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玥瑩
摘要:當前世界環境問題嚴峻,人們正積極探索保護環境的措施,并在不同的領域進行實踐。在體育方面,國際奧組委作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組織之一,在《奧林匹克憲章》的多次修訂中,表達出了對于環境問題的重視,并將環境條件作為選擇奧運會舉辦城市的標準之一。本文將聚焦21世紀以來舉辦過的5屆夏季奧運會中的環保措施。因這五屆奧運會分別在歐洲、大洋洲、亞洲和南美洲舉行,所以其體現了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環保經驗和智慧,其中很多都可以運用于日常生活中。
關鍵詞:奧運會;環境保護;國際奧組委
一、奧林匹克運動會與環境保護
(一) 日益嚴峻的環境形勢
從肉眼可見的霧霾,到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從珍稀動物滅絕,到海洋垃圾堆積,我們必須認識到,世界正在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當前,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是: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并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二)奧林匹克運動會與環境問題
在2016年第31屆夏季奧運會閉幕之后,奧運周期開始進入東京時間。除了場館建設、項目設置和吉祥物等話題之外,在獎牌制作上,東京奧組委已經先聲奪人。據《日本時報》的消息,東京奧組委將從廢舊智能手機和電子產品中回收金屬材料來制造金牌,目前制定的目標是回收兩噸的金、銀以及銅金屬。從2018年4月開始,各地的辦公樓和電信商店里都能看到專用的回收箱來回收金屬原材料。
國際奧組委作為最有影響力的世界組織之一,負有推進環境保護的重大責任,而奧運賽事本身,既是環境問題的產生者也是受害者。奧運會作為世界規模最大的體育賽事,吸引著整個世界的目光。每當奧運會舉行之時,來自不同地區的國家官員、裁判員和運動員以及游客來到舉辦城市,在帶來了大量的旅游收入的同時,也造成了棘手的環境問題。密度過大的流動人口勢必產生大量的廢棄物,而為了滿足需要,也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對于當地環境承載力來說是不小的考驗。除了人口短時間內猛增的問題,作為舉辦奧運會的核心問題之一的體育場館也是產生環境問題的源頭。大多數城市在第一次舉辦奧運會時,為了使比賽順利進行和城市形象的整體性,往往會興建許多的體育場館,而隨之產生的問題是,土地資源的占用、綠色能源的消耗,城市生態受到破壞;而在奧運會結束之后,很多場館就陷入了閑置的狀態,不僅浪費資源,每年還要花費大量的維護費用,城市生態受到的破壞也難以在短時間之內得到恢復。奧運會舉辦城市的確定到舉行,中間需要七年的時間,這七年為了籌辦而產生的資源消耗,只有半個月賽程的奧運會未免讓人覺得得不償失。而關于環境問題,奧運會也受到過當地居民的質疑,例如在里約奧運會之前,一些巴西環保主義者向奧委會抗議示威,表達了對奧運會破壞環境的不滿。
與此同時,奧運會本身也深受環境問題的困擾,其中最明顯的是空氣污染和水污染。在比賽過程中,人體必須不斷地從外界環境得到氧氣以維持整個運動過程中,因此,空氣質量直接影響著人體的健康和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如果因為空氣質量問題而使得運動員的成績受到影響,那么奧運會的“競技”初衷也會大打折扣;而奧運會的一些水上項目(除在室內場館舉行),例如帆船這類項目,運動員會與自然界的河湖水直接接觸,若是水體受到污染,不僅會影響器材的使用,也會威脅運動員的健康。
(三)奧林匹克運動會與環境保護
1.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平臺與示范作用
國際奧委會作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官方組織,肩負有使奧運會更好的服務于世界的使命。人類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自然也是奧組委需要關注的問題。在申辦國爭取舉辦權時,奧組委要求爭辦奧運會的所有城市必須提交一項環保計劃,可見,環境因素已經成為奧組委選擇舉辦城市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不僅是為了“迎合”奧組委對于環保的要求,也為了自身城市和國家的發展,申辦城市要提出切實可行的環保政策,并使之得到實施。這也促使著舉辦奧運會的國家將會投入更多的資源去關注環保問題,而在長達七年的籌備過程中,本國人民將會通過“為奧運而生”的環保方案,形成環保共識,推進本地區的環保事業;而通過國際媒體的報道和宣傳,這些環保理念將會在世界范圍內為人所知,如果能被合理借鑒和運用,那么為一場奧運會而設定的環境保護計劃,將不再只是這個城市所獨有的,而是輻射到整個國家甚至世界其他地區。此外,當確定申辦城市時,國際奧委會將與該城市簽訂合約。這就保證了環保方案一經出臺,就要嚴格的執行下去,不受其他條件和環境的干擾。
2.國際奧委會與環境保護政策
國際奧組委在1974年就提出了環保方面的要求。1991年,經過修改的《奧林匹克憲章》第一章第二則<國際奧委會的作用>第十條寫明:努力使奧林匹克運動會在確保環境問題受到認真關心的條件下舉行。1994年,在巴黎舉行了奧林匹克代表大會(亦稱為奧林匹克一百周年代表大會),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會議上,環境保護不僅成為了此次大會的主題,而且與體育運動及文化并列為奧林匹克主義的三大支柱。在這一年,聯合國和奧委會聯合簽署了體育和環境聯合宣言。1995年,國際奧委會成立了“體育與環境專門委員會”,推動現代奧運會與環保運動相結合。同年,申辦2002年冬季奧運會的城市成為了第一批被要求評估環境計劃的候選城市。1996年在亞特蘭大召開的國際奧委會全會上,再一次對《奧林匹克憲章》進行了修訂,在第一章第二則第十三條中指出:國際奧委會確保奧運會是在善待環境的情況下舉辦,并且鼓勵整個奧林匹克運動以一種負責的態度關注環境;國際奧委會將努力在各項賽事和活動中體現出這種關注,并且教育與奧林匹克相關的每個人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此次會議上,成立了國際奧委會環保委員會。1999年,在巴西召開了第三屆世界體育與環境大會,國際奧委會通過了《奧林匹克21世紀議程》。《議程》提出,要利用體育運動的廣泛性促進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提倡節儉生活,號召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少年行動起來參與環境保護。要求所有奧運會必須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舉辦。
二、奧運會與環保相結合的典范梳理(第27-31屆夏季奧運會)
(一)2000年悉尼奧運會
在悉尼競選舉辦權時,競選方案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綠色奧運。這次奧運會在環保方面的建設,最大的特點是在于對建設材料的循環利用。這里的循環利用有兩層意思,一是利用舊的工業設施的材料,經過加工成為新的材料用到新場館的建設當中;二是在新場館建設中,將產生的廢物進行分類進行再利用。例如,射箭中心的90%的木材就來自于舊有的工業設施。此外還創造了三項“綠色”的世界第一:修建了當時世界最大的奧林匹克公園;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太陽能室內運動場和世界上第一個環保奧運村。而這些奧運設施之后的命運也切合了此次奧運會的環保精神:奧林匹克公園在奧運會結束之后,開始用作其他活動的舉辦場地,現在每年約有1800項活動在悉尼奧林匹克公園舉行,如悉尼復活節嘉年華、國家橄欖球聯盟等。當地政府部門還計劃改造奧林匹克公園,建成可容納1.3萬人的生活區。而奧運村所有的永久性建筑都是依靠太陽能作為能源,大大降低了奧運村的使用和維護成本。悉尼奧運會也憑借著這些措施,將“綠色環保”的新奧林匹克精神傳遍世界。
(二)2004年雅典奧運會
雅典奧運將奧運會對于環境保護的態度繼續發揚。從場館建設開始,雅典奧組委根據國際環境和歐盟標準,對奧運場館及相關設施從招標到建成,都實行環保監督。在工程籌備階段及奧運期間,為了減少因大量人流聚集可能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奧組委在場地改造工程項目的實施中,加強了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同時十分重視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提倡使用廢水循環,確保整個雅典水質始終達到飲用水標準;用回收的廢紙制作證書,授予為奧運會和殘奧會環保計劃做出特殊貢獻的個人和團體。數據顯示,僅雅典奧組委就回收了108噸廢舊的紙制品,減少砍伐約1900棵樹,減少用于紙張制作的水300余萬噸,節約能源消耗45萬千瓦,節約用于填埋廢棄物的場地約28000立方米。清潔能源在雅典奧運會期間就開始被使用:公交系統開始采用電車,推出了清潔能源新車型,與此同時修建地鐵輕軌,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利用太陽能和風力為奧運村提供能源等。而除了上述措施以外,雅典奧組委的另一項創舉是:普及和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奧組委將增強環保意識、提高環境質量和規范環保行為作為此次雅典奧運會環境保護的三大戰略目標,政府分發了大量環境保護的資料,利用媒體向公眾宣傳環保知識,并針對不同閱讀對象出版了環境手冊。還聯合了希臘教育部、文化部和環境研究中心,為中小學教師出版了環境意識普及教材,將環保問題融入學校教育之中。
(三)2008年北京奧運會
北京曾與悉尼競爭舉辦2000年奧運會,終以2票之差落選。分析競爭失敗的原因,悉尼所打出的“綠色奧運”旗幟,是它獲得舉辦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當時的北京,自身就飽受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困擾。在經歷過失敗之后,第二次申辦奧運的過程中,北京計劃了一個全面綜合的環境方案。與此同時北京市還制定了特別計劃,如遷移污染性工業部門,改造城市破舊區域,改善其廢物管理和空氣與飲用水質量。并撥出122億美元的款項,專門用于20個主要改善的項目,包含了能源、交通、空氣質量、水資源、廢棄物等方面。為了實現“綠色奧運”,在2002年,北京制定了《北京奧運行動規劃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計劃》,在大氣環境、水環境、生態保護與建設、工業污染等方面設定了量化的目標。
出臺相關政策方案之后,北京奧運會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成功舉辦了一場“綠色”奧運會。在200萬平方米的奧運工程中,有約27%的面積是用了可再生能源這類綠色能源,節約的能源相當于每年減少20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整個奧運村的設計中,利用了太陽能光電、地熱、光熱、風能、綠色照明、樓宇自控等20余項先進技術,大大降低了耗能。北京市共規劃修建了31個競賽場館,其中新場館12個、重建和擴建場館11個、臨時場館8個,而臨時場館在奧運會結束之后將會拆除。在城管建設上,北京奧運的場館分布主要是一個中心區域和三個分散區域,除了中心場館外,還有大學園區、西部社區和北部風景旅游區三個競賽場地。奧運會的場館總體集中在北城,靠近奧運村,這樣方便運動員和記者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到達場館;在城東南的北京工業大學修建了羽毛球和藝術體操場館,而原本將要建設在中心區域的乒乓球館等也都移到了北京大學等幾所高校內。同時,在體育場較少的城西,新建了五棵松體育館、北京射擊中心等場館。這樣的場館位置設計,主要是考慮了奧運會之后的北京整體城市規劃和場館再利用。在奧運結束之后,很多體育館面向周邊居民開放。唯一建在城郊的奧林匹克水上公園,在奧運會結束之后被打造成為北京遠郊地區最大型的水上游樂中心,面向所有人開放。北京在其他環境保護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嘗試,例如通過替代煤炭、簡化商品包裝、控制一次性物品使用等措施,實現從源頭削減垃圾,并加強了回收利用;在加強污水再生資源化,以補充市政用水、生產用水和環境用水。
(四)2012年倫敦奧運會
在倫敦獲得了第30屆夏季奧運會舉辦權之后,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舉辦三次奧運會的城市。面對又一屆奧運會的來臨,倫敦市政府并沒有開始建設新的體育場館,一是由于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奧運會的預算高達90億英鎊,是最初計劃的三倍,倫敦市政府不得不將原計劃作出一些改變;二是因為,倫敦有不少現成的體育場館。倫敦奧運會在場館建材上力求環保,回收利用拆遷建筑的廢料高達90%,使用回收材料達到20%。而奧運場館也被規劃在了相對落后的倫敦東區,旨在利用奧運會的舉辦帶動該城區的發展,事實證明,在奧運會結束之后,這個城區的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在場館規劃上,新建了14個場館,其中有8個臨時場館,6個永久性體育館,臨時場館都做短期之用。而永久性場館的設計,在賽后可以對其進行“瘦身”,具體就是指給這些場館修建可拆卸的看臺,在奧運會結束之后,用于其他活動和賽事。例如此次奧運會的主場館“倫敦碗”就設計了可拆卸看臺,整個主會場可以容納約8萬名觀眾,但是位于場館上方的5.5萬個座位是可拆卸的,奧運會結束之后只有底部的2.5萬個座位得到保留,被拆卸的設施可以再次利用,這樣就降低了場館的維護成本,也使場館功能更靈活。在交通方面,此次奧運會大量使用低碳排放量的交通工具,為此,倫敦市事實施了“電源倫敦計劃”,即通過建設高效便捷、遍布倫敦的充電網絡,鼓勵使用插電式電動車。而奧組委積極尋求與企業的合作,使各個環節都盡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寶馬公司作為倫敦奧運會的贊助商,捐贈了4000輛奧運用車,其中包括新開發的環保車型。
(五)2016年里約奧運會
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是奧林匹克的旗幟第一次來到南美洲。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被譽為“地球之肺”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就位于此,而其現在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在里約奧運會之前,各界對于大面積的水污染和一系列問題都表示擔憂,雖然到奧運會結束之后,一些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但是里約奧運會卻大大超出了各界的預期。在奧運會的開幕式現場,主辦方就宣布,每一位參加里約奧運會的運動員,將會種下1顆巴西當地的樹木,這些種子將被移種至德奧多羅地區的公園,未來將長成真正的森林,這也是巴西要恢復森林的舉措之一。在能源使用方面,通過采取使用乙醇燃料的車輛、采用生物柴油為發電機提供動能等措施,抵消了70%的碳排放量。里約奧運會的獎牌被不少媒體譽為歷屆奧運會最環保的獎牌,因為金牌中的黃金在提煉過程中完全沒有使用水銀,白銀則是從回收舊鏡面和廢棄X光片中提取而來的;獎牌掛帶中的塑料成分有一半來自回收塑料瓶。人們使用的餐具來自中國的一家科技公司,利用秸稈、竹粉、植物淀粉等可再生的原料制造出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制品,減少了白色垃圾對于環境的污染。
三、奧運會中的環保措施帶給我們的啟示
日趨嚴峻的環境形勢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難題,對于環境的治理,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組織,每一個人都負有責任。前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曾經說過:“體育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這種改變不僅在于向世界傳遞“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宣傳運動本身的魅力;更在于,奧林匹克這樣的平臺,對世界發展也負有重要義務,有通過體育運動使世界變得更好的重要責任。
通過五屆奧運會,很多環保措施是值得我們借鑒與推廣的:
(一)場館建設與城市規劃
在新世紀以來的五屆夏奧會中,場館建設成為環境保護的首要考慮的問題。
在新場館的建設上,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場館資源,對可以使用的舊場館進行改造。而在新場館的選址上,除了考慮奧運會期間的交通問題,還要符合未來的城市整體規劃,使奧運場館在奧運會結束之后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也應當充分考慮場館在奧運會結束之后重復使用的問題,一般來說奧運會主場館在奧運結束之后仍然會作為體育場館,承辦大型的體育賽事或其他活動,但是一些副館或是小的場館,可以考慮改建或是面對周邊居民開放,做到物盡其用。在場館建設的選材上,回收廢舊工業建筑材料成為新的場館設施建設的一大趨勢,這不僅可以用于體育場館,也可以用于一些市政建設,只要是在保證建筑安全的情況下,此舉可以大大節約建筑能耗,變廢為寶。
(二)清潔能源與可循環材料的運用
目前人類可以使用的清潔能源種類豐富,如風能、太陽能、水能等。清潔能源可以運用到發電、供暖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雖然在前期建設與研發的過程中要消耗比傳統能源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說,這樣做不僅促進了環境保護,也節省了后期治理的花費,是一筆很合算的“買賣”。而可循環材料不僅在建筑領域逐漸被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日用品也開始與可循環掛鉤,例如廢紙、舊衣服、玻璃等物品,在分類之后可以再次循環利用。減少對現有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舉措。
(三)綠色出行與清潔交通
汽車排出的尾氣是造成空氣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源頭上減少尾氣廢氣的產生,提倡綠色出行,才能有效長時段的治理空氣污染。如今,綠色出行這一理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例如使用共享單車以及使用電力車出行,人們使用公共交通代替私家車出行的比例正在上升。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們把目光聚焦到了汽車能源身上,國內外許多知名的汽車公司已經研發了新型能源汽車,用清潔能源代替傳統燃料。減少汽車尾氣中的有害氣體的排放不僅是治理空氣污染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護臭氧層的重要措施。
(四)環保宣傳與教育
環境保護問題不是某屆政府或是某些部門的責任,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行動。除了要有相應的措施出臺,還要動員社會每一個公民自愿自覺投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動中,擔負起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責任。這需要在學校、社區、社會教育中,培養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普及環境保護知識,讓人們養成保護環境的習慣。
(五)環保措施實施與法律保護
再好的環保措施,如果不能保證執行,那只能是紙上談兵。正如國際奧委會和舉辦城市簽訂環保合同一樣,日常的環保措施也應當受到條約的保護,否則在執行力度和深度上都會大打折扣。小到區域開發的環保承諾,大到國家層面的環境保護法律,都是保證環境保護工作順利進行的有力手段,有了條約法律的支撐,環保部門才能更好的執行環保任務。
奧林匹克運動對于環境保護問題的關心不是“不務正業”,而是通過自身的權力和影響,使更多的人關注環境保護問題。可以看見,在國際奧委會的倡導和監督下,每一屆奧運會都朝著更為綠色和可持續性的方向在發展,而在這些奧運會中,對于環境保護所做的嘗試與努力,很多都在會后被運用到更多的環保領域,也受到了世界的關注,對推動世界環保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將環境保護融合到世界發展的方方面面,是國際組織的應有之義。環境保護任重而道遠,可喜的是,人們已經意識到環境被破壞的嚴重后果,也正在為此做出積極努力和改變。
參考文獻
[1] 王濟昌主編.現代科學技術名詞編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第十章:可持續發展
[2] 魏彪.論奧運會與環保的關系[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3] 徐巖、彭小澍.論綠色體育與綠色奧運[J].體育與科學.2003年第24卷第6期
[4] 謝瓊桓、馮寶忠.體育運動與環境保護[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20卷第5期
[5] 吳燕波.國際奧委會環保政策對申奧城市評估的影響──兼談北京申辦奧運會的環保工作[J].體育與科學,2001年01期
[6] 劉煜、龔正偉、劉周敏.現代奧運會環境問題的回溯與展望[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19卷第1期
[7] 國際奧委會.《奧林匹克憲章》1991修訂版,1997修訂版
[8] 國際奧委會.《奧林匹克21世紀議程》
[9] 翁錫全.第27-29屆奧運會候選城市環保條件的比較與分析[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議論文集.2004
[10] 任強.雅典奧運的環保措施[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05年12期
[11] 鄭振國.大型體育賽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北京奧運會的科學實踐[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論文.2009
[12] 楊愛群.我區成功借鑒北京奧運會環保經驗[N].內蒙古日報(漢).2010年3月21日第002版
[13] 王龍飛.節儉與環保:倫敦奧運會場館建設的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3年10期
[14] 胡軍.倫敦奧運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J].體育文化導刊,2012年2月第2期
[15] 里約奧運會向世界發出環保號召五大環保亮點成功逆襲.回收商網,2016年8月12日
[16] 馮雅男、孫葆麗.冬季奧運會可持續發展研究及對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啟示[J].北京 體育大學管理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奧林匹克研究中心,201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