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俊波

考試,是學生學習質量監測的一種有效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的階段性學習狀況,并根據學生的考試情況進行全面分析,科學地拾遺補闕,使學生對知識達到鞏固提高、融會貫通。現實生活中,由于考試的選拔功能,考試分數和排名被全社會看得越來越重,每次考試學生分數的升降和排名的先后,成為眾多考生和家長關注的“焦點”。
如何讓考生和家長科學正確地看待考試成績和排名的“跌宕起伏”這不僅關系學生身心健康,更關系到教育的良性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家長須舉重若輕,科學理性看待孩子成績。
考試是教師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檢查、檢測和反饋,是教師有效開展教學的重要方式。而孩子的心態、身體狀況、學習狀態等等,這些因素會直接影響考試的結果。作為家長,不要一味地看重考試結果,更要清晰地告訴孩子自己對其成績的態度,心平氣和細心細致地與孩子一起分析考試情況。無論考試結果好與壞,都要與孩子一起認真分析,共同找到得失成敗的原因,并協商制定具體詳細的整改措施。相信在這樣平等溫馨的溝通氛圍中,孩子一定會心有所感,心有所觸。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校的通力協作,成績更是如此。面對孩子考試成績的起伏,家長不能片面地分析、指責,更不能武斷地下結論。要在與孩子溝通前,提前備課,尤其是多多請教孩子的老師,了解他們在校的學習和表現情況,通過老師的信息反饋,家長再結合孩子的特點,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使各科學習協調進行。同時,還要定期與老師溝通自己孩子各方面的表現情況,適時地調整學習方案,求取家校協同育人的最大合力,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教育是慢的藝術,成績的提高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長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要樹信心、提升耐心,更要學會換位思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想變優秀的,是渴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認同的。家長要學會用放大鏡去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學習的“進步點”,鼓勵孩子加長自己的“長板”,讓優勢更優;對于孩子身上的“短板”,家長要與孩子認真分析,提出科學合理的修改建議,鼓勵孩子迎難而上,迎頭趕上。與此同時,家長還要做好其他人員(如親屬、老師)的相關工作,爭取更多的合力,讓孩子在良好的氛圍中信心滿滿。
總之,家長要科學理性地看待孩子考試成績的“跌宕起伏”,厘清“成長”與“成績”的關系,多一些循循善誘,少一些簡單粗暴,多一些諄諄教誨,少一些求全責備,就一定能夠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舉重若輕,化短為長,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