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去年發布的《2019北京市青少年發展現狀調查報告》中,特別關注了青少年的學習動力和人生理想、青少年所面臨的壓力問題、青少年對應外部世界(互聯網世界)的方式等問題。此調查問卷在新東方北京地區的初、高中學生中進行調查,共計26994份有效回答,其中初中生占比65%,高中生占比35%。
青少年的自主性與人生理想。通過調查顯示,當今青少年有較強的自主性和自主判斷力,并有一定的人生理想,但從年齡層次上進行分析,高中階段相比初中階段,“大部分事情能夠很好地處理,有自己的想法”的學生比例有所下降,而“對事情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都在家長和老師指導下處理事情”的學生比例有所上升;青少年自主判斷力和人生理想的相關數據也有同樣的顯示情況。因此可能存在的理論假設:隨著學生課程的增多、學習難度和學習壓力的增加,社會、學校和家長對學生學習成績的過分關注,使得中學生主體人格發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擠壓。從調查數據上可以看出,對生活有思考、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按照自己想法安排人生的孩子,其學習情況更優良,這也提醒家長,學生建立明確的人生意義和理想更有可能成為其學習動力,并轉化為良好的成績。
青少年承受較大的學業壓力,解壓渠道不足。從數據顯示,青少年面臨較大的壓力,尤其是高中階段,有高達74.8%的學生表示有壓力;從壓力類型來看,“學業壓力”比例最高,達到94.8%,其次是“關于自我的壓力(如自我價值)”和“人際壓力”,分別是30.2%和26.6%,中學生面臨較大的升學壓力和對于自己價值的懷疑以及較為復雜的人際關系。然而,在遇到學業壓力和情緒困擾時,選擇向他人傾訴的學生比例僅占58.3%和53.5%。這意味著有40%多的青少年在遇到壓力和困難時,不選擇向人表達,困擾會長期積壓在心里得不到疏解。
網絡生活已經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青少年作為互聯網新媒體時代的“原住民”,是互聯網的主力軍。通過數據發現,近五成中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3小時以內,占比44.9%,這表明互聯網會對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重大影響。青少年主要通過手機的途徑進行上網。在關于對“上網主要目的”進行的回答中,有68.9%的學生選擇“學習”,其次是“聊天”和“娛樂”分別占66.4%和62.2%,這說明互聯網已經成為中學生重要的學習、溝通和娛樂的平臺,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頻繁使用手機也成為親子矛盾的導火索,近九成青少年表示曾因手機問題與家長發生沖突。
此調查報告為家長們能夠營造積極、平等、互相尊重和支持的家庭氛圍,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三點建議:
第一,家長應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人生理想。提升成績的關鍵是建立學生的自主性和人生目標。
第二,傾聽孩子的聲音。關注學生的心理壓力,通過建立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的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和同輩關系來解除壓力;有效增加青少年的休閑時間。
第三,提升家庭媒介素養,共同營造親子共享新媒體的良好氛圍。
來源:“家庭教育與共同成長”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