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香榮
面對中美貿易摩擦、全球經濟衰退、2019年“修例風波”引發的社會管制危機,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香港一直積極推進創新及科技(創科)發展,打造創科生態系統,是香港逐步走出經濟困境、解決社會管制危機的有力支撐。
香港創新及科技局于2015年11月成立,負責制定全面的創科政策。2017年12月成立由行政長官主持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以最高行政層級督導創科發展。
創新及科技基金(簡稱“創科基金”)是香港立法會通過決議設立的法定基金,主要是利用政府資金實施創科發展項目。
創科基建方面,主要通過政府全資擁有的香港科技園公司和香港數碼管理有限公司運營和管理。
香港政府成立5所研發中心(即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汽車零部件研究及發展中心)及其他公營科研機構(即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職業訓練局、制衣業訓練局、生物科技研究院),支持相關領域研發,培養科技人才。
香港采取多項措施推動研發。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發布的數據,2015年、2016年、2017年香港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分別為0.76%、0.79%、0.80%;行政長官在2017年10月發布的《施政報告》提出于2022年前把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提升至1.5%。一是逐步增加公共財政投入。據創新及科技局提供的數據,自2017年以來,截至2019年5月政府已投放超過1000億港元推動創科發展。二是通過修改稅務政策,鼓勵企業更多投入研發。自2018年4月起,政府對企業進行符合資格研發活動的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符合資格研發開支的首200萬元,可獲300%稅務扣減,余額也可獲200%稅務扣減。額外扣稅金額不設上限。三是支持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已于2019年4月生效。四是中央和廣東省等內地科研資金“過河”來港,進一步促進香港創科產業發展。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香港特區政府1999年成立的創科基金,在利用政府資金推動創科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創科基金設有17項計劃,大致分為以下五個方面:
支持研發。支持研發是創科基金的核心使命,創科基金有7項支持研發的計劃。一是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專門資助特定機構進行研發的項目,包括香港的大學、政府成立的5所研發中心及其他公營科研機構。二是粵港科技合作計劃,資助粵港合作的研發項目。三是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為私營公司就基金研發項目,以及由這些公司全額資助并由本港大學及其他指定公營科研機構進行研發項目的開支,提供現金回贈。四是企業支援計劃,以等額出資方式為私營公司提供資助進行研發項目。五是院校中游研發計劃,資助獲教資會資助院校進行中游研發項目。六是伙伴研究計劃,該計劃是2019年新推出項目,替代1999年推出的大學與產業合作計劃,并與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下某些項目類別整合而設立的,目的是采取更加靈活的安排鼓勵合作研究。七是內地與香港聯合資助計劃,該計劃是為落實2018年《科技部與香港創新及科技局關于開展聯合研發資助項目的協議》而于2019年設立的項目。
創科基金對研發活動的支持有兩個特點:一是突出資助重點研發機構,特別是大學。香港的大學科研實力雄厚、享有良好國際聲譽,創科基金特別突出對大學研發的支持,以增強高端前沿領域創新能力。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大學與產業合作計劃以及院校中游研發計劃,科研實力雄厚的大學都是資助的重點。創科基金對香港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的資助,實質上基本等同于對香港的大學的資助。香港的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全部設在大學,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除1個設在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外,其余5個也全部設在大學。二是引導企業更多投資研發活動。企業支援計劃、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著眼點就是鼓勵引導企業投資研發。
推動科技應用。創科基金在推動科技應用方面有兩項計劃。一是公營機構試用計劃,支持公營機構試用基金項目,以及香港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的培育公司、畢業生租戶所開發的新科技或產品。二是科技券計劃,以2:1的配對方式資助企業和機構采用科技方案,提高生產力或促進業務升級轉型。
培育科技人才。創科基金在培育科技人才方面有3項計劃。一是“研究員計劃”(前稱“實習研究員計劃”),資助獲創科基金撥款的機構、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的培育公司,從事創科工作的租戶聘請本港畢業生擔任研究員。二是“博士專才庫”,資助獲創科基金撥款的機構、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的培育公司,從事創科工作的租戶聘用博士后專才進行研發工作,有關的博士后專才須持有由本地大學或具特別認受性的非本地院校頒授的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相關學科的博士學位。三是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以2:1的配對形式資助企業人員接受科技培訓。
支援科技初創企業。創科基金在支援科技初創企業方面有3項計劃,一是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支持大學師生創立科技企業并將其研發成果商品化。二是創科創投基金,按大概1:2的出資比例,與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香港的創科初創企業,以帶動私營機構對創科初創企業投資。三是再工業化資助計劃。為加速再工業化的實體發展,按照2018年《施政報告》建議設立。
培養創科文化。創科基金在培養創科文化方面有兩項計劃,一是一般支援計劃,資助有助提升本地產業和培養創科文化的非研發項目,如香港學生科學比賽和聯校科學展覽,通過創科獎學金嘉許杰出大學生,鼓勵他們投身創科界。二是專利申請資助計劃,為首次專利申請者提供資助。
人才是創科發展的制勝關鍵,香港對創科人才的需求殷切,據香港勞動及福利局2019年發布的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香港整體人力需求平均每年增長0.3%,但創科產業的人力需求預計年均增長達4.3%,居眾多行業之首。為滿足業界需求,政府一直通過各項措施大力匯聚創科人才。
在吸引人才方面,有推行多年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2018年6月新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以及其他針對性的入境安排。香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實施多年,已經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由入境事務處根據勞動及福利局適時公布的人才清單,通過“綜合計分制”引入所需人才。其他針對性的入境安排包括專業人士可通過適用于海外及臺灣和澳門居民的一般就業政策及適用于內地居民的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來港就業;非本地畢業生可透過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申請留港(回港)就業;已移居海外的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的第二代可通過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申請回港發展。
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是2018年6月推出的一項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為輸入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到香港從事研發工作實施快速處理安排。該計劃最初適用于在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從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網絡安全、機械人技術、數據分析、金融科技及材料科學的租戶和培育公司。科技公司(機構)先向創新科技署申請配額;在配額有效期內向入境事務處為符合一定條件的人士申請工作簽證(進入許可)。2019年10月《施政報告》附篇提出進一步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的措施:一是把申請資格由在科技園及數碼港的科技公司擴大至全港所有進行相關領域研發活動的企業;二是把計劃適用的科技范疇,由現時的7個增至13個(新增的范疇是5G通信、物聯網、集成電路設計、微電子、數碼娛樂及綠色科技);三是將配額的有效期由6個月延長到12個月。加快從世界各地吸納科技人才到港發展。

2018年7月9日至12日,亞洲最大規模的科技峰會之一,RISE科技峰會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創新企業參會,300多名大型科技企業管理者、初創企業創辦者、政府官員、媒體從業者發表演講(新華社發 王申 攝)
在培育科技人才方面,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香港專門計劃為中學生建立良好科技基礎,培養創科生力軍。香港創新及科技局下屬的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在2015年推出中學資訊科技增潤計劃,為學生在校外提供更多的資訊科技學習活動,短短幾年時間已有8個中學開辦資訊科技增潤班,140多個中學獲得資助。在2019—2020年度《財政預算案》中,進一步投放5億港元推行新的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以優化并擴大現行的增潤計劃,將受惠學校擴大至全港約500個公帑資助中學,在未來三個學年向每個中學提供最高100萬元的資助,讓學校改善設施,舉辦科技活動,加強中學生對科技的興趣和創新思維,鼓勵他們選擇相關科技范疇的課程以至未來投身創科行業。
培育人才和留住人才存在有機聯系,香港有些計劃兼具培育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效果。如前所述,創科基金的研究員計劃,以及2018年推出的博士專才庫、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都是落實創新及科技局培育和留住創科人才的項目。香港科技園公司以及數碼港也有專門培育和留住科技人才的安排。2019年12月香港推出一站式人力資源資訊平臺,整合不同來源的相關資訊及數據,為香港勞動人口,特別是年輕一代在職、進修及培訓規劃等方面,提供便捷、權威的信息資源與支持。
在創科基建方面,香港主要通過香港科技園公司和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基建,兩個公司下轄實體,不僅提供辦公場所,而且具有平臺建設、孵化初創企業、培育人才等多種功能。
政府是科技園公司的唯一股東,并委任董事局負責監管其工作。科技園公司負責管理和營運香港科學園、3個工業邨,以及位于九龍塘的創新中心。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政府正在合作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也是由香港科技園公司于2017年成立的全資子公司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限公司,負責建設、管理、維護和營運。
香港科學園占地22公頃,是重要的創新基礎設施。科學園提供合適的樓宇、先進的實驗室及共享設施,降低科技公司在產品設計和開發方面的投入,讓新產品以較低成本迅速打入市場。近期政府撥款100億港元在科學園建設兩個InnoHK創新香港平臺,醫療科技創新平臺(Health@InnoHK)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臺(AIR@InnoHK),吸引世界頂尖的院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在港進行合作研發。目前兩個平臺已經收到多家國際領先的大學及研發機構的建議書,首批Health@InnoHK及AIR@InnoHK的研發機構將陸續設立;同時探索建設第三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臺。
科技園公司管理三個工業邨,分別位于大埔、元朗和將軍澳。政府及科技園公司已修訂工業邨政策,支持再工業化,推動智能生產及高增值產業。科技園公司日后會主要興建及管理多層工業大廈,出租給創科產業伙伴。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創科園)位于落馬洲河套地區,由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合作發展,由科技園公司為此專門成立的全資子公司管理。創科園是香港歷來最大的創科平臺,計劃在園內建立重點科研合作基地,以及相關高等教育、文化創意和其他配套設施,吸引國內外頂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
數碼港是一個云集科技與數碼內容業務租戶的創意數碼社區,由香港特區政府全資擁有的香港數碼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數碼港社區內設頂尖的資訊及通信科技設施及先進的寬頻網絡,集中發展金融科技、電子商貿、物聯網,可穿戴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四個數碼科技的范疇,致力打造亞太區資訊及通信科技業界的領先樞紐。政府亦預留55億港元用于發展數碼港第五期,預計于2024年竣工。
為發展以新技術及智能生產為基礎的先進制造業,香港特區政府于2017年成立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從基建、資金、技術、人才四方面著手,支持再工業化的發展。
基建方面,香港科技園公司將大埔工業邨一座廠房翻新為精密制造中心,推動高科技智能生產;目前正在將軍澳工業邨興建數據技術中心及先進制造業中心,預計分別于2020年及2022年完成。其中先進制造業中心將推動高增值制造業的智能生產和先進組裝,并涵蓋研發、物流支援、原型制造及設計等延伸活動。政府還將額外撥款20億港元予科技園公司,在工業邨發展專項先進制造業所需的生產設施。
資金方面,政府通過創科基金提供財政支援,支持研發、提升業界科技水平及促進創新的項目,從而推動再工業化。相關資助計劃包括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伙伴研究計劃及企業支援計劃等。香港科技園公司也會調配政府撥款的部分資源,鼓勵先進生產商在工業邨設立業務。
技術方面,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銳意協助企業轉向高增值生產并逐步升級至“工業4.0”。生產力促進局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共同設立科創中心,引進“工業4.0”相關技術,推動業界智能產業發展。生產力促進局還推動“工業4.0升級與認可計劃”,營運“知創空間”及“智能產業廊”,推動再工業化及協助業界邁向智能生產與運作。同時舉辦不同類型的培訓課程和研討會,介紹新科技和最新科研成果,鼓勵業界把握創科機遇。香港特區政府成立的5所研發中心也會積極進行與再工業化相關的研發工作,并與業界緊密合作,協助業界把握機遇爭取商機。
人才培訓方面,創科基金有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生產力促進局也與職業訓練局及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合作,于2018年3月推出全港首個“工業4.0”專業文憑課程,加強業界從業人員相關技能培訓。
推行再工業化,不僅可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香港經濟多元發展,利用高端技術強化本地生產、建立相對完整的產業鏈,還可以為本港創科人才特別是年輕畢業生提供優質就業機會,培養更多創科人才。
科普教育是推動創科發展的重要一環。教育局一直在中小學推動“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STEM)教育,支持學校提供更多學習、觀摩和比賽機會,激發學生在科技方面的潛能。
創新科技署每年舉辦創新科技月,包括創科嘉年華、巡回路演、展覽、島賞團、工作坊、講座、科技比賽等科普活動,以提高市民對創科的興趣。2019年10月《施政報告》附篇提出,政府撥款5億港元在未來五年每年舉辦“城市創科大挑戰”,公開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就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提出具創科元素的解決方案。首個大挑戰預期于2020年推出。
2017年12月《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公布,提出將香港建設成為世界領先智慧城市的愿景和目標,以及70多項與廣大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措施。目前,一些主要措施如“轉數快”和開放政府數據相繼推行,進展良好。“智方便”(iAM Smart)平臺、多功能智慧燈柱建設項目,也取得積極進展。創新及科技局設立科技統籌(整體撥款)制度,促進政府部門利用科技提升運作效率及改善公共服務。
通過上述措施,讓創科走進市民生活,政府使用創科成果提升服務管理能力,建設人人參與創科、享受創科成果、創科就在身邊的文化氛圍。
香港與內地各有不同的優勢,雙方在創科領域加強合作前景廣闊。2018年9月科技部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關于加強創新科技合作的安排》及《內地與香港創新科技合作聯合行動計劃》,為內地與香港加強創新科技合作提供了行動指南和綱領。近兩年內地資金“過河”安排為香港科技界注入更多動力,在香港的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及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建設進展順利;香港與廣東2004年就開始推行科技合作資助計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灣區創新科技合作提供強勁推動力,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在大灣區設立校區,大灣區院士聯盟即將設立,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建設正在進行。京港人才交流中心作為在香港注冊、從事人才交流工作30多年的非營利性公司,在推進內地與香港加強創新科技合作方面大有可為。京港人才交流中心將充分發揮熟悉香港資源與政策、與合作伙伴聯系密切等優勢,同時充分利用大數據強化自身優勢,為內地和香港創新科技合作發揮好橋梁和促成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