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云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周圍性面癱,又被稱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然出現一側面神經麻痹、面部肌肉癱瘓,多為單側起病[1],發病突然,甚則出現面肌痙攣,出現“倒錯”現象,是目前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患者的焦慮等情緒。本研究采取浮針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期間前來附屬醫院門診及住院的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肩周炎患者,按就診的先后順序將其編號為1~60,將單數編號納為觀察組,將雙數編號納為對照組,每組30例。所有病例病程均在2天~3個月;年齡在15~75歲之間。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與療效標準》[2]:急性起病;主要表現為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額蹩眉,眼裂不能閉合或者閉合不全;體格檢查時可有患側閉眼時眼球向外上方轉動,露出白色鞏膜;可有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鼓氣、吹口哨漏氣。
納入標準:①明確診斷為周圍性面癱;②病程在3個月以內。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代謝性骨病、急性創傷、結核、腫瘤等占位性病變或發熱者;②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③孕婦、產婦;精神疾病患者;④因格林巴利綜合征、耳源性疾病、神經萊姆病、后顱窩腫瘤等引起的面癱。
2.1.1 觀察組采用浮針療法
針具:一次性浮針(南京派福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規格:中號)。患者取仰臥位,選取頭部患側額肌、顴肌、胸鎖乳突肌上段為患肌,觸摸局部有“緊、僵、硬、滑”感,距離3-5cm 處為進針點,注意避開皮膚上的淺表血管及瘢痕等。常規消毒后,進針器與皮膚角度盡可能小,左手配合,提拉進針處的皮膚,迅速將浮針刺入皮膚下方,確保浮針尖位于皮下淺筋膜中,右手持浮針沿淺筋膜向前推進,針尖朝向患肌,將浮針針體沒入皮下;將針尖縮回到軟套管中,拿住針座,以拇指尺側指甲角為支點,針體在皮下做旋轉或扇形的掃散動作;掃散過程中,右手進行浮針操作治療。
浮針再灌注操作:①額肌:囑患者閉眼、皺眉、抬額,每個動作3 次,每次持續10 秒,同時醫者進行掃散,10 秒后囑患者放松,再行掃散10 秒;②顴肌:囑患者咬牙、鼓腮,每個動作3 次,每次持續10 秒,同時醫者進行掃散,之后囑患者放松,再行掃散10 秒;③胸鎖乳突肌:囑患者行轉頭動作,醫者一手以相反力量抵抗其下頜部行抗阻動作,持續10 秒,同時醫者進行掃散,之后囑患者放松,再行掃散10 秒。
浮針治療結束后,取出針芯及軟管,消毒后予以無菌貼敷或創可貼覆蓋局部,囑患者注意局部清潔,防止感染。
2.1.2 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療法
根據高樹中、楊駿等主編的《針灸治療學》(第九版)中關于面癱部分進行取穴:陽白、四白、顴髎、頰車、地倉、承漿、翳風、牽正、太陽、合谷、攢竹、迎香、百會、水溝;加上臨床常用穴位如太沖、足三里、三陰交等穴。局部常規消毒后,選用0.35mm×40mm 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環球,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直刺,均施以平補平瀉手法,以針刺部位出現酸麻脹痛等針感為度,留針30min。
觀察組第一周連續治療5 次,第2周及第3周每周共3 次即隔日1 次;對照組每周連續6 次,連續3周,每周休息1 天。兩組均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3周之內若患者痊愈,即停止治療。
參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中西醫結合評定及療效標準(草案)》[3]中面癱的療效標準:治愈:患側額紋顯現,兩側額紋及鼻唇溝基本或完全對稱,患眼基本或完全閉合,鼓腮、露齒無障礙,無明顯口角歪斜,進食無食物殘留在患側口角;有效:患側額紋出現,但較健側淺,患側眼瞼閉合較健側遲緩,但無流淚或迎風時偶有流淚,閉眼及露齒輕度障礙;無效:癥狀無好轉,兩側額紋及鼻唇溝明顯不對稱,閉眼及露齒嚴重障礙,口角歪斜明顯。
數據統計分析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從表1 可見,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0%,經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提示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周圍性面癱屬于中醫學“面癱”范疇,又稱“口眼歪斜”,多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邪乘虛侵襲陽明少陽脈絡,以致面部經氣阻滯,筋脈失養,筋肌縱緩不收、失于約束而發病[4],《諸病源候論·風口?候》曰:“風邪入于足陽明,手少陽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僻”。基本病機為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治療當以祛風通絡,疏調經筋。
周圍性面癱是因莖乳孔內面神經出現非特異性炎癥所引起[5],由于骨性神經管非常狹窄,只能容納面神經通過,所以面神經一旦出現炎癥,引起水腫,就會導致神經受壓,處于缺血缺氧狀態,神經功能陷入麻痹狀態,無法控制面部肌肉,導致面部肌肉的癱瘓,本病應及早治療。目前,西醫多采用物理療法、藥物等治療面癱,結果并不如人意,而中醫有效治療面癱的方法選擇很多,其中以針灸療法應用最為普遍,療效已在臨床上得到驗證,浮針作為一種發明時間不長的新治療工具,是通過針灸改良而來,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確切,臨床應用尚不普遍。浮針療法起源于腕踝針,施針部位在皮下,取“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之用,可達到疏風散邪、調理氣機、固氣衛外的目的[1]。
浮針療法是符仲華教授于1996年發明的一種現代針灸的療法,經過20 多年的發展,逐漸發展和完善理論系統,近些年來提出了“患肌”理論[6],“患肌”是指在運動中樞正常的情況下,相關肌肉在放松狀態下依舊處于緊張狀態,觸摸時指腹下有“緊、僵、硬、滑”感。浮針療法是運用一次性浮針為治療工具,在患肌周圍進針,針體在皮下疏松結締組織進行掃散時,浮針直接進行擠壓、牽拉,致使呈液晶狀態的皮下疏松結締組織的空間構型發生改變,由于壓電效應,釋放且傳導生物電,到達病變組織時,產生反壓電效應,電流在各種作用下變成所需的化學能或機械能,用以恢復細胞作用[7],再灌注活動是通過讓患肌完成離心或向心的抗阻力活動使其動脈壓力增大,然后間斷放松時血流在壓力的作用下迅速充沛回到肌肉內,增加局部血流量,加快血流速度,使得患肌內的缺血狀況得到迅速改善[8],有利于消除面部神經炎癥和水腫,減輕了對面部神經的壓迫,改善局部肌肉的缺血缺氧狀態,加快面神經功能的恢復,使面部神經脫離麻痹狀態,盡快恢復對面部肌肉的控制。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浮針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常規針刺。浮針療法操作簡單、安全有效、療效快,在治療周圍性面癱上有很大優勢,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