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歐佩克+集團達成了協議,將減產指標從每天970萬桶減少到8月開始的每天770萬桶。(網絡供圖)
IEA上調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預估但前景不容樂觀
國際能源署(IEA)在最新發布的7月《石油市場報告》中上調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預估,但警告稱全球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可能給全球石油需求前景帶來威脅。
IEA在7月月報中預估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平均將為9210萬桶/日,較上月預測數字上調40萬桶/日,主要因為第二季度需求降幅低于市場預期。
IEA表示:“盡管全球石油市場供需基本面已經有所改善,但美國、巴西和印度等國家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激增提醒我們,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全球石油市場前景無疑仍面臨下行風險。”
IEA預計2021年全球石油需求將較2019年低約260萬桶/日,其中約四分之三降幅來自煤油和航煤需求。
770萬桶/日
在7月15日舉行的歐佩克+機制能源部長會議上,歐佩克和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一致同意,自8月開始進入原油減產協議第二階段,約20個產油國將會共同執行770萬桶/日的減產規模。
9900億元
7月14日,川渝兩地發展改革委、能源局正式簽訂《共同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能源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將共同推進20個重大能源項目,總投資近9900億元,其中“十四五”期間投資超4000億元。
8億噸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轉型提升計劃(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區域年綜合利用工業固廢量8億噸,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達到1.5億噸。
220億美元
6月30日,殼牌發布消息稱,今年二季度將減記150億~220億美元的資產價值。
高層聲音
應急管理部:加快危化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應用
7月7日,應急管理部召開全國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工作視頻推進會,要求加快危化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應用。
會議強調,要圍繞年度目標任務,全力推動系統建設。一是要加快企業聯網。按照全部接入重大危險源的要求,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確保按時完成。二是要堅持建用并行。三是要注重技術創新。緊抓“智慧應急”建設和5G、工業互聯網發展機遇,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不斷提高監測聯網駕馭能力。四是要做好運維保障。
會議要求,7月底前完成省級系統升級,8月底前督促企業完成監測監控系統改造,11月底前各地完成建設任務。
清潔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發布
7月1日,財政部發布《清潔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簡稱《辦法》)的通知,指出使用專項資金對煤層氣(煤礦瓦斯)、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采利用給予獎補,按照“多增多補”的原則分配。《辦法》指出,超過上年開采利用量的,按照超額程度給予梯級獎補;未達到上年開采利用量的,按照未達標程度扣減獎補資金;對取暖季生產的非常規天然氣增量部分,按照“冬增冬補”原則給予獎補。清潔能源專項資金實施期限為2020年至2024年,到期后按照規定程序申請延續。
國內資訊
我國將組織開展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關于組織開展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的通知》,將選擇一批產業園區開展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著力推動綠色產業集聚、提升綠色產業競爭力、構建技術創新體系、打造運營服務平臺、完善政策體制機制,培育形成綠色產業發展新動能。
浙江石化獲批油品非國營貿易出口權
7月7日,國家商務部批復賦予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成品油非國營貿易出口資格,浙江石化成為除五大央企之外首個獲得成品油出口權的公司。這是商務部首次對油品出口實行非國營貿易管理,是主動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同時,浙江石化成品油出口資質獲批,是我國成品油市場改革的重大嘗試,必將帶動整個能源市場改革加速推進,極大提振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對中國持續擴大改革開放的信心。
全球首創柴油吸附分離技術實現成功應用
7月9日,中國海油發布消息,由中國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聯合中國昆侖工程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全球首創首套柴油吸附分離技術在山東濱州實現成功應用,標志著我國基于“分子工程”理念開發的柴油吸附分離技術推廣應用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國際資訊
沙特和科威特重啟中立油田
日前,科威特石油部表示,科威特和沙特共同擁有的Wafra油田在停工5年后,7月初恢復了原油生產;另一塊共享油田Khafji在停產一個月后,于7月1日恢復生產。Wafra和Khafji油田位于兩國邊界的中立區。預計到2020年底,Wafra油田產量增至14.5萬桶/日,Khafji油田產量達到17.5萬桶/日。
美國原油定價體系遭遇挑戰
自WTI原油期貨價格4月首次出現負值以來,美國原油市場呼吁“制定新價格基準”的聲音越來越高。6月末,全球兩大能源研究機構標普全球普氏和阿格斯,分別推出了不同計價方法的基于墨西哥灣沿岸原油出口的新價格評估指數。業界普遍認為,這將給美國傳統內陸體系的WTI帶來極大挑戰和沖擊。
《歐盟氫能戰略》公布
當地時間7月8日,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蒂莫曼斯牽頭正式對外公布了醞釀已久的《歐盟氫能戰略》。為保證該戰略的實施,歐盟計劃未來十年內向氫能產業投入575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56萬億元)。其中,1450億歐元以稅收優惠、碳許可證優惠、財政補貼等形式惠及相關氫能企業,剩余的4300億歐元將直接投入氫能基礎設施建設。
氫能基建的具體規劃是:2030年前,投入240億~420億歐元用于綠氫電解設施的建設,2200億~3400億歐元用于增建80吉瓦~120吉瓦的風光發電。

重慶石油提速重點項目建設,6月下旬實現黔江麻旺油庫、永川雙石油庫“雙投營”。圖為永川雙石油庫首車發油。周高利 攝
國內油品管理市場化進程穩步推進
7月3日,商務部發布通知,為貫徹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國務院有關石油成品油流通管理“放管服”改革工作的要求,決定廢止《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和《原油市場管理辦法》。這是“放管服”改革新政的延續,其意義在于,企業將有更多的機會能夠獲得原油及成品油的銷售及倉儲資質,更多的民營企業將參與其中,國內原油及成品油向市場化穩健邁進。
政府連續出臺的深化改革開放措施,為石油市場創造了更加寬松的營商環境和準入門檻。明確定位未來中國市場發展方向,也是當前中國市場從成本驅動型轉向消費驅動型的必然發展所需。參與企業增多,有利于增強市場活力,更加激發市場的競爭局面,市場參與者將重視自身配套服務,優化貿易流程,催生新型貿易方式,從而使成品油市場的發展格局迎來新的變化。
“當前過低的油氣價格對投資和生產意愿產生了巨大負面影響,這將對未來供應能力的保障造成風險。”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姜學峰指出,疫情造成的產業鏈供應鏈沖擊,使得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考慮經濟效益同時,更多追求產業安全自主可控,并以此作為產業鏈安全的重要標準,最終不利于全球能源資源投資和市場優化。

華東石油局針對蘇北油田興北區塊為極復雜斷塊稠油底水油藏,開展了興北1平1井二氧化碳復合吞吐+新型降黏劑試驗,應用后降水增油效果顯著。圖為泰州采油廠草舍班站職工在配氣閥組前開注氣閘門。沈志軍 攝
“未來油氣勘探需要新技術、新材料、智能信息化等跨界融合,同時需要加大海洋和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力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質學家康玉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國應圍繞2020~2035年國家油氣勘探的需求,聚焦戰略目標,突出攻關的重點,突破“卡脖子”技術,以跨界融合形成顛覆性的技術,從而掌握戰略領域核心關鍵技術。
“民營煉廠獲得出口配額,可以充分發揮既有產能,加快我國石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的步伐。”
——山東東明石化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湘平表示,當前優勢民營煉油企業已取得成熟的成品油出口經驗,讓具備條件的民營煉油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必將成為國家能源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也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方式和政策公平的重要體現。
“國家應盡快建立一套先進的天然氣開發利用安全監控與保障體系,確保天然氣在鉆探、開采、長距離管道運輸、儲存儲備、網絡輸配及終端使用等各環節的安全可靠性,盡可能減少或避免天然氣重特大安全事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高德利建議,國家通過政策引導甚至行政推動,以現有國家油氣集團公司的相關技術和人力資源為基礎,通過股份制重組等模式,并參考國際著名的油氣工程技術服務公司在業務經營和組織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盡快建立并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油氣工程技術服務公司,并允許有兩個以上的獨立法人企業同時存在,以保持油氣工程技術市場的競爭活力。
“我國天然氣輸配價格仍居高不下,解決天然氣輸配環節的矛盾,成為當前理順天然氣價格的必然選擇。”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副教授殷建平建議,應成立專門且相對獨立的天然氣監管機構,使天然氣價格監管工作免受多方勢力牽扯,從而保證監管工作有效開展。
@Monlyn-27
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使得能源安全問題成為熱點,中東油庫的產量增加了不確定性,化石能源能否加快退出供給鏈條成為疑問。疫情對于化石能源的影響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可能是短時的,但同時加速人們對可再生或替代能源的關注。我國對于可再生及替代能源的研究不能夠停止,只有技術在國際上領先,才能擁有生態保護及能源利用的話語權。
@掌印給事中
近年來,美國一直想為自己的頁巖氣尋找市場。不過,由于運輸路途遙遠,美國液化天然氣在歐洲市場的價格遠高于俄羅斯天然氣。
@莫于世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多數不可再生能源將加快退出歷史舞臺。化石、煤炭等傳統能源不僅不可再生,而且會對環境造成難以消除的影響,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既可再生又兼顧環保。能源轉型既是國家的大決策,也需要國民堅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清潔能源,堅持低碳環保生活,更需要相關企業發展相關科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