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
近年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市場,2019年移動支付規模突破300萬億元人民幣,手機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取代了錢包。
但在日本,2019年大約有80%的買賣活動仍然是用現金完成的。日本是一個自我標榜未來主義并積極謀求創新的國家,在“互聯網+支付”時代到來之際,民眾依然執著于現金支付,這使日本政府也深感著急。不期而至的新冠疫情卻出人意料地打破了日本社會的“現金主義”,民眾支付方式出現迅速轉變之勢?;蛟S2020年將成為日本真正意義上的“移動支付元年”。
在移動支付中廣泛使用的二維碼(QR code)就是日本人在1994年發明的。不過,雖然日本的通信網絡覆蓋度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尤其是光纖入戶率高、移動通信網絡覆蓋面廣,但第三方移動支付卻受到日本人的不信任和抵制。2017年日本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現金流通金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9.4%左右,而歐盟為10.6%、美國為7.9%,中國為9.2%。巨量的現金流通反映出日本移動支付方面的滯后,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原有的現金支付體系完備、安全、自動化程度高。經過戰后數十年的發展,日本金融體系已相對成熟。造幣水平高,且在強力打擊下很少有制售假幣行為;治安良好,可以安全攜帶較大數額的現鈔;工業制造追求精益求精,早在數十年前就普及了使用現金的機器設備,覆蓋了公交地鐵、自動販賣和長距離乘坐新干線等。
其他電子支付手段發達。日本人比較相信銀行,銀行卡的使用覆蓋面較廣,平均每個日本人擁有三張信用卡。另外作為交通卡的西瓜卡(Suica)也非常普及,而且作為通用卡,涵蓋了交通、零售、服務、商超等各個領域,覆蓋的范圍也基本是日本全境。
泡沫經濟破滅的沖擊和自然災害的頻發,讓普通民眾的理財觀念與危機意識很強。移動支付因為不用掏出現金,不會給人帶來心疼的感覺。泡沫經濟時期恣意消費把信用卡刷爆,泡沫破滅后不得不咬牙償還,這樣的事情人們記憶猶新。日本是個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2018年9月北海道發生地震并造成大規模的斷網斷電,那些平時只用手機支付的人不經意之間喪失了支付能力,在最困難之際反而買不到生活必需品,這也讓人們更加信賴現金。
民眾擔心使用移動支付會暴露自己的隱私。使用移動支付需要讓渡一定的隱私權,使用者的消費記錄和信息會被第三方記錄下來。日本人比較在意個人隱私,更習慣匿名購物,對這種數據流失缺乏安全感。
今年2月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文章指出,新冠病毒能夠在金屬、塑料、玻璃等無生命物體表面存活九天。這個結論讓日本民眾無法繼續淡定,他們擔心硬幣、紙幣會沾染病毒,并且會導致手和錢包也沾染病毒。于是在移動支付面前彷徨了十年之久的日本社會迅速出現了明顯轉向。
疫情期間日本部分地方發生了一些人遷怒于店員“徒手給客人找零”的糾紛,這些事件一經報道,更多民眾意識到要盡量避免購物時發生的接觸。日本民調公司MMD研究所在4月份對5530人進行的調查顯示,超過兩成人的支付方式發生了變化,73.6%的人減少了現金的使用,78.9%的人選擇增加使用二維碼的移動支付,65.3%的人選擇增加了刷卡式移動支付。被調查人員回答增加非現金支付的原因是:希望減少與店員的接觸、盡可能快速結賬縮短在室內的時間、現金支付可能帶來病毒。
早在2019年,日本總務省為推進移動支付更加便利,就將正在使用的18種移動支付服務加以統一,出臺了全國通用的二維碼支付系統“JPQR”,并宣布2019年是日本的“移動支付元年”。然而實際成效并不明顯,只有1.2萬家店鋪引入該系統。在此次疫情期間,鑒于民眾對移動支付態度的積極變化,日本政府趁機跟進助推支付方式的變革。今年6月5日,總務省宣布于本月起加速推進“JPQR”系統的普及,7月份后全面鋪開,計劃今年將該系統推廣到10萬家店鋪??倓帐×ν频倪@一技術將對日本移動支付的普及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2020年4月新冠疫情高峰期東京一家藥妝店冷冷清清。
日本經濟產業省早在2018年就發布了“無現金愿景”規劃,提出日本在2025年前將無現金支付普及率提高到40%?;蛟S新冠疫情會使這個目標提早實現,但要推動日本進入后“現金主義”時代還存在不少需要克服的問題。
第一,日本老齡化程度極高,超過65歲的老齡人口接近人口總數的三成。即便疫情期間不少老人認識和態度有了變化,但如何使老齡群體接受新技術、改變支付習慣,仍是跨入“無現金社會”的最大難題。
第二,電力和通信是移動支付的基礎設施,日本頻發的地震等災害往往直接造成這些基礎設施的毀壞,當前移動支付技術尚不能完全解決災難發生之際的應急措施,現金仍是必不可少的支付手段。日本民眾危機意識較高,人們甚至擔心一旦戰爭爆發,看似龐大的“無現金社會”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瞬間坍塌的情況。
第三,銀行系統的分散性、保守性可能促使日本的移動支付另辟蹊徑。日本的銀行系統由三家全國性銀行(東京三菱UFJ、三井住友、瑞穗)和106家地方性銀行構成,它們從近幾年全球移動支付發展中看到各國銀行遭到互聯網公司的降維打擊,最擔心的就是移動支付會使銀行淪為互聯網公司的后臺。銀行對接移動支付后需要提供24小時服務,而且賺不到轉賬收入和手續費。日本銀行的各種收費名目繁多且高昂,ATM基本跟銀行同步上下班,晚上和周末節假日取錢還要額外收費。銀行收益惡化使其對移動支付帶來的“分蛋糕”行為更加抵觸,因此更傾向于本身結成聯盟推出自己的支付商品。2017年9月,瑞穗金融、郵儲銀行和橫濱銀行等60多家日本銀行聯合推出虛擬貨幣“J幣”,J幣與客戶的銀行賬戶綁定并等價于日元,在支付時只需將銀行里的日元兌換成J幣就可以進行移動支付,個人之間轉賬不產生手續費,海外轉賬的費用也非常低。新冠疫情期間,J幣加快了支付店面的推廣。J幣的加速擴張說明日本既要推進移動支付和數字貨幣改革,也要防范貨幣體系失控對國家經濟造成巨大沖擊。日本政府堅持對數字貨幣掌握總量,不造成惡性通貨膨脹或緊縮。
第四,個人隱私保護問題雖然是日本人需要克服的一個挑戰,但難擋移動支付公司推出的高額補貼的吸引力。2018年12月就上演過日本版的移動支付大戰,PayPay和LINE Pay兩大移動支付商(相當于中國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推動日本民眾更大范圍地接納移動支付,進行了大力度的補貼活動。PayPay在其后三個月中投放了100億日元(約等于6億人民幣)補貼用戶,消費者在其加盟店使用PayPay支付購買商品后會立即拿到20%的返現。LINE Pay則給使用者20%的積分返還,每位用戶返還上限為5000日元。在這些活動期間,日本參加活動的商店出現了銷售火爆、排長隊的場面。新冠疫情發生后,這兩大移動支付商每月都推出不同形式的補貼活動,既支持日本的抗疫,又繼續推動民眾支付方式的轉變。
新冠疫情讓日本決心跟進世界潮流,走向“無現金社會”。日本民眾以其固有的精益求精精神,或可為今后的移動支付提供有日本特色的創新方案與更加人性化的改革舉措。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