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禮物的流動》一書是關于中國北方一個村莊中的禮物交換體系和人際關系模式的民族志報告。受其啟發,概述塔哇村的禮物饋贈以及它的功能價值。
關鍵詞:塔哇;禮;饋與贈;社會意義
拉卜楞地區,拉卜楞原名“扎西奇”,意為“吉祥右旋之泉”,以地有泉呈右旋狀而得名。扎西奇地方,原為甘加部落“冬窩子”,清初為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前首旗所據,并在其地興建了恢宏的親王府。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青海蒙古族和碩特固始汗四世孫和碩前首旗河南親王察罕丹津,為維護他們在安多地區的統治,迎來嘉木樣一世,修建了拉卜楞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扎西奇寺建“拉章”即嘉木樣府邸。久之,這個寺院的名稱逐漸的成為拉卜楞整個地區的名稱并沿用至今。拉卜楞“塔哇”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拉卜楞鎮,拉卜楞“塔哇”,其意即是“寺院周圍的村莊”。因為它就是圍繞寺院而建立的村莊,所以,拉卜楞寺對它周邊地區不管是在經濟還是在政治、文化上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一、《禮物的流動》的背景介紹及內容簡介
《禮物的流動》一書是社會學家閻云翔將近用八年的時間根據博士論文改寫的關于下岬村中的禮物交換體系和人際關系模式的民族志。作者認為系統的研究中國農村中的禮物交換是很有必要的。禮物存在于所有的社會當中,而在中國社會中尤其重要,因為中國的社會關系是由流動的、個體中心的社會網絡,所以禮物的饋贈在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現代社會中,禮物的交換變得越來越工具性和功利化了,因而禮物的交換對我國理解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有著很大的幫助。還有中西方學者對禮物的研究有著很多爭論,許多西方學者對中國的禮物饋贈趨向于功利性與私人網絡的一面,而忽略了社會互動的文化意義。因此,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兩次回到作者曾經生活過七年的下岬村進行實地調查。對與禮物的交換有關的習俗進行了經驗性考察,并以此來檢驗已有的理論與概念。
本文是通過九個章節來論述中國北方的一個農村(下岬村)的禮物交換過程和網絡培育。第二章對作者實際的田野點的社會變遷與歷史文化的概述。第三章描述了本社區的禮物交換體系,對禮物進行了獨特的分類。第四五章作者探討了禮物的饋贈和人際網絡建設之間的連鎖關系。在第六七八章中分析了禮物經濟與關系網絡、鄉村社會中關系結構、互惠原則與人情倫理、禮物交換關系中的權力與聲望、婚姻交換與社會轉型、社會主義、關系、人情與禮物等方面的問題。
二、塔哇村的禮物饋贈
費孝通先生曾將中國社會描述為是以“己”為中心的,“已”在每種情景中總是最為重要的考慮。中國自古自以來都是以“禮”為中心的國家,不管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地方與地方之間,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都存在于一個理念之下,那就是“禮尚往來”,禮物的交換饋贈存在與所有社會,中國人對禮往來的重要性具有極強的意識。作者把禮物分為儀式性和非儀式性。儀式性的場合諸如:生育慶典、婚禮、蓋房、喪禮。非儀式性的:拜年、親戚間的互訪等等。那么在塔哇村這樣一個小小的社交網絡何嘗不是在表達性的禮物饋贈活動與工具性的禮物饋贈長期共存的理念下互相交往呢。下面我就介紹塔哇村的禮物交換活動的情況:
(一)儀式性場合的表達性禮物饋贈
在塔哇村主要介紹四種儀式性的禮物交換場合,它們都包含了禮單的書寫和主家的招待的一次大型宴席。它主要是按人生禮儀的順序開始的,村里的每家每戶都很重視這些儀式活動。
1.誕生禮
按照“塔哇”的風俗,婦女在懷孕期間有許多禁忌:不直接與遠道而來的客人見面,不吃他們帶來的食物,忌諱參加各種眾人集聚之活動。嬰兒出生后,一個月之內不許別人進入。此后,早已知道的親戚好友們前來探望并祝福,所帶來的禮物一般是“倉拉”,還有嬰兒的衣服和毛毯、奶瓶等嬰兒所需要的物品。不過現在慢慢的大家都以禮金代替所要送的禮物。在孩子剛滿月時,主家會在外面或者在家辦酒席,邀請所有送禮的客人。
2.成人禮
成人禮就是指男女青年到了成熟的年齡,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是自誕生禮儀后進入人生的一個過渡階段,一個重要的轉折的時期。拉卜楞寺周邊地區“塔哇”的姑娘們會在17歲時舉行成人禮儀,是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三舉行,正月初三的早晨天剛亮時,就帶著一位未上頭的小姑娘作為助手便出門拜訪親戚。初訪的第一家必須是要事先商量好的,得是一家全家都健全的、條件也比較好的親戚家。去這位親戚家時,上頭的姑娘不能空著手去,要帶著一個用哈達圍起來的“倉拉”,而這一家也要一大早的要做好迎接姑娘的準備,要準備各種當地的特色美食如酥油奶茶、蕨蔴米飯、手抓羊肉等。臨走前會給姑娘送各種禮品,如錢幣、綢緞、藏袍料子等,從第一家出來之后,就在一天之內依次順序拜訪完所有的親朋好友。村里的親朋好友們也會在自家門口或者村里的街邊拿著要送的禮品等著這位姑娘的到來,并給予祝福給這位姑娘。未上頭的助手會用一個小本子記錄村里人所贈送的禮物,方便以后回禮。
3.婚禮
“塔哇”藏族群眾有嫁女和招婿兩種婚姻方式,不論哪種婚姻方式,都會認為是在儀式中最主要的,村里的人都會很重視這個儀式,送給主人的禮金,不論是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是最突出的。禮物的價值或者金額反映了送收雙方的親密程度。在辦婚禮宴席的現場會有兩個專門收禮金的人,他們兩個分別代表男方和女方的收禮代表,還會準備兩個較薄的單子上記錄所有送禮人的名字。在彩禮嫁妝方面,對方家長允親后,就與媒人商定彩禮。在這當中,對方家長盡可能提出高額彩禮或者要求男方預做貴重的服裝首飾。嫁妝,由女方按所收彩禮的多少以及自家的經濟條件來準備。所有的親戚朋友都會依照彼此之間的關系,還有自己的實際的情況給主家送禮金。
4.壽辰儀式
村里老人年過八旬時才會為其舉辦“加頓”,即八十大壽。參與儀式者全體為老人祝壽獻哈達、過壽老人為祝壽者一一贈送提前用上面附有吉祥八寶圖案的瓷碗里面裝好白糖、紅棗,還有一斤大茶,以及參與者共享宴席等環節。主家對其經濟的投入與誕生禮儀式相差無幾。在該村壽辰儀式中的禮物饋贈通常有哈達、磚茶、禮金等。儀式結束以后,大多數老人會將儀式中所得的禮物分給已分家的兒女們。兒女們會將其中的哈達和磚茶等物在別的儀式性場合中贈與他人。這在一定范圍之內發生著與“庫拉圈”相似的禮物的循環流動。
5.喪禮
喪葬儀式是個體在世界上最后的儀式,是個人人生禮儀的終端。在藏文化中喪葬有塔葬、天葬、火葬、水葬、土葬等形式。在塔哇村,以前大多主要施行的是天葬。天葬作為藏區主流的喪葬形式,但是現在慢慢的演變火葬。上塔哇村喪葬儀式的整個過程可分占卦、頗瓦、捆尸、送葬。該過程與藏區舉行天葬儀式的其他地方大體相同。死者去世后,一般在第二天亡死者家屬會接受人們的吊唁。此時無論是死者生前關系好的人或者不好的人都會前來吊唁,來吊唁的人們隨之會帶來酥油、饃饃、唁錢等物,以表安慰且助葬禮。自為死者舉行喪葬儀式起,葬禮過程的一切事務都由該家庭在村落中的村民們一手負責,死者家屬只可提意見和提供葬禮在整個儀式期間,死者家屬會向村內外舉行布施儀式。主要以提供一日三餐為主。當人們完成送葬回到死者家中,會給每個人贈與一兩捏好的酥油和兩個餅子,這在為表謝意的同時是對死者的積德。在喪葬儀式中可觀察到,喪葬儀式中參與的社會關系范圍比上述任何儀式中參與的范圍要大。村落邊界內外和死者有關的社會關系網絡中的人都會去吊唁,村落中家庭至少也要派一人去吊唁。與死者同村民必須要參與儀式。如若沒有正當的理由而隨意缺席,極大多數情況下會導致社會關系的斷裂。
(二)非儀式性禮物饋贈的活動:
在大事場合中的儀式化送禮,以主人設宴、對客人的正式邀請及禮賬記錄為特征,所有這些特征在非儀式化送禮當中都不存在的,非儀式性的禮物饋贈屬于日常生活常規的禮物交換活動,對于社會關系的維持而言,是屬于小情方面的。
1.蓋房
蓋房儀式中的禮物流動主要是村民之間勞動力的互惠形式,雖然現在很多村里的人之間住進樓房里,但是這對村民之間也有一定的影響。蓋房儀式主要是以立柱和放主梁、房頂蓋土為主。它主要是以親戚之間或好友之間非儀式性的禮物交換活動,主要是協助在建造房屋的過程。在房屋完全建成后,主家會選擇良辰吉日為房屋的建成舉行慶祝儀式。全村村民會以禮金、磚茶、饃饃、生活用品等做禮物前來參加儀式。除此之外,該儀式沒有什么顯著特色,主要以食物的分享為主。在此可從中得知房屋建造方式的轉變對村民之間的進行勞動力的互惠與交流有著一定的影響。
2.探望病人
探望病人也是一種只有關系密切的親戚和朋友之間的禮物饋贈,如果他們之間不去探病的話,可能會影響甚至破環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所以,村里人會重視這種禮物的饋贈,給病人送的禮品是有利于病人康復的補品或者饃饃等。
三、禮物饋贈的功能價值
所謂禮尚往來,拉卜楞“塔哇”從古至今都一直遵循著這個規則,閻云翔認為:“禮物的饋贈是一種創造維持并強化各種社會關系的文化機制。”
村民們在禮物饋贈的場合中不斷地通過禮物交換來增加與他人的聯系和來往,以此來建立良好的個人關系。這一點在這些儀式中都能體現出來。如果村里的有戶村民為其舉行這些儀式,村里的親朋好友都會饋贈禮物和祝福,這位村民就要找相同的機會回贈禮物。村民們會通過交換禮物,以增加感情,鞏固關系。中國文化有直接或者間接的受到人情的制約,禮物作為中國人際交往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甘肅省夏河縣志編纂委員會.《夏河縣志》[M].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
[2]貢保草.《拉卜楞“塔哇”的社會文化變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閻云翔著.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 雷俊霞.中國特色的禮物饋贈文化[J].科學時代.2014[6].
[5] 張林.從《禮物的流動》論彩禮的法律性質與功能價值[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
作者簡介:卓瑪(1997-),女,藏,甘肅甘南,研究生在讀,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