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園園
【摘? ? 要】近年來,各地黨媒與時俱進,加速推進媒體融合轉型發展。本文以安徽日報微信公眾號部分文章為研究對象,從題材選擇、語言風格、表現形式三個方面深入探討融媒體時代如何把握黨媒微信公眾號新聞的寫作技巧,明確“黨媒姓黨”和“三貼近”的基本原則,打造“網言網語”和“大白話”的語言風格。黨媒記者唯有樹立融合思維和合作意識,才能不斷提升融媒體新聞寫作能力。
【關鍵詞】黨媒公眾號;語言風格;表達形式
為適應時代需求,各級黨媒與時俱進,加速推進媒體融合轉型發展。制作網頁,注冊微博,搭建客戶端早已是明日黃花,微信公眾號的興起距今亦有八年之久。經歷過標題黨、假新聞的混亂時期,人們愈發清醒地認識到新聞資訊最終還是要以內容為王。但在融媒體時代,內容與形式往往是一體的,微信公眾號中的“爆款”從來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也不是粗糙的文圖拼接,而是文字、圖片、視頻等的有機融合。近年來,安徽日報加快推進融合發展,形成了“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產品、多媒傳播”的傳播格局,其微信公眾號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筆者以安徽日報微信公眾號為研究對象,從題材選擇、語言風格和表達形式三個方面分析黨媒微信公眾號的新聞寫作策略。
一、精準把握題材選擇
新聞報道不能有聞必錄。在微信公眾號運營中,推送次數過多反而會影響傳播效果,故而編輯會篩選符合微信公眾號特性和要求的文章。那么記者在寫稿時,也應對題材有所選擇。
(一)堅持“黨媒姓黨”
黨媒黨刊,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擔負著傳播黨的聲音、傳遞黨的主張之重要職能,是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和重要手段,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所以記者在選擇題材時,務必把政治站位擺在第一位,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以黨和政府的工作中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服務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局。同時,隨著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的意愿和程度越來越高,對政治局勢、經濟形勢、發展趨勢越來越關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黨媒在講究時效性的新媒體時代擁有著先天優勢。
2020年7月8日,安徽日報微信公眾號推文《有一個人,跟您一樣關心高考》,標題雖落在高考上,但內容卻著墨于歙縣考生因洪災無法正常參加高考的情況下,省委書記趕赴現場查看災情和考點,調度指揮高考工作的最新訊息。推文第一時間將全國人民關注的災情、考情以及安徽省委工作部署公之于眾。2020年6月28日,商合杭高鐵全線通車,當天早上安徽日報微信公眾號推出《商合杭!商合杭!商合杭!》,內容包含運營期內每日開行列車時刻表、途徑站點位置及地方特色,極快的發布速度正得益于黨媒擁有的資源優勢,該文獲得近2萬瀏覽量。
(二)做到“三貼近”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黨中央對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用戶思維,新聞內容就是要貼近人們的生活,符合讀者的信息需求和閱讀習慣,引發讀者共鳴,才能形成有效傳播,因此,在新媒體的語境下,“三貼近”原則更加適用。在微信公眾號有限的推送額度下,切不可貪大求全、包羅萬象,而是應以讀者的需求為出發點,培養敏銳的新聞嗅覺,把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題材和內容第一時間擺在首頁。
高考,可以說是最受關注的教育類話題。2020年,受疫情影響,高考延遲一個月,關注度倍增。圍繞高考,安徽日報微信公眾號先后推出《考場空調,裝得咋樣了?》《高考高考!這些數據你必須知道》《這里是高考評卷現場》《速看!高考志愿這樣填》等多篇文章,均取得不錯的瀏覽量,究其原因,還是這些文章披露了有關高考的相當重要的信息點,成為高考學生家長關注的焦點。同樣,《楊絮又至,何以解憂?》一文,通過走訪林業部門、有關專家,及時回應了5月份群眾最為關注的楊絮問題,獲得了眾多點贊。
二、靈活轉變語言風格
傳統紙媒講究規范用語,要求語言簡短、精確、客觀、通俗,而新媒體語言主要特點之一是靈活生動,深入淺出。在這方面,記者可以通過巧用“網言網語”和活用“大白話”等方式來打造恰當的語言風格,以滿足不同受眾的閱讀習慣。
(一)巧用“網言網語”
流行語是一段時期內具有特定意義和豐富內蘊的詞語。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前衛、時尚、新潮的思想,承載著熱點社會現象和問題。在新聞語言中加入流行語,可以直擊讀者內心,令人會心一笑,獲得讀者的認同感,同時,其具備的特定意義也能幫助讀者高效獲取新聞要點。但使用流行語要注意篩除糟粕、不雅的詞匯,并且要避免過度使用,以免效果適得其反。
時政內容和其他內容相比本身就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輕松感,所以要在標題上下功夫,增加受眾的點擊率,讓內容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播。《“城管”配“律師”,這對CP會產生怎樣的火花?》一文中,“CP”是英文coupling的縮寫,本是指有戀愛關系的同人配對,現流行于動漫影視劇、娛樂圈中。城管和律師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代表著執法和辯護,一武一文,有一定的對立關系,但文章通過引用“CP”概念,營造出“相愛相殺”的情境,更加傳神地表達出律師參加城市管理執法工作的新變化。《來來來,皖小妹直播帶貨了!今天賣的是……》中的“買它!買它!買它!”“不明覺厲”“激動的心,顫抖的手”,充分利用社會熱點——直播購物和熱點人物李佳琦的標志性話語,為安徽創新館“打call”,引起眾多讀者興趣。
(二)活用“大白話”
新媒體時代,閱讀呈現快速化、碎片化的趨勢。黨報語言體系中嚴肅規范的語言表達方式顯然不適合套用在微信公眾號文章中,受眾更樂于看到淺白、輕松,貼近自己日常生活的語言,這就要撰稿者多用“大白話”。使用“大白話”,一方面能將嚴肅主題合理的輕松化表達,更貼近讀者需求;另一方面,“大白話”在一定程度上會消解閱讀中產生的疲憊感,達到不錯的傳播效果。
《兩塊多?當時我就震驚了……》 以第一人稱視角,仿佛與讀者面對面聊天,用調侃的語言告訴讀者,當人們以小麥便宜為常時,安徽現代農業用事實說明什么是“麥中茅臺”。筆者參與撰稿的《報告,我要替理工男安徽說兩句》,篇幅雖長,且涉及面廣,但借用網絡上諸多網友精彩評論、新聞標題,通過平實簡單的語言生動展現了人們身邊可感可察的真實抗疫場景。
三、善于豐富表現形式
海量的信息和人們有限的接收精力形成了矛盾,所以,人們要求信息表達必須高效、易獲取。融媒體時代,新聞的表現形式得到極大豐富,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有機融合,引領著人們的閱讀理念和閱讀習慣發生轉變,幫助人們更快地把握新聞核心。那么如何提高各類表現形式的運用能力呢?
(一)培養融合思維,養成獲取具有新聞點的可視化素材的習慣
豐富表現形式的第一步就是要邁出“舒適區”,逐步培養融合思維,在新聞事件采訪的過程中主動發掘可視化的新聞點。其次,智能技術的更迭,不斷降低拍攝、錄制和儲存的門檻,充分利用智能手機等設備即可隨時隨地獲取新聞素材。同時,還要不斷強化新聞整體構思能力,學會如何將文字、視頻、圖片乃至動圖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合理的框架。
展現鄉村休閑游景點,往常的思維是利用圖片展現美麗風景,但《到村里,還能這樣嗨?》一文除了大量的圖片,還有視頻展現,并且視頻著重點不在美景,而在于農民炒茶時,柴火的爆裂聲以及茶葉和鐵鍋碰撞出的沙沙聲,充分展現了鄉村休閑游的主題。這是源于筆者在走訪巢湖、潛山、岳西三地調研的過程中,緊扣主題,一邊通過采訪獲取文字素材,一邊用手機記錄下了各地鄉村休閑游景點的整體環境和體驗項目,為文章的多元素立體呈現奠定了基礎。
(二)樹立合作意識,提升后期制作的統籌協調能力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融媒體時代的記者要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要“提筆能寫、對鏡能講、舉機能拍”。但筆者以為,“多能”的范圍是有限的,多媒體技術在不斷發展,專業的事應交給專業的人來干。黨媒記者常年行走一線,其優勢是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敏銳的新聞嗅覺,從前方帶回圖片和視頻等素材,最終還是需要技術人員做后期處理。現在的微信公眾號新聞制作更像工業電影,需要監制、策劃、編輯、后期技術等一系列人員參與,各有分工。這就需要身為主創者的記者不斷提升素材整合的駕馭能力以及后期制作的協調能力,精準表達新聞主題,主動溝通各方人員,實現合作共贏。
《最新!想在安徽鄉下蓋小院?一張圖看懂如何申領“一塊地”》,全文僅一張圖,內容為最新農村宅基地申報政策,因政策涉及內容多,記者將文字化整為零、提煉重點,與制圖人員合作,制成圖片,清晰明了地講述申請宅基地的申領條件、程序及注意事項,該文獲得超2萬次瀏覽量。
結語
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新聞傳播媒介不斷發展變化,但無論身處何種時代,優質的內容依然是新聞的核心,記者所要做的,就是成為一名優質的內容供應者,在此基礎上,把新聞講得更好,讓新聞傳播得更遠。
參考文獻:
[1]李敏.新聞語言中運用流行語的原因及策略[J].青年記者,2015(35):43-44.
[2]盧天琴.微信時代新聞媒體微信公眾號的新聞傳播價值[J].新聞研究導刊,2015(15):02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社)
責編:周蕾