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嶺
2001年,中國、俄羅斯與中亞四國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這是中國直接參與構建的首個地區合作組織,是中國周邊關系中的一件大事,其重要性和意義非同一般。
從中國的角度,上合組織的成立至少包含兩層重要意義:一是處理好蘇聯解體后與新出現的鄰國的關系;二是構建一種體現中國理念的合作范式。中國與蘇聯的關系復雜多變,既有蜜月期,也有敵對期。蘇聯解體,中國與脫胎的俄羅斯實現了關系正常化,讓原來對抗的中蘇關系走向新生。原屬蘇聯的中亞加盟共和國獨立建國,成了中國的鄰國,于是,包括邊界的確立、新關系的定位等,都需要盡快解決。在此情況下,中國與這些國家立即開啟了對話,就雙邊關系和地區問題進行商談,在涉及雙邊關系基本問題得到解決的基礎上,基于共同的關注,開啟區域性對話,以此為基礎,上海合作組織應運而生。
區域合作之所以有生命力,在于其參與者對合作目標有共識,即以合作的方式解決雙邊、多邊不能解決的問題,尋求共處共利之道。歐洲合作是基于歐洲不再戰的強烈共識,這個目標達到了,并且通過合作構建了具有實體功能的區域管理模式。如今,幾乎沒有人相信,歐洲會再成為戰場。在亞洲,東盟成功了。東南亞國家基于通過合作構建新型國家關系和推動發展的基本共識,開啟區域合作進程,從幾個國家到地區基本全覆蓋,逐步實現了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并且創建了獨具特色的“東盟方式”。
作為冷戰后、新千年成立的區域組織,上合組織肩負著多重使命:首先,解決共同關注的問題。為此,把合作安全作為首要議題,把遏制與打擊分離主義、恐怖主義勢力作為重心,成效顯著。再則,創建新型國家間關系,構建合作機制。上合組織不同于傳統的結盟,也不同于具有管理職能的區域組織,它從現實與可行出發,創建符合本地區特點且能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方式,既基于現實,又面向未來,既聚焦本地區,又面對世界大局。
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上合組織取得了三個重要的成就:一是實現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構建了安全合作機制,基本消除了分離主義、恐怖主義擴張的基礎;二是逐步完善了合作機制,實現了擴員,讓相鄰地區利益攸關方都加入到合作平臺,推動了新型國家、地區關系的構建,并且在世界上提升了影響力;三是推動發展在其他方面的合作,通過制定合作議程,構建合作鏈接,推動地區發展環境和條件的改善。重要的是,在世界處于大變化的時期,依托上合組織,這個地區可以保持基本穩定與安全,這無論對于地區還是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然,上合組織的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最主要的是:其一,經過擴大的上合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創始成員國的共識基礎,增加了內部的差異性與矛盾性,這包括目標共識、利益共識,因此,如何聚合利益、凝聚共識、提升組織內部的凝聚力,需要作出更為艱難的努力。上合組織原來的基礎是中俄發揮協調與共識的作用,如今有了其他大國加入,如何實現新的平衡和協調,特別是防止把對抗對立帶入上合組織內部,面臨著考驗。按說,上合組織應該在調解成員國之間的矛盾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在成員國間發生沖突時,能夠適度介入,進行調解,緩和矛盾,但是做起來難。然而如果不能在彌合成員國之間的分歧與矛盾上有所作為,其公信力和影響力就會下降,甚至陷入病態。特別是,在中美戰略對抗凸顯的情況下,集聚合力,也面臨嚴峻考驗。其二,上合組織必須能為參與者提供實實在在的公共產品和公共利益,不斷進取,有作為,否則,吸引力和凝聚力就會下降。上合組織在推動建立區域性金融機構、開放的區域市場、互聯互通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制定了不少發展合作的議程,也有推進合作的項目清單,但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勢力上升,世界發展面臨諸多挑戰的情況下,上合組織能否通過加強合作,在推動區域發展方面做出成效,是一個現實性的考驗。
上合組織的成立是推進新型國家關系和區域合作秩序構建的一個創新,為新時代國家間的相處之道書寫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