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長學校

情緒處理能力較好的孩子,會有較好的人際關系;善于向他人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更受人歡迎;表現積極情緒更多的孩子有更好的同伴關系。而我們經常看到的孩子們的情緒表達方式卻是:生氣的時候大哭大鬧,嚴重的時候會說狠話、摔東西.打人;一哭就停不下來,怎么哄都哄不好;不管什么場合,大街上不滿足自己的愿望就哭鬧;學習、做作業易發脾氣……
家長們對孩子的情緒也有各自的應對方式,經常說的話就是:不準哭,忍住!不能亂發脾氣,保持淡定!有話好好說,不亂生氣!生氣時不能打人、摔東西,大喊大叫!
可以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情緒”是既讓家長們頭疼,又是家長們非常重視、也不得不關注的一個部分。
從定義看,情緒是對一個特殊事件的主觀反應,它表現為生理、經驗和外在行為等多方面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情緒不單單是一個外在的行為表現,還包括內在體驗及生理反應等我們看不到的部分。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的情緒會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生理。兒童生下來即分不同的氣質類型,因而情緒行為本不相同。具體表現在引起情緒的刺激值、情緒反應的強度、抑制;中動的能力、刺激后重獲平靜的容易度等都不一樣。
人際影響。最重要的是父母,兒童首先在家庭中學習情緒。有研究證明,父母回應兒童情緒的方式,對兒童往后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如心理學常講的依戀理論,當父母早期對孩子的需求反應較敏感時,孩子會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長大后能比較健康、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而若父母經常拒絕、忽視幼兒的需求,孩子會容易形成回避型依戀關系,以至于長大后會隱藏、壓抑自己的情緒。同伴壓力也會影響孩子對情緒的表現,就像男孩要表現出堅強,女孩要表現出溫柔,才會獲得更多的朋友。
生態環境,即兒童所處的成長環境。比如貧窮的環境本身不會造成影響,但低收入帶來的壓力會對父母的生活與情緒產生消極影響,這會對兒童的情緒能力構成威脅。
那么孩子主動學習情緒的方式又有哪些呢,
首先是教育指導。指直接的指令教育。如:“男孩不能哭!”“生氣時不能發脾氣”等等。
其次是榜樣學習。孩子會不可避免地去模仿父母和其他的角色,在觀察中學會“正當”的情緒表現。
第三是隨機學習。不管有沒有語言,當有情緒的表達信號出現時,意味著情緒的信號已經存在了。如:孩子高興時,母親會高興;孩子害怕時,母親會安撫他。這意味著當一種情緒得到了關注,伴隨著某種他人的反應,孩子會學會這種方式(假如我表現×,他人會表現Y)。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情緒的存在不是一個單一的因素,而是來自各種因素的影響。孩子對情緒的學習途徑多種多樣,尤其是小學階段孩子們,他們更多接觸的是家庭及父母,父母對待情緒的方式,不管是外顯的、內在的,都對孩子情緒的發展尤為重要。
進行正確的情緒教育
看見孩子隱藏在情緒背后的感受。當孩子的感受被看到了,被接納了,他的情緒就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路徑,因而得到釋放,情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流通。
以身作則。當孩子從小感受到的是接納、包容的環境,他們會學會如何接納自我,家長也需要學習如何接納及關注自我的情緒。
教會孩子以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當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具有破壞性時,家長需要教會孩子,如何使用合理的方式,如生氣時不能摔東西,但是可以撕紙條、畫畫等。
合理的情緒表達方式
Q:壓抑情緒可不可以?
A:有些家長總告誡孩子不要哭,可能家長以為這是教孩子控制了自己的消極情緒。然而我們知道,情緒是對某一個特殊事件的主觀反應,哭泣只是一個外在的表達,它的內在體驗我們并沒有關注到。而此內在體驗尤為更重要,它需要的是被看到與接納。忽視這個部分,強制要求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那么情緒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被隱藏了。
Q:控制情緒可不可以?
A:心理學上常講對情緒的應對方式是管理與表達,控制一詞伴隨而來的是要求:“情緒是我的,它必須聽我指揮”“我要控制它能不能出現”。而在實際情景中,情緒的到來是不受我們掌控的,當它不可避免的到來時,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和平相處。
Q:孩子的情緒表達太激烈,代表孩子的情緒能力有問題嗎?
A: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家長們之所以有這種擔心,與對情緒一直以來的誤解有關。過去人們對情緒的看法都是負面的,認為它具有破壞性,干擾人類正常的活動。直到近年來,人們才重新認識情緒。知道并不是情緒具有破壞性,而是情緒不合理的表達方式才具破壞性。反而,情緒對人類具有適應作用,如害怕陌生人讓孩子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啼哭可以讓母親知道嬰兒發出的信號。情緒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是人類正常有的主觀體驗。
孩子們的情緒表達得越多,代表孩子的內心體驗到他有一個安全的環境可以去表達,而沒有壓抑、隱藏情緒,反而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只要不是以極端的、破壞性的方式去表達,家長不必過于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