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到底是什么?客觀上的“天賦”,比如一個專業運動員,身高、身體素質好等等,可能是他的天賦;但很多時候,從主觀上講的“天賦”并不存在。父母們都知道,年齡差幾個月的孩子,在身體的協調能力、敏感度、力量等各方面都會有一些差異。有的家長會說:我的孩子并不存在年齡帶來的問題,卻對一些事物表現出了擅長,這又是為什么呢?我認為,更多時候是熱愛,可以說天賦就是熱愛。一個人能在一件事情上做到極致,也就是他對這件事抱有極度的熱愛,所以才會極度投入,在投入的過程中,別人眼中的磨難,對于他來講都是挑戰關卡時所獲得的快感。
我小時候特別淘氣,又遇到一個“暴力”的幼兒園老師,經常“整治”我。某天,她發現我在給其他孩子講故事,那時候她不打我了。大家可以想象,一個每天被老師打的孩子,突然站到講臺上,讓所有的小朋友安靜下來聽他講故事,是一種多大的榮耀。于是我請媽媽買故事書、故事磁帶,學會后到幼兒園背。從此,我常因為沒把第二天的故事背下來而流下悔恨的淚水,甚至發現自己講故事的時長無法支撐幼兒園漫長的時光后,開始和媽媽一起做識字卡片教小朋友識字。我必須認識更多的字,更早地學會閱讀,讀更多的故事,給小朋友再繼續講,就這樣形成了正向的循環。直到后來我發現講故事已經成為我的精神支柱。
但有時候激勵教育一定不是夸獎教育,盲目對孩子說:“你好棒,你好聰明”會導致他害怕失敗,不愿意和強者競爭。畢竟,只有與弱者競爭,他才可以贏。家長要激勵到精準的閃光點,才能推動他往前走,因為你激勵的方向就是孩子持續發力的方向。
當你每回答孩子提出的一個問題時,孩子會接著問,再說出一個答案又會繼續問,一直問到崩潰。我相信每一個家長都會遇到。其實,當我們回答不了孩子問題的時候,可以跟孩子一起去探索答案。孩子擅于提問是值得被激勵的,除了善于提問,我們還應該激勵孩子做一個敢于決策的人,甚至決定早起穿哪一雙襪子這種小事,都是決策。但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給他做決策的機會其實很少。
以色列的軍事力量非常強大,原因之一在于他們軍隊里的決策結構很特別。美國軍隊中士兵和軍官的比例是5:1,而以色列軍隊中士兵和軍官的比例是9:1。軍官不多就意味著做決策的人不多,那么更多的決策由誰來做呢?答案是士兵。服完兵役后,國家會給一筆并不多的錢,這時他們又要做一個決策,而絕大部分以色列的年輕人都會選擇退役之后游歷世界。
因為錢數不多,這些年輕人往往去的都不是特別發達的地區,他們見證了欠發達地區的人們是如何拼搏、奮斗、煎熬、掙扎的,一年之后再回來上大學。當他們選擇了自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要奮斗的方向時,上大學的這個過程就是自己一路決策地往前走,而不是被推著走。因此我們能看出,從小培養孩子做決策有多重要。
當然,有時好的決策未必是孩子親自做出來的。但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把孩子向良性的方向引導。首先,一定要讓孩子敢于做決策,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從小學會做判斷、承擔后果。做決策為什么難?是因為成敗各占50%,我們才覺得難。所以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孩子身邊做他的軍師,告訴他選A會怎么樣,選B會怎么樣,你能不能承受,最終的決策由他來做。我相信自己做決策或者自己來建立規則,建立規則的人一定是最遵守規則的人。當然,問題的關鍵在于,家長是否愿意讓孩子去承擔他所做的決定的后果。
王凱“凱叔講故事”創始人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