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繼國
全球防范工作監測委員會(Global Preparedness Monitoring Board,GPMB)在2019年9月的一份報告中作出預警。報告稱,地球隨時可能暴發一場快速傳播的高度致命性呼吸道病原體大流行病,對于這樣的疫情,我們根本還沒有準備好。
世界銀行前行長金墉博士表示:“長期以來,我們在大流行病帶來的恐慌和之后的忽略之間反復循環:嚴重威脅出現時就加大努力,威脅一消退就迅速遺忘。設立GPMB是打破這個循環的重要一步。它將促進挽救生命,防止經濟損失,并確保大流行病防范工作一直在全球議程上處于重要地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后,GPMB就疫情展開評估,迄今共發表了6份聲明。GPMB在聲明中贊賞中國和世界衛生組織采取的快速應對措施,尤其是中國在疫情信息和病毒基因組序列共享方面的透明度,以及中國與受影響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之間的密切合作。然而,GPMB認為許多國家仍未做好準備。
GPMB在全球范圍內跟蹤新冠肺炎疫情應對進展,在向世衛組織報告數據的國家中,有78%的國家制定了防范和應對計劃;76%的國家擁有能夠發現病例的監測系統;91%的國家具有新冠病毒實驗室檢測能力。
但在世界各地仍看到許多差距。只有66%的國家設有COVID-19患者的臨床轉診系統;只有48%的國家具備社區參與計劃;只有48%的國家制定了傳染病防控計劃以及衛生設施的用水、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標準。
換言之,全世界的防備體系仍存在諸多漏洞,沒有一個國家樣樣齊備。GPMB呼吁各個國家、機構、社區和合作伙伴必須確保公開、快速共享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所有信息;所有國家和地方政府,包括那些尚未受到影響的國家和地方政府,必須緊急采取行動將資源用于加強防范疫情能力;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加快疫苗研發,比如支持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CEPI),利用其支持的其他冠狀病毒(如中東呼吸系統綜合征冠狀病毒)疫苗研究項目來探索開發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所有捐助方,包括各國政府、世界銀行、各區域開發銀行,以及全球抗擊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全球基金)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應向資源匱乏的國家提供財政支持。
首先,在政策信息與咨詢子系統方面,必須從以政策學習與政策移植為主的“拿來主義”向原創性政策分析轉變。無論是產業政策或科技政策,政策主體都必須改變“以洋為師”的信息獲得模式,轉向內生性數據和大數據分析,獨立自主地進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分析,進而原創性地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案。因此,以專利分析為主體的知識產權評議機制,必須在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的信息與咨詢子系統中居于核心位置,并予以制度化保障。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快速發展,需要各國政府及國際金融機構根據疫情發展規模及時采取全球應對措施,尤其是資金方面的支持。世界銀行3月3日承諾提供120億美元的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3日也宣布提供500億美元一攬子應對新冠病毒支持計劃。但目前仍有較大資金缺口,GPMB呼吁立即新注入至少80億美元,解決關鍵資金缺口,做好防范準備。
在5月4日舉行的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國際認捐大會視頻會議上,全球領導人和國際組織響應GPMB呼吁,承諾募捐81億美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主持了這場線上活動并表示,“在短短幾個小時內,我們就為(抗擊COVID-19的)疫苗、診斷和治療匯集了74億歐元(81億美元)的承諾。這將有助于啟動空前的全球合作。”

過去50年里全球范圍內病原體的出現,包括自然出現、再次出現和故意釋放的病原體(圖片來源:GPMB)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表示,中國政府設立了抗疫合作專項資金,已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急需的抗疫物資援助,地方政府、慈善機構、人民團體、工商界也積極參與其中。世衛組織一直發揮協調全球抗疫的核心作用,中方將一如既往支持世衛組織。中方將視需要進一步擴大抗疫合作專項資金規模,支持對聯合國全球人道應對計劃,積極參與世衛組織等聯合發起的“全球合作加速開發、生產、公平獲取新冠肺炎防控新工具”倡議,加強同CEPI、GAVI等開展科研合作,共同筑起抗疫的“銅墻鐵壁”。中方已根據疫情發展和部分國家需要和愿望,幫助發展中國家強化公共衛生體系,提升應對能力。中方呼吁國際社會攜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加強三方和多方合作。
非洲多數國家公共衛生基礎薄弱,檢測新冠病毒能力有限,實際感染病例可能比報告確診病例數量要多。現階段非洲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重要工作之一是加強病毒檢測。非盟和非洲疾控中心近日發起了一項加速新冠病毒檢測的全球協作機制,目標是使得至少1000萬非洲人在未來四到六個月內得到檢測。GPMB支持這一倡議,認為這能加速預防、診斷和治療進程,從而惠及每個地方的每個人。這就是為什么GPMB呼吁立即填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關鍵資金缺口的原因。
過去幾十年里,全球突發衛生事件的風險日漸增大。2011年至2018年間,世衛組織跟蹤了172個國家的1483起流行病事件。具有流行傾向的疾病,如流感、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中東呼吸系統綜合征(MERS)、埃博拉、寨卡、鼠疫、黃熱病等等,預示著一個高影響力的、有可能快速傳播的疫情新時代的到來,這些疫情愈加頻繁地出現,越來越難以控制。
面對這些頻繁出現的疾病,如果各國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未能做好充分準備,將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2003年SARS流行造成的損失超過400億美元;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造成了450億到550億美元的損失。2014—2016年西非埃博拉疫情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導致了530億美元的損失。
世界銀行2017年預計,一場與1918年流感的規模和毒性相當的全球流感大流行將使現代經濟損失3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的4.8%;即使是中度毒性的流感大流行,其造成的損失也將是全球GDP的2.2%。模型預測的結果是,全球流感大流行每年造成的損失將意味著南亞的GDP下降2%(530億美元),撒哈拉以南非洲的GDP下降1.7%(280億美元),后者相當于抹去全年的經濟增長。
GPMB在2019年發布的首份報告中說,如果說“過去的只是序幕”,那么眼下有一個威脅切實存在,那就是快速傳播的高度致命性呼吸道病原體大流行病。1918年的全球流感大流行使1/3的世界人口患病,死亡人數高達5000萬人,占總人口的2.8%。如果今天發生了類似的傳染病,因為人口增加了四倍,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旅行時間都少于36小時,那么就有5000萬—8000萬人可能會死亡。除了悲慘的死亡率外,這種流行病還可能造成恐慌,破壞國家安全,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和貿易,令世界經濟的近5%化為烏有。如此規模的全球大流行病將是災難性的,會造成廣泛的浩劫、不穩定和不安全。世界將猝不及防。

剛果(金)政府利用及時到位的資金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圖片來源:剛果民主共和國衛生部)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博士曾說:“埃博拉疫情嚴峻地提醒我們,疫情會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發生。”世界需要啟動新機制,通過嚴格的獨立監測和定期報告有關疫情、大流行病和其他有衛生后果的突發事件等的防范情況,加強全球衛生安全。
基于此,世衛組織聯合世界銀行共同召集設立全球防范工作監測委員會(GPMB),并于2018年5月24日在第71屆世界衛生大會期間啟動。
2019年9月,GPMB發布了其成立以來的首份報告《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GPMB在報告中探討并確定了加快突發衛生事件防范工作方面的最緊迫需求和必要行動,特別關注表現為流行病和大流行病的生物風險。
GPMB認為世界需要堅定的政治領導,以防范國家和全球層面的健康威脅,呼吁采取七項緊急行動以防范全球突發衛生事件:
政府首腦必須承諾并投資。每個國家的政府首腦都必須承諾開展防范工作,履行《國際衛生條例(2005)》所規定的具有約束力的義務,將國內資源和經常性支出用于防范工作,將防范工作作為國家和全球安全、全民健康覆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
各國和區域組織必須以身作則。七國集團、二十國集團和七十七國集團的成員國以及區域性政府間組織必須履行其對防范工作作出的政治和資金承諾,并同意在其年度會議期間定期監測進展情況。
所有國家都必須建立強大的體系。政府首腦必須指定一個國家高級協調機構,定期進行多部門模擬演習,以形成并保持有效的防范態勢。協調機構必須優先考慮社區的參與,建立信任并吸引更多利益攸關方,如立法者,人類和動物衛生、安全和外交部門的代表,私營部門,地方領導人,以及婦女和青年。
各國、捐助者和多邊機構必須對最壞的情況有所準備。致命性呼吸道病原體(無論是自然出現的還是意外或故意釋放的)導致的快速傳播的大流行病對防范工作提出了額外的要求。捐助者和多邊機構必須在開發創新疫苗和療法、擴大生產能力、廣譜抗病毒藥物和適當的非藥物干預措施方面投入足夠的資金。各國須借助系統,以共享新病原體基因組序列和醫療對策。
供資機構必須將防范工作與經濟風險規劃聯系起來。為了減輕嚴重經濟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必須將防范工作納入經濟風險和機構評估。國際開發協會、全球基金和GAVI的增資應涉及關于防范工作的明確承諾。
發展援助的資助者必須創建激勵機制,增加防范工作的資金。捐助者、國際供資機構、全球基金和慈善機構必須增加對最貧窮和最脆弱國家的供資,向它們提供衛生發展援助以及利用聯合國中央應急基金的機會,填補其國家衛生安全行動計劃的資金缺口。會員國需增加世衛組織評定會費,使防范資金具備應急能力和可持續性。
聯合國必須加強協調機制。明確聯合國全系統作用和責任;在突發衛生事件期間快速調整防范和應對策略;加強聯合國系統對防范工作的領導,包括通過例行模擬演習。世衛組織應采用一種方法,在疫情的早期階段更廣泛地動員國家、區域和國際社會。
GPMB認為這七項行動,有些應該立即完成,而另一些行動則更加長遠。目前的首要任務之一是建立一個監測框架,不僅跟蹤這些行動的進展,而且跟蹤各國及全球政治承諾的進展。
未來GPMB的報告將監測其他類型突發衛生事件的防范工作進展,如自然災害造成的突發衛生事件。除了其監測職能之外,GPMB還將監督防范工作的進展,評估新出現的問題,并根據需要提出更多建議。
盡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病例數每周都在增加,但撒哈拉以南非洲報告的病例數僅占全球總數的一小部分。這意味著,在新冠肺炎疫情目前階段,該地區各國仍有一個重要的機會窗口。及早做好防范工作,可以及時遏制疫情,大幅降低疫情帶來的損失。
2014年西非國家暴發埃博拉疫情,由于防范工作不足、國家應對和治理能力有限,使得疫情迅速蔓延,一個接一個的國家陷入恐慌,病毒甚至擴散到西方國家,讓埃博拉成為史上最嚴峻的全球疾控挑戰之一。2018年剛果民主共和國暴發埃博拉疫情,2019年烏干達發現首例埃博拉病例,由于兩國汲取之前教訓加強了防范工作,得以及時發現病例,兩國政府與國際組織快速應對,疫情得到迅速遏制。這種對比體現了GPMB倡導的加強防范工作的重要性。
2018年5月8日,剛果民主共和國暴發第九次埃博拉疫情。剛果政府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合作伙伴聯手應對,迅速撥款近5700萬美元并推出3個月的應對計劃。在政府率先拿出400萬美元后,幾家援助機構紛紛解囊,兩天之內應對工作的資金全部到位。世界銀行在剛果已有大筆的衛生系統投資,包括加強疾病監測的1500萬美元資金承諾,這筆錢立即撥付到位應對疫情。此外,世行首次激活了剛開始運行的“流行病應急融資基金”現金窗口,即刻提供了1200萬美元贈款支持一線。
資金及時到位意味著在短短幾周之內就能系統地開展有力的埃博拉應對工作。團隊迅速開展了疫情監測和接觸追蹤——對患者和密切接觸者進行觀察和治療。機場、市場和過境人員篩查有效遏制了疫情傳播。在疫情暴發期間開展的史上首次主動接種疫苗的活動惠及剛果(金)國內3000多人,采用的是2015年在幾內亞臨床試驗中證明有效但在那次疫情中來得太遲的埃博拉疫苗。剛果民主共和國政府還領導了具有創新意義的公共衛生信息宣傳活動,吸收教堂和社區領袖參與,利用廣播傳授個人衛生和預防知識,遏制疫情傳播。這場疫情在2018年7月26日宣布結束,持續77天,死亡28人。剛果政府與國際社會一道在挑戰重重的逆境下戰勝了埃博拉病魔。
烏干達2019年確認首例埃博拉病例后,政府迅速采取隔離和治療措施,并對108名疑似病例進行跟蹤監測。自病例發現以來,已經為980名埃博拉高危人群接種了疫苗。烏干達后期沒有新的埃博拉確診病例。這是烏干達政府前期做好疫情防范和投資帶來的明顯效果。烏干達與剛果民主共和國共有近900公里長的邊界,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及其東部的9個鄰國也加強了防范工作。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帶來了許多教訓,資金短缺是疫情造成眾多感染和死亡病例的主要原因之一。流行病應對資金需要快速和充足撥付,這樣政府和國際援助機構才能集中精力抗擊疫情和挽救生命,而不是籌資。在2014年籌資“踢皮球”的幾個月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而資金則像涓涓細流。最終,死亡人數超過11000人,利比里亞、幾內亞和塞拉利昂的經濟遭受長期性破壞,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前期大量資金投入對于確保快速應對至關重要。
經歷過2014年的埃博拉,世界銀行表示:“疫情決不能重演了”。從那時起的三年來,世行在25個低收入國家投資加強流行病防范的準備,在東亞太平洋地區投資健康安全,在東非和西非各國投資綜合性地區疾病監測規劃。
中國、尼日利亞、世衛組織、非洲及東地中海區域等國家和國際組織成立了公共衛生組織機構,并效仿成功案例制定了培訓計劃。世衛組織建立了新的衛生突發事件防范計劃,使其能在疫情暴發中發揮更強大和高效的作用。這些改革對全球應對衛生突發事件產生了重大影響。政治意愿、金融投資和醫療體系的改善收到成效。例如,韓國2018年成功控制了再次出現的MERS疫情;尼日利亞實施了埃博拉疫情防范措施,使得傳播迅速得到控制,與鄰國相比節省了成本;印度衛生系統做出改進,幫助該國識別和控制了2018年5月在喀拉拉邦(Kerala)診斷出的致命的尼帕病毒(Nipah virus)。
正如GPMB在《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報告中所言,各國唯有通力合作,協調利用各自優勢,方能控制住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敲響了警鐘,這次幸存之后如何準備和面對下一次沖擊?全球怎樣做好防范工作,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值得每個人深思。(本文為國際發展組織Diinsider“中非健康與發展傳播項目”內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