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元晟 徐家偉
黃維,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亞太地區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中國有機電子學科和柔性電子學科的奠基人與開拓者。以主要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等世界頂尖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760余篇,H因子131,是材料科學與化學領域全球高被引學者。曾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三次獲得高??蒲袃炐愠晒劊萍迹┳匀豢茖W獎一等獎,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成果入圍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手機、電視的顯示器就像報紙一樣,需要時將其展開,用完后將其卷曲甚至折疊;薄膜太陽能電池板集成在衣服上,為隨身攜帶的小電器供能;內含芯片的電子“創可貼”貼在皮膚表面,將生理指標無線上傳至手機應用或云端,實施健康監測……這些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不久將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這些技術的實現,歸功于一個正在引領信息科技變革發展的顛覆式創新力量——柔性電子學。
柔性電子學作為一類高度交叉融合的顛覆性科技形式,在表觀機械柔性方面超越了經典電子系統,極大地擴展了電子器件的適用范圍,為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提供全新的機遇。柔性電子學的發展將促進化學、材料、物理、量子力學、半導體物理等基礎學科的高度交叉融合,催生柔性材料電子結構、凝聚態結構、柔性半導體中載流子輸運過程等基礎科學發現,進而優化器件的工藝界面,實現動態運行中器件與系統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在未來,深入開展柔性電子領域的研究是驅動我國創新發展的新引擎,將引領我國信息科技的顛覆式創新和電子信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是我國在電子信息領域“彎道超車”“換道超車”與“開道超車”的重要戰略機遇。
提及柔性電子學,就不得不提中國有機電子學科與柔性電子學科的奠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維和他的科研團隊。
黃維團隊發軔于北京大學、形成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發展于復旦大學、壯大于南京郵電大學、成熟于南京工業大學、拓展于西北工業大學,是國際上最早進行有機(光)電子和柔性(光)電子研究的創新、創業團隊之一,也是國際上為數不多的自始至終堅守在有機(光)電子和柔性(光)電子研究領域的研究團隊之一。
20世紀90年代,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那樣一個國際風云變幻的關鍵時期,黃維在出國后的第一時間,就主動把黨組織關系與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對接。作為北大人,驅動他的是流淌在身體里的“五四”愛國精神與“常為新”的北大基因。
20世紀90年代初,當黃維在新加坡開展“有機光電子”這一國際前沿領域的科學研究時,有機電子這一新興學科處于科技前沿,剛剛開始孕育,潛力巨大。由于學科發展起步伊始,基礎理論尚未形成,整個領域尚處于瞎子摸象階段,材料和器件的理性設計無從談起,材料種類極為匱乏、器件光電性能很差,都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黃維經過一些調研和考量后,果斷決定投身其中,放棄相對熟悉、略有積累的納米材料領域,逐漸組建了一支富有活力的創新團隊。沒想到這一轉身,竟是30年。
21世紀初,黃維毅然決定回國?;貒?,就意味著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和成熟的科研平臺,放棄在新加坡積淀已久的學術發展,白手起家、從頭做起。但黃維認為,只有把個人理想、追求與國家發展、民族富強緊密結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價值,將所積累的科研成果、管理經驗奉獻給祖國的科學事業,為國家科教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也成為整個團隊的“中國夢”——“科教強國”之夢。回國后,黃維先后在復旦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建立相關研究基地,并建設了柔性電子這一新興學科。
2017年4月建立的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更是成為吸引海外人才的學科高地,已成功啟動建設多個省部級以上研發基地,匯聚了海內外高層次人才120余位,包括國字號人才13人,省部級人才9人,形成了新時代西部地區招才引智的熱點,成為令全球同行矚目的柔性電子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重鎮。
2020年4月,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學”被國務院增列為博士學位授權交叉學科,成為全國首個獲批的柔性電子學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如今,團隊科研人員100%擁有海外教育經歷,團隊成員的赤子之心四溢,都致力于在柔性電子這一孕育巨大商機的科技前沿領域開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產業孵化等工作。
黃維團隊始終秉持科學家精神,并創建了SCIENCE的獨特文化和學術道路,即S(Skepticism,科學質疑)、C(Curiosity,好奇驅動)、I(Industriousness,天道酬勤)、E(Enthusiasm,奉獻熱忱)、N(Novelty,追求創新)、C(Confidence,創新自信)和E(Ethics,守望良知)之路。
近年來,團隊在探尋科學原始創新的“無人區”中,不斷取得顛覆性科研成果,先后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300余項,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和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1000余篇,獲授權美國、新加坡和中國專利300余項,獲公開國內外發明專利60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8部,堪稱科研界的“寶藏團隊”。
面對基礎科學研究周期長、風險大的規律,面對原始創新之路荊棘叢生、“九死一生”的常態,作為科學家、中共黨員,黃維無論身處哪所高校,都從零開始、白手起家,打造平臺、組建團隊,致力于在中國建設一個能夠代表我國最高水平、能夠在高新技術前沿領域、參與實質性全球競爭的高水平研究機構。在所在高校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團隊一路披荊斬棘、攻克科技難關,在全球有機電子、柔性電子領域奪得一席之地、占據了競爭制高點。
見微知著的眼光是團隊成員積極拓展、探索發現的金鑰匙。回顧全球科學發展史,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偶遇”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貢獻巨大。譬如獲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成果——導電高分子的發現,顛覆了人們對聚合物特別是塑料不導電的常識性認知,其發展備受科學界的關注。這樣的例子同樣發生在他的團隊。
現為南京郵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的解令海教授,在博士研究生期間偶然發現了螺芴氧雜蒽(SFX)的一鍋法,這一發現來自一個失敗的有機反應。一個失敗的有機反應本可倒入下水道,但是解博士本著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經過不懈探索努力,最終變成了簡單、價廉的一鍋法反應,開創了SFX有機光電功能新材料體系。如今該成果還實現了產業化,已經被多個公司產業化生產,也被LG和Merck等跨國公司關注與采納,創造了相當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再比如,2010年的一個傍晚,團隊的安眾福正在昏暗的環境里做實驗,偶然間在有機半導體中發現了長余輝發光現象。起初,由于選擇激發光源和有機半導體的余輝時間比較短等原因,他的這個偶然發現還被其他同學拿來開玩笑:“餓得眼花,肯定是幻覺。”經過多年的理論探索、實驗研究、國際合作等階段,他提出了有機超長余輝材料的設計原則,并驗證了設計思想的普適性。2015年,該創新成果發表于國際頂級科學雜志《自然·材料》上,成為“在全世界第一個報道有機超長余輝材料成果”。2019年,該研究方向入選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和科睿唯安公司聯合評選的“化學與材料學領域Top10熱點前沿”,成為少有的中國科學家開創并引領的科學技術前沿領域。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這些看似“偶然”的科學發現,正是源于團隊多年來在科學創新領域持之以恒的堅守。
人的本質是自然性、社會性和實踐性三者的有機統一。黃維團隊注重在社會交往中培養人才,在時代發展中造就人才,正確看待“引才”與“引心”的關系。黃維認為,以引心作為吸引人才的核心要素,表面看需要廣闊的事業平臺、優越的生活待遇,深層看需要高效的體制環境和良好的創新氛圍,能否吸引人才,能否用好人才,能否留住人才,在于搭建優異的事業平臺,營造重才、敬才、惜才的外部環境,溫馨、積極、和諧的生活氛圍,并輔以政策支持,才能取得成效。
在人才引育和培養過程中,團隊一直堅持“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堅持高端引領、引育并舉,努力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依托“翱翔青年學者論壇”、承辦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等形式,加強海外人才招聘工作,延伸引才觸角,并多次赴海外進行學術交流及人才延攬,布局海外人才引進網絡,加強國際合作,大大提升了團隊的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
在引才育才過程中,一方面,團隊加快創新文化的培育步伐,進一步解放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注重培育淡定、自信、優雅、從容的人才心境,力戒急功近利。團隊努力營造大膽探索、勇往直前的氛圍,為人才搭建更為寬松、寬容、寬心、寬裕的平臺。另一方面,將務實評價和務虛評價相結合,克服葉公好龍、論資排輩等觀念,引導人才融入團隊的發展,與團隊同呼吸,共命運。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真正做到讓想干事的有機會、充分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讓能干事的有舞臺、充分激發人才的創造性潛力,讓干成事的有地位、充分釋放人才的組織領導力。
團隊以一流的環境打造高層次人才培育基地,堅持引才育才并重,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科研氛圍。落實傳幫帶計劃,打造“大師領軍+團隊作戰”的模式,形成領軍人才提攜后學、甘當人梯的良好環境,加速青年人才培養,幫助新引進人才與環境充分磨合。創新性設立自選課題,大力支持新人與新方向,努力營造勇于創新的寬松氛圍。搭建多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和實驗平臺,以科研難題驅動人才進步,為人才發展鋪設良好條件。積極推進人才項目申報工作,為青年候選人量身定制并動態調整培育方案,并聘任到關鍵科研崗位重點培養,科研資源傾斜配置,并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
黃維認為,面對中國不斷開放的大門,要在全球范圍內引才,就要為海外人才入駐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創造施展才干和發揮個人價值的廣闊空間。要將“管理人才”的觀念轉變為“服務人才”,發揚“金牌店小二”的精神,全面配套升級一站式服務,為引進的人才解決后顧之憂。要加強國際接軌,簡化個人手續,增開綠色通道,解決高層次人才在戶籍、檔案、社保、薪酬待遇、居住、配偶安置、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煩惱。要盡快出臺人才幫扶措施,精準施策,提高人才服務針對性。引進外籍專家或海外華人華僑時,出臺政策,精簡流程,降低專家留華期間永久居留、長期居留門檻,簡化工作簽證手續,并在房屋購置、創新創業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

黃維院士指導學生開展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