構的機制,促進鄉賢群體與兩委一府的融合,協同治理促進鄉村的和諧持續發展。
(三)加強風險防范,建立長效機制
1.構建監督機制,實現制度規范
一方面,加強鄉賢的思想道德建設,強化其道德自覺,規范輔治行為。一方面,充分利用具有強制性的外部監督限制鄉賢的不當行為,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拓展基層政策、村兩委、村民對鄉賢的監督渠道,實行多元主體共同監督體系機制。在探索鄉賢治理時,要從政府層面出臺各項規章制度,給予這一群體參與治理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可以有效預防組織異化,確保其在制度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運行。
2.建立鄉賢制度,給予政策保障
完善新鄉賢建設的利益協調機制、獎懲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為其參與基層治理提供制度保障[5]。在政策保障方面,需注重對離退休鄉賢的經濟支持和政治保障,吸引他們回歸鄉村進行新農村建設。加大對新鄉賢事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政策資金方面給予幫助,激勵新鄉賢更加踴躍地投身于鄉村治理中去[6]。
五、結語
新鄉賢在思想上具備現代觀念和開闊視野,在物質上擁有豐富的經濟和社會資源,能為鄉村治理有效和實現鄉村振興注入強大活力。通過培育吸引新鄉賢群體,拓寬作用渠道豐富形式,建立人才政策保障機制,為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貢獻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 .(2018-02-05)[2018-06-05].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zyyhwj/.
[2]楊雪琴.鄉村治理視域下新鄉賢培育路徑探析[J].紅河學院學報,2019,17(06):50-53.
[3]傅強.淺議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的人才振興[J].農家參謀,2019(22):19.
[4]馬瑞.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新鄉賢參與路徑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8(21):119-122.
[5]吳莉婭.新鄉賢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06):86-90
[6]錢揚明.發揮新鄉賢作用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21):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